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有詩眼的詩句
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分”“掛”字用得精妙,“分”使得野竹和云氣相接的靜態動了起來,一線泉水,凌空飛瀉,“掛”字又把這幅動景化為靜景了。
表現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直落的情景。“遙看瀑布掛前川”中“掛”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又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滿”、“壓”形象準確展現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機,表現了詩人無比欣慰心情。蕭楚才改張乖崖“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之“恨”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詩意迥異。
秦觀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線條輪廓。孔尚任《哀江南》“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剩”字引人注目,是表被動,有“殘存”“殘余”之意,另外“剩”字有時間感,給人無可奈何之感。
二、帶有詩眼的詩句
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分”“掛”字用得精妙,“分”使得野竹和云氣相接的靜態動了起來,一線泉水,凌空飛瀉,“掛”字又把這幅動景化為靜景了。
表現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直落的情景。“遙看瀑布掛前川”中“掛”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又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滿”、“壓”形象準確展現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機,表現了詩人無比欣慰心情。蕭楚才改張乖崖“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之“恨”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詩意迥異。
秦觀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線條輪廓。孔尚任《哀江南》“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剩”字引人注目,是表被動,有“殘存”“殘余”之意,另外“剩”字有時間感,給人無可奈何之感。
三、古詩中的詩眼一般是指什么
古詩中的詩眼,一般是其全詩所要表達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中詩人主要表達的是游子思鄉之愁。所以,全詩的詩眼,應該是酒入愁腸的“愁”字。
其實,詩眼說難不難。古人所表達的情感大致相同。
都會是如思、愁之類的相思離愁,或者是家國危及、懷才不遇的恨等等。都是比較系統的。
我們一般很容易從詩句中找到像思、愁、恨之類的字眼,這基本上就是詩眼。值得說明的是,有的詩句中有幾個我說的字眼,這就要求我們要理解詩人內心最想表達的情感.如上文蘇幕遮中就有思、愁二字,理解詩人的情感,該詩的字眼是愁而非思。
總之,這些都是建立在對詩句及詩人的情感的理解之上。
四、唐代詩人的詩里的“詩眼”
1.詩人的賞鑒能力﹑觀察力。
2.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于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詩眼的獲得,需要提煉字句,務必要使提煉的字詞和詞句,最能表現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這樣的詞句,要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所以,詩眼的錘煉,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通過描寫晚春時節海棠花的凋謝,抒發了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后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開頭兩句描繪了一個抑郁的情境。夜來風雨驟起,煩悶愁人,于是借酒澆愁,昏昏睡去,但一覺醒來,酒意并為消盡。三四兩句,寫在酒意朦朧中,記起了昨夜的風雨,它是否摧折了園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回答卻是漫不經心的,居然說“海棠依舊”。這時,女主人不無嗔怪地連聲反問“知否?知否?”緊接著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個尋常字眼,經李清照這門一組合,其色澤和韻味便油然而生。這只是就對風雨后的海棠樹的描繪而言。在描繪中還有更深一層的情意在。這就是隨著對海棠花謝的深入描繪,詞人的惜春憐花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在這種對春光的留戀與惜別中,委婉地寄寓著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可見,這一句是含義豐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筆,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從而成為歷代人們傳誦的佳句。
3 “詩眼”一詞最早見于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盡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
4詩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幾種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詩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里近題詩”之“中”改為“深”,“里”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脫俗。
[3]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一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一”,“一枝”與“早”絲絲入扣。
五、【秋柳王士禎的詩句中那個詞是詩眼】
秋來何處最消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婦鏡,江干黃竹女兒箱.空憐板諸隋堤水,不見瑯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永豐坊.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景物非.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往日風流問枚叔,梁園回首素心連.桃根桃葉鎮相憐,眺盡平蕪欲化煙.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記否青門珠絡鼓,松枝相映夕陽邊.詩中寓有人世滄桑之感,非專為詠柳而作.我倒覺得“愁”是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