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西施的詩詞
描寫“西施”的詩詞如下:
1. 唐·羅隱《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2.唐·李白《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3.唐·萬楚《五日觀妓》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斗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4. 唐·崔道融《西施灘》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5.唐·王維《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古人為何喜歡用西施作詩: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后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二、描寫西施外貌的語句 不少于一百字
她的眼睛比這溪水還要明亮,還要清澈。她的皮膚比天上的白云還要柔和,還要溫軟。她的嘴唇比這朵小紅花的花瓣還要嬌嫩,還要鮮艷,她的嘴唇濕濕的,比這花瓣上的露水還要晶瑩。她站在水邊,倒影映在清澈的湘江里,江邊的鮮花羞慚的都枯萎了,魚兒不敢在江里游,生怕弄亂了她美麗的倒影。她白雪一般的手伸到湘江里,柔和得好像要溶在水里一樣
連她的腳步聲也像仙樂般悅耳動聽。西施腳步輕盈,每一步都像是彈琴鼓瑟那樣,有美妙的音樂節拍。夫差建了一道長廊,長廊下面是空的,只是為了聽西施奏著音樂般的腳步聲。西施音樂般的腳步聲響起來時,像歡樂的錦瑟,像清和的瑤琴。
三、有關描寫西施的詩
西施 作者:【羅隱】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注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
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
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
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詠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簡析】: 以詠西施為題,比喻一個人縱然有才也還需要機遇,也反映出世態的炎涼。
結尾兩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沒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顰? 【注解】: 1、持謝: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韻譯】: 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么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后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么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并非容易! 【評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 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 ??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艷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
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 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
語雖淺顯,寓意 深刻。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
此 言頗是。 ———————————————————————— 西施灘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體裁:【五絕】 類別:【未知】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注釋】: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國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
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這首詩不同于一般吊古傷今的登臨之作,而是針對“女人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翻案。
詩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聯平平道來,旨在澄清史實。
據《史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后困于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賄通吳太宰伯嚭,準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后終于滅掉了吳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所以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
議論入詩一般容易流于枯澀,而這首詩卻把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后,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為她蒙上一層歷史的污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
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
四、描寫西施外貌神態句子
1.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
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2. 西施,那個擁有沉魚美貌的女子,為了那個國不是
國的越國,獻出了一生的清白,和最美好的時光。
3. 夏夜,清澈見底的小溪邊,我望見了你,一個貌美
如花的、傾國傾城的女子。你正揮擢著纖纖細手輕盈浣
紗。湖面倒映著你那明眸皓齒,連魚兒也如癡如醉,沉入
水中,盡情追逐。
4. 那灰色的天空曾經屬于你的舞臺,只是歷經千年早
已變得模糊,你的人生像一道灰幔遮住你面容的絕美與嬌
羞。把酒吟詩,大聲呼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
相宜。”
5.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
顏。浣紗弄碧水,
間。勾踐征絕艷,揚蛾入吳關。
6. 西施的樣子端莊美麗,容貌秀麗中帶有著撫媚,撫
媚中帶著一點幽傷,仿佛在思念遠方的親人。
7. 西施一張瓜子臉,睫長眼大,皮膚白晰,容貌甚是
秀麗,身材苗條,弱質纖纖。
8. 西施的嘴唇比這朵小紅花的花瓣還要嬌嫩,還要鮮
艷,她的嘴唇濕濕的,比這花瓣上的露水還要晶瑩。
9. 西施的皮膚比天上的白云還要柔和,還要溫軟……
10. 西施皓潔的臉龐上,垂著兩顆珍珠一般的淚珠,聲
音像若耶溪中溫柔的流水……
11. 姣好的面容一如昨昔,面如素玉,膚若雪緞。眉色
如望遠山,輕施脂粉,翠環金釵,依稀有著那千般風情,
仿佛是去參加一場尋常的宴會,而不是走在一條通往死亡
的道路上。
五、描寫西施的詩詞
1、西施越溪女
唐
李白
《詠苧蘿山》
2、落花三月葬西施
清
朱彝尊
《鴛鴦湖棹歌 之四十八》
3、猶怨西施
元
張可久
《人月圓 吳門懷古》
4、吳王宮里醉西施
唐
李白
《烏棲曲》
5、吳人何苦怨西施
唐
羅隱
《西施》
6、西施若解傾吳國
唐
羅隱
《西施》
7、西施曉夢綃帳寒
唐
李賀
《美人梳頭歌》
8、花中此物似西施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9、越艷西施化為土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10、應是西施嬌困也
宋
柳永
《浪淘沙令·有個人人》
11、西施宜笑復宜顰
唐
李白
《玉壺吟》
12、西施負薪
唐
李白
《鳴皋歌送岑徵君 時梁園三尺雪.》
13、丹頂西施頰
唐
杜牧
《鶴》
14、西施謾道浣春紗
唐
萬楚
《五日觀妓》
15、應是西施嬌困也
宋
柳永
《浪淘沙令·有個人人》
16、鑒里西施面
宋
杜安世
《鳳棲梧/蝶戀花》
17、有貌西施
宋
張繼先
《沁園春·修行》
18、越王嫁禍獻西施
宋
董穎
《薄媚》
19、誓夸蘇小與西施
宋
趙彥端
《鷓鴣天·一簇神仙會見奇》
20、一個西施也得
宋
辛棄疾
《杏花天·牡丹比得誰顏色》
21、約略西施未嫁
宋
辛棄疾
《賀新郎·翠浪吞平野》
22、西施濃抹
宋
馬子嚴
《水龍吟·東君直是多情》
23、恰似西施二趙、太真妃
宋
郭應祥
《虞美人·梅桃末利東籬菊》
24、恰似西施影兒現
宋
高觀國
《洞仙歌·輕痕淺暈》
25、嫫姆西施
宋
洪咨夔
《沁園春·秋氣悲哉》
26、五湖水色掩西施
宋
吳文英
《浣溪沙》
27、西施凈洗
宋
王沂孫
《水龍吟·淡妝不掃蛾眉》
28、西施陷惡名
唐
崔道融
《西施灘》
29、西施捧心
唐
李瀚
《蒙求》
30、西施態度
宋
陸文圭
《水龍吟 次藥房韻 案此下原附史藥房作另錄》
六、描述西施的詩句
西施 作者:【羅隱】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注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
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
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
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詠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簡析】:以詠西施為題,比喻一個人縱然有才也還需要機遇,也反映出世態的炎涼。
結尾兩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沒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顰?【注解】:1、持謝: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韻譯】: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美麗的西施怎么能久處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后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平賤時難道有什么與眾不同?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光學皺眉而想取寵并非容易!【評析】:??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 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艷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
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 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
語雖淺顯,寓意 深刻。??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
此 言頗是。———————————————————————— 西施灘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體裁:【五絕】 類別:【未知】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注釋】: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國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
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這首詩不同于一般吊古傷今的登臨之作,而是針對“女人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翻案。
詩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聯平平道來,旨在澄清史實。
據《史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后困于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賄通吳太宰伯嚭,準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后終于滅掉了吳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所以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
議論入詩一般容易流于枯澀,而這首詩卻把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后,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為她蒙上一層歷史的污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
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完全是在抒情中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