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隋煬帝的新評價
首先我個人比較喜歡 隋煬帝這個人的,歷史上的這個人很有文才的人。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大體上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對于國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負,并且戮力付諸實現。
主政后,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于世。
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并完成統一。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
。”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
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
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于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
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贊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
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二、下令修建完成大運河(修通運河) 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萬代。
大運河對于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于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
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
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后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后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
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
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云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云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里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余人。
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
開拓疆域數千里,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并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
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
這次出行絕不是游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
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
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
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么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
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
各國商人也都云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
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舉。
《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跡見《隋書》本紀。
二、評價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
小名阿麼,又名楊英。開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歲被封為晉王,并做了并州的總管,拱衛京城。
(山西太原市)楊堅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日后能當大任。讓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擔任楊廣的輔臣。
煬帝年少好學,善詩文,有集55卷。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
“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游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隋煬帝的功業: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并完成統一。
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
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
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于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贊揚。
“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
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
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
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二、修建暢通國家命脈(修通運河)、(修建東都)隋文帝楊堅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
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
同年又改造邗溝。公元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
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后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余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
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筑起御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于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萬代。
大運河對于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于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
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
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后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后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
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
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也是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于完成。
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里長。
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里。
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暢達。
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要費時費力,白白浪費。
到了洛陽便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糧食,減輕了百姓負擔。這也為后來的唐朝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評價隋煬帝
隋煬帝歷來被人們斥為“淫君”、“暴君”,但細發掘之,卻不盡然.本文擬就煬帝早期的功業、營建洛陽、開鑿大運河、創制科舉制、融和南北文化、徑通西域等方面對煬帝之業績予以評析,詣在對隋煬帝以客觀的評價一、建功立業———早期的鋒芒畢露隋朝初建時,統治東北和西域諸族的突厥不斷侵擾,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御。
楊廣“后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1]足見其在北御突厥中所起的作用。在對突厥的自衛戰爭的初期,隋朝采用的是“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2]的“離間”之計,晉王楊廣對此計特別賞識,后明代李贄在評述此事時,也不得不承認隋煬帝“善用兵”,“尤為好用長孫晟之離強合弱計”[3]楊廣對此計的贊許正說明了他謀略的非凡和氣度的出眾。
可見,文帝采納此議,其中本身就有楊廣力薦的因素。北御突厥的戰爭基本上是在隋文帝的統籌下進行的,在文帝的老練但拘泥于保守的作風下,配以楊廣幼稚但傾向于積極進攻的銳氣,加上楊廣最后對突厥的沉重一擊,奠定了隋王朝在這場戰爭中勝局的基礎。
平陳之役于開皇八年開始。此時的晉王廣才二十掛零,但已被委任衛平陳戰役的總統帥,足見開皇年間的楊廣已在政治軍事上嶄露頭角,并有有所作為了。
營建東都洛陽——政治中心的東移統一的隋王朝,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歸江南地區的控制,因而營建東都,實是煬帝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再加上仁春四年,漢王楊諄在并州起兵造反,在平凡過程中,煬帝深感“關河懸遠,兵不赴急”,[7]必須“因機順動”[8]“今可于伊、洛營建東京”,[9]東都之建,與鎮壓楊諄有密切關系,同時也用以防止;類似情況的發生,這也表明煬帝的多次出巡,都有“親撫”和“存恤”的政治原因,并非完全是為了貪圖享樂。因此,從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確有營建東都的必要。
其次,營建洛陽還與洛陽的地理位置有關,洛陽地位適中,便于轉運南北固定物資,取得充足供應。可以說,煬帝之營建東都是有一定遠見卓識的,并非出于主觀臆斷。
二、開通大運河——南北經濟的貫通一方面,從經濟上看,大運河利于交通,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唯一的一條貫通南北的水路。 南北大運河的溝通,改善了交通條件,為農副產品的交換與商品的流通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運河不僅是京都糧食、物資主要運輸線,也是商業交通的重要航道。不僅淮南、江南等地的糧食、絲茶諸多產品從水路運來,北方的棗、梨、藥材也由此路運向南方。
另一方面,運河的開鑿利于政治和軍事的控制,可以通文書、運士兵煬帝開通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以后,在政治和軍事的控制上有了很大的便利。但由于隋朝享國短促,大運河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顯示。
確實,南北大運河開鑿后,有利于后代王朝特別是唐宋王朝對全國政治和軍事的控制。在此時期的統一局面與南北運河的暢通是分不開的,唐宋王朝每年都要組織民夫對運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疏浚,以保證運河的通暢,反叛者也常以斷絕漕路來對抗朝廷,唐王朝對南北大運河之東北段——永濟渠作了疏浚后,發揮運兵運糧的作用。
另外,唐王朝為了防御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就是通過南北大運河運送物資以備北軍之費用的。所以說,王朝是通過運河實現了多全國的政治、軍事控制,由唐朝便可窺一斑。
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后世多又責難。但我們應當看到,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大運河歷史功績一點點顯露出來了,這條全長五千華里,世界是開鑿最早、航程最長、最雄偉的人工運河是中國真正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里面也凝聚著具有高瞻遠矚真略眼光的決策人隋煬帝的一份功勞。
隋煬帝為了選拔人才,加強集權,進一步實行隋文帝所初創的科舉制度,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六月,煬帝“詔諸郡學業改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等絕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14]這種大規模的按不同的科目來分別選舉人才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這充分反映了煬帝一登位就把人才選拔問題提到議事首位的雄才大略,也反映了隋煬帝敢于突破舊有形式,大膽起用新的選材形式的創新精神,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乃至以后的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首先 ,科舉制的實施加強了中央集權。
科舉制的實施,將考選之權、官吏任免之權,集中到中央王朝吏部和禮部來,這就收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在此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拔人才,分別等第,完全掌握在地方上退任中正的門閥氏族手里,中央王朝的吏部基本上都是按照郡州大小中正所選拔和評定的等第來任用的,這樣,所選出的人又必然是世族,且門第愈高,品第也就愈高,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中央集權是很困難的。
而科舉制度則是將官員的考選和任用之權由地方轉移到中央來了。可見,科舉制度較之以前的種種選舉制度,確實受到強化中央集權之效。
k$zg v U i;ij 其次,在科舉制度下,下層地主可以參與政權建設,擴大了統治基礎。可以說,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的較為公平的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它的積極作用應予以肯定,在這里,隋煬帝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融合南北文化——三方歸一 首先。
四、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哪幾首
1、《春江花月夜二首》隋代:楊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白話釋義: 晚上江平不動,春季花正開滿。
流波將月離開,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香,春季潭漾月暉。
漢水逢游女,湘川遇到兩個妃子。 2、《悲秋詩》隋代:楊廣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復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 鳥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
斷霧時通日,殘云尚作雷。 白話釋義: 所以年秋開始離開,今年秋天再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鳥擊開始移樹,魚寒想隱瞞苔。
霧時通斷時間,殘云還伴隨。 3、《冬夜詩》隋代:楊廣 不覺歲將盡,已復入長安。
月影含冰凍,風聲凄夜寒。 江海波濤壯,崤潼坂險難。
無因寄飛翼,徒欲動和鑾。 白話釋義: 不知不覺一年將盡,不久又進入長安。
月影含冰凍,風聲凄涼夜寒。海波濤壯,崤山撞板險。
不要因為寄飛行翼,只是想動和鑾。 4、《夏日臨江詩》隋代:楊廣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馀興,悵望情不終。 白話釋義: 夏季潭蔭修竹,高高的河岸坐長楓。
太陽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白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馀興,悵望情不一。 5、《北鄉古松樹詩》隋代:楊廣 古松惟一樹,森竦詎成林。
