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有虛指數字的詩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是李白最著名的詩篇之一。
劈空而來的第一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說得簡直不近情理。一個人的頭發,很少有超過他本身的長度的。李白的身度,據他在《上韓荊州書》中的自我介紹是:“長不滿七尺”。參照有關歷史記載,在當時是個中等個兒。以七尺的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不可能。如果說是每根頭發的總和,也從來沒有這種描寫法。單看這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長。因為憂愁而頭發變白,
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緣”,因為。“個長”,就是這么
長,現在有些地方還有“個長”、“個大”的口語。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
緒所替換,具體的事物轉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們注意的重點,從“白發”
而轉移到了“三千丈”這個數目。于是“白發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為
藝術的夸張,這句詩就成了絕妙的浪漫主義的構思,使人感覺到意趣橫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發,必須對鏡。現在詩人在清亮的銅鏡里,看到了自己的蕭蕭白發,知道是由于憂憤深廣所造成。這時有感慨了。于是又進入更離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構思:我的滿頭白發,這么多,看來有三千丈了,是因為心頭有無限的愁絲所造成的。這個明鏡,是沒有感情的,就該沒有愁緒吧,怎么也映滿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這里詩人用來形容白發,更增加了森冷的感覺。這種語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緒深沉的慨嘆。連無情的明鏡,也都感染了愁緒了,也都很蕭索了,至于對鏡的本人,那還用說嗎?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的政治腐敗,亂象已成,詩人對整個局勢懷著很深的憂慮。自已的理想不能實現,相反地受到壓抑和排擠。但是,有節操、有抱負的詩人,不肯迎合統治階級,他憤慨地嘆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這大約是他的愁緒郁結的原因了。
二、古詩詞中的虛指古詩詞中的“三、七、九、千、萬”等數字多是虛指
望廬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菊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左遷至藍關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梅花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憫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