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禹錫秋詞意思一詩中的議論句和抒發豪邁樂觀的詩句
議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抒發豪邁樂觀的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原因)
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
后兩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相關資料
[立意] 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
[作者介紹]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與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背景]這首詩是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是所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
二、秋詞的詩句是哪些
唐·李白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贈廬司戶》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杜甫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晉·陶淵明: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唐·王勃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唐·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闕題二首·山中》 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望洞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秋詞》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秋詞二首》唐·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夕》唐·岑參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鞏北秋興寄崔明允》宋·辛棄疾: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宋·秦觀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浣溪沙》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秋日》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木蘭花》綠荷多少夕陽中。
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阿誰;《虞美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滿庭芳》【唐】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唐·白居易《司馬宅》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唐·戎昱《戲題秋月》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唐·來鵠《偶題二首》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唐·竇鞏《秋夕》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南唐·李璟《浣溪沙》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健)。
三、《秋詞》中把詩人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的詩句是
《秋詞》中把詩人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的詩句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原因: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后兩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出自:《秋詞》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原文: 秋詞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晴空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引便發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
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時所作。
賞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
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
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
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
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四、《秋詞》中秋景的名句是什么
《秋詞》中秋景的名句是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品鑒賞: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么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