獨留麈尾影,猶橫偃蓋陰。 云來聚云色,風度雜風音。
孤生小庭里,尚表歲寒心。 白話釋義: 只有一棵古松,森辣不成林。
只留下拂塵影,還是橫倒是陰。說來聚云色,風度雜風音樂。
我生小院子里,還表歲寒心。
五、唐朝詩人李商隱如何評價隋煬帝
李商隱的《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商隱諷刺隋朝的隋煬帝楊廣的,楊廣是歷史上最荒淫無度的”著名“皇帝之一,他在位一共十四年,然而他在外游玩卻達到十三年之多,也就是說,他在長安京城只呆了不到一年。
隋煬帝在江都——也就是現在的揚州建造了三座行宮,非常豪華。他前后三次到揚州游玩,消耗掉的是全國老百姓的脂膏,每次他出游,都是全國百姓為他織布做船帆,為他進貢一切吃喝玩樂的東西。
楊廣荒淫如此,整個國力就必然衰落,王朝就必然走向滅亡。
六、唐朝詩人李商隱如何評價隋煬帝
李商隱的《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商隱諷刺隋朝的隋煬帝楊廣的,楊廣是歷史上最荒淫無度的”著名“皇帝之一,他在位一共十四年,然而他在外游玩卻達到十三年之多,也就是說,他在長安京城只呆了不到一年。隋煬帝在江都——也就是現在的揚州建造了三座行宮,非常豪華。他前后三次到揚州游玩,消耗掉的是全國老百姓的脂膏,每次他出游,都是全國百姓為他織布做船帆,為他進貢一切吃喝玩樂的東西。楊廣荒淫如此,整個國力就必然衰落,王朝就必然走向滅亡。
七、我們應如何評價隋煬帝
隋煬帝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
于公元604年即皇帝位,年號大業,在位13年。談起隋煬帝,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以下對他的功與過進行客觀的分析:1、下 令開鑿運河,使中國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為一體,溝通了南北的經濟,對中國統一 疆土具有一定的貢獻。 2、進擊林邑、開拓流求,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聯系;3、征服吐谷渾、三征高麗,對民族的融合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4、營建東都洛陽,強化了中 央政府的控制能力。5、完善科舉制,創制進士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響 深遠。
但是隋煬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依仗國力富強,驕奢淫逸,好大喜功。
他在位時,幾乎年年征發繁重的徭役,總計十余年間被征發的勞動人民不下 1000萬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慘象。他年年遠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
每次出游,大造離宮,從行的人幾十萬,騷擾地方百姓,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他三次發兵進攻高麗,出兵以前,他征調大批工匠在山東東萊(今山東萊州)海口大規模造船。
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晝夜地勞作,死亡有十分之三四。他還征發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倉等大糧倉的糧食運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繼,長達一千多里。
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經常有幾 隋煬帝陵十萬人,很多倒斃在路上。 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農民背井離鄉,大量田地荒蕪,社會生產嚴重破壞。
農民不堪忍受重負,最終激起了全國范圍的農民大起義。
八、怎樣評價隋煬帝
從古至今,為了吹捧李世民和大唐,隋朝被貶低的不能再貶低了.實際上,隋文帝是影響世界百名偉人中高居榜首,和他位置相近的是孔子和秦始皇,而唐朝和漢朝的皇帝或者榜上無名,或者在百名以外.隋文帝的兒子也很強的.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
小名阿麼,又名楊英。開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歲被封為晉王,并做了并州的總管,拱衛京城。
(山西太原市)楊堅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日后能當大任。讓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擔任楊廣的輔臣。
煬帝年少好學,善詩文,有集55卷。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
“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游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隋煬帝的功業: 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并完成統一。
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
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
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于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贊揚。
“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
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
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
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 二、修建暢通國家命脈(修通運河)、(修建東都) 隋文帝楊堅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
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
同年又改造邗溝。公元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
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后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余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
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筑起御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于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萬代。
大運河對于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于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
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
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后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后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
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
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也是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于完成。
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里長。
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里。
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暢達。
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要費時費力,白白浪費。
到了洛陽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