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三個詩句】
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里很窮,他發奮苦讀后來成了大學問家,他年輕時曾經在東平湖畔率眾講學,后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佳做在那里有不小的轟動,據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許多學者都想考一考難為難為他,給他出對聯對對聯,當地有些才子和他對對聯,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東的一個旅游口號.“山”即泰山,“水”指黃河. 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試的舉子都是當地名士,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提筆續寫下聯:“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這下把眾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圣人哪! 這圣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游招牌:孔夫子.。
二、形容圣人的句子
圣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管子〉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唐·孟郊)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
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宋·朱熹)
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淮南子〉
圣人為天下興利也。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圣人之言,因時而變。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論家 唐甄
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三、誰知道有描寫山東濟南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古詩或者名句
“一山一水一圣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里很窮,他發奮苦讀后來孔夫子成了大學問家,他年輕時曾經在東平湖畔率眾講學,后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佳做在那里有不小的轟動,據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許多學者都想考一考難為難為他,給他出對聯對對聯,當地有些才子和他對對聯,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圣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詠泉
趙孟頫
濼水發源天下無,
平地涌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泄,
歲旱不愁東海枯。
云霧潤蒸華不注,
波瀾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
冰雪滿懷清興孤
四、關于君子,圣人和小人的名言30條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禮記·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
《易·同人·彖》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
《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
《貞觀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荀子·天論》。
五、關于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1.《訓兒童兒首·孔子》詩人: 陳淳 朝代: 宋代
孔子生東魯,斯文實在茲。六經垂訓法,萬世共宗師。
2.《太公孔子》詩人: 方回 朝代: 宋代
禔身涉世謾多憂,運去時來不自由。孔子三千難變魯,太公八十尚興周。星辰歲久常差度,江海潮生會倒流。萬有盈虧理如是,可須慳作醉鄉游。
3.《悲哉孔子沒》詩人: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蚩蚩盡鉏商,此物誰能珍。漢武得一角,燔烹誣鬼神。更以鑄黃金,傳夸后世人。
4.《孔子》 詩人: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鉆仰忘身勞。
5.《答伯庸》 詩人: 馮京 朝代: 宋代
孔子之文滿天下,孔子之道滿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為餓夫。
六、有哪些關于孔子的詩句,名言
《圣人之孝十首·孔子》
年代: 宋 作者: 林同
事親良不易,戰戰復兢兢。
學得如夫子,猶言丘未能。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年代: 唐 作者: 唐玄宗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訓兒童二首·孔子》
年代: 宋 作者: 陳淳
孔子生東魯,斯文實在茲。
六經垂訓法,萬世共宗師。
《詠史上·孔子》
年代: 宋 作者: 陳普
絕糧之慍鮮知德,浮海之喜無取材。
子思孟軻緣底事,列之舜禹與顏回。
《太公孔子》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禔身涉世謾多憂,運去時來不自由。
孔子三千難變魯,太公八十尚興周。
星辰歲久常差度,江海潮生會倒流。
萬有盈虧理如是,可須慳作醉鄉游。
七、關于真誠的詩句大全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
行:行為。恒:恒心。
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
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
謂真誠最能感染人。●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漢·王充《論衡·感虛》 精誠:真誠。 虧:虧蝕。
只要真心誠意從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宋·吳處厚《青廂雜記》 誠:真誠。 感:感觸。
真誠能感動一切。●人之操履無若誠實。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說》 實行并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明·洪自誠《菜根譚》 遇到欺騙狡詐的人,用真誠之心感動他,遇到粗暴、乖張的人,用和藹的態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明·薛瑄《讀書錄·體驗》 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清·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竊:謙指個人的意見。
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于真誠。●百慮輸一忘,百巧輸一誠。
清·顧圖河《任運》 考慮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敗,技藝再精巧若缺乏真誠也無法成功。●神莫神于至誠。
宋·張商英《素書》 沒有比完美的真誠更神圣的了。●誠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頤《通書》真誠,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業興旺的源泉。行(háng):職業,事務。
●君子乾乾不息于誠。宋·周敦頤《通書·乾坤益動》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強不息。
君子為達到至誠而自強不息。●感人以誠不以偽。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誠:真誠。偽:虛假。
以真誠而不是以虛偽感動別人。●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余事。
明·朱之瑜《誠誠二首》 修養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系,唯一靠的真誠。●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荀子·不茍》 圣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君子養心,莫善于誠。
《荀子·修身》 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至誠無息。
《禮記·中庸》 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修學:研討學問。
雜:雜亂。為事:干事情。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沒郎獨占花魁》 刻薄:冷酷無情,不厚道。
為人忠厚不吃虧,為人刻薄無好處。●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踏實地:比喻做事踏實、認真。虛名:空頭的名聲。
做事要踏實認真,不可追求空頭的名聲。●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瀾《古謠諺》 有道德的人不損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廉者憎貪,信者疾偽。
《新唐書·陳子昂傳》廉:清廉。 貪:貪污。
信:誠實。疾偽:痛恨虛偽的行為。
疾:憎恨,厭惡。清廉的人憎恨貪婪,誠實的人厭惡虛偽。
●天不容偽。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虛偽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偽不如拙誠。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篇》巧妙的虛偽不如守拙的真誠。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只有華美的外表而缺乏實際的內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實用。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漢·荀悅《申鑒·俗嫌》 不聽動聽的話語,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作虛偽的事。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漢·王符《潛夫論·敘錄》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實際。
●自古圣賢,。
八、關于描寫孔子的詩句
孔子身世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