一、如夢令里最為著名的詩句是什么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
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
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回答者:麗影555 - 高級經理 七級 12-13 19:10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
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爭渡之舉。
當輕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今譯】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
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
二、關于如夢令的古詩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如夢令
【內容】: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如夢令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年代】:北宋
【作者】:秦觀
【作品】:如夢令
【內容】:
池上春歸何處,
滿目落花飛絮。
孤館悄無人,
夢斷月堤歸路。
無緒、無緒,
簾外五更風雨。
【年代】:北宋
【作者】:秦觀
【作品】:如夢令
【內容】:
樓外殘陽紅滿,
春入柳條將半。
桃李不禁風,
回首落英無限。
腸斷、腸斷,
人共楚天俱遠。
三、通過如夢令中的詩句你還聯想到了哪些詩句
李清照填的如夢令我知道就有兩首:
——
如夢令(一)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二)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如夢令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首
四、<如夢令>中的名句是哪一句
【如夢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①, 沉醉不知歸路②。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③渡, 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
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 宋 秦觀 遙夜月明如水, 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 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 無寐! 門外馬嘶人起。 【賞析】: 此詞是作者紹圣三年(1096)貶謫郴陽時于途中所寫。
詞中通過夜宿驛亭的描寫,繪出貶謫途中的情景,表達了作者旅途中凄涼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緒。 首句點明時間是夜晚,“遙夜”即長夜,狀出了夜漫漫而難盡的感覺。
緊接“沉沉”的疊字,將長夜難盡的感覺再度強化。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
“夢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煩惱情緒。沉沉寒夜做一好夢,更反襯出氛圍的凄清。
“無寐,無寐”的重復,造成感嘆語調,再聯系“風緊”、“鼠窺燈”、“霜送曉寒”等等情景,可以體味出無限的感傷。 此詞不直寫心境,而是寫一夜難寐的所見、所聞、所感。
詞寫長夜沉沉,驛亭風緊,饑鼠窺燈,曉寒侵被,人聲嘈雜,驛馬長嘶,真實謫徙羈旅的苦境與凄情。 【如夢令】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鸞歌鳳①。
長記別伊時, 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 如夢, 殘月落花煙重。
【作者簡介】 后唐莊宗李存勖,本姓朱耶,其先沙陀部人,賜姓李氏。武帝李克用之長子。
天佑 五年嗣晉王位。后即皇帝位,繼唐正統。
滅梁,都洛陽。在位四年,兵亂,中流矢亡。
《五代史補》:莊宗為公子時,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詞。其后,凡用兵皆以所 撰詞授之,使揚聲而唱,謂之御制。
【注釋】 ①一曲舞鸞歌鳳:一本作“一曲清歌舞鳳”。鸞鳳:鸞鳥和鳳凰,古代傳說中吉祥 美麗的鳥。
【評解】 那次宴會中“舞鸞歌鳳”的歡樂和別“伊”時“和淚相送”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 回憶起來,真是“如夢”一般。
眼前的“殘月落花”,更引起了別后的相思;如煙的月色,給全詞籠上了迷朦孤寂 的氣氛。這首小令,抒情細膩,婉麗多姿,辭語美,意境更美。
【如夢令】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 人在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 歸去, 江上一犁春雨。 這首《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干本調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在翰苑。”
當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蘇軾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詞中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城之意,是作者當時特定生活和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 ”,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處 ”,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
在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
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搖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歸去 ,歸去 ”,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