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詩詞中杏壇一詞的起源是什么
傳說孔子聚徒講學 處。
據《莊子?漁父》云:“孔子游乎 緇帷之林,休坐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后人因在山東 曲阜縣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后也以“杏壇”喻指 授徒講學處。
宋?王禹偁《贈浚儀朱學士新知貢舉》:“潘岳花陰覆杏壇, 門生參渴絳紗寬。”傳說三國吳董奉在杏林修煉成仙,后因謂道士修煉 處所為杏壇。
唐宋時多指道觀。唐?錢起《幽居春暮書懷》更憐童子宜春服,花里尋師到杏壇。”
唐?白 居易《尋王道士藥堂因有題贈》:“行 行見路緣松嶠,步步尋花到杏壇。”。
二、杏壇古詩詞是啥
乾隆皇帝沒有寫過關于杏壇的詩句。
他只是在杏壇題匾賜碑。杏壇是為紀念孔子講學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
《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帷(即黑惟,假托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宋代以前此處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于是,“杏壇”,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
金代于杏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題匾。此杏壇方亭重檐,黃瓦朱柱,十字結脊。
亭內藻井以細小斗拱裝飾,彩繪金龍,絢麗多姿。亭下有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碑及乾隆“杏壇贊碑”。
三、杏壇的古人詠句
石香爐無楊奐《謁圣廟》詩云:“會見春風入杏壇,奎文閣上獨憑欄。”
明李杰《廟陵詩》有句:“文廟地靈松柏古,講壇春暖杏花香。”
明陳鳳梧《恭謁闕里朝廷,行釋菜禮,敬用紀事》詩曰:“杏花香散壇前雨,檜樹光凌殿外云。”
明郭正域《謁圣廟恭記》詩有句:“壇上杏花紅,林前洙水黑。”
明姚文炤《謁圣廟》詩有句:“繞壇紅杏垂垂發,依樹白云冉冉飛。”
明鄭威《謁林廟》詩云:“春回古檜花開杏,道詠元和天地通。”
四、描寫校園內的杏壇短文
杏壇在山東省典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帷(即黑惟,假托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處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于是,“杏壇”,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 金代于杏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題匾。此杏壇方亭重檐,黃瓦朱柱,十字結脊。亭內藻井以細小斗拱裝飾,彩繪金龍,絢麗多姿。亭下有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碑及乾隆“杏壇贊碑”。亭四周有石欄圍護,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爐,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樹,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開,燦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題杏壇》詩云:“魯城遺跡已成空,點瑟回琴想象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杏壇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而建造的紀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內用斗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彩畫用金龍和璽,規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現存建筑為明隆慶遺物,高12.05米,闊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開,每面3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