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的哪句詩相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相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示技法極為類似,王詩就確定方面而言,比喻“控制了準確的觀點的方式,意識到達了必定的高度,就能透過景象看到實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認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困惑,是因為不全面、客觀、正確地察看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原文: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 作者寫下此詩時只有三十歲,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這首詩與個別的登高詩不同,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觸,寄寓“站得高才望得遠”的哲理。這與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
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更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維境界和豪放氣概,后者表現要想獲得更好的成就,須要更加盡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
二、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意境相似的古詩名句有哪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
1.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這首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2.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 側:側面。
4.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6.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7. 緣:因為,由于。
三、與“不畏浮云遮望眼,資源身在最高層”意思相近的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
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鐘: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云:云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
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并未登山,故題作「望岳」。
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
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不畏浮云遮望眼同類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