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回韶山》全文
應該叫《到韶山》。
原文如下: 《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白話譯文 離別后多少夢境在詛咒歲月的流逝,我的故鄉啊與你一別已過了三十二年。紅旗漫卷吹動農民的武裝,而敵人卻高高舉起霸主的皮鞭。
因為太多的壯志才會有犧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換一副新顏。再喜看大片莊稼如浪濤滾滾,盡是農民英雄們在暮色中收工歸來。
擴展資料: 文學欣賞 這首七律,記述了**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時的真實感受。通過對韶山人民革命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人民公社社員通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贊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戰斗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風貌,鮮明地體現了**高遠的思想境界。
歷史評價 這首詩以景寫意,虛實結合,動靜相應,既寫登高望遠的景致,也寫極目遠眺的情懷。廬山的雄偉突兀,長江的恢宏壯闊,透過詩人豐富的情思、雄健的筆力,顯得氣勢磅礴,意氣昂揚。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七律·到韶山。
二、關于“韶山”的詩句有哪些
1、韶山秀拔江清寫,氣象還能出搢紳。——宋·王安石《貴州虞部使君訪及道舊竊有感惻因成小詩》
釋義:韶山清秀挺拔,江水傾瀉而下,氣象萬千,還出現過大官。
2、懸知北海經旬別,須滯韶山半日程。——宋·李之儀《若禔告行再寄二詩》
釋義:預想到在北海分別了十日,又在韶山滯留了半天的路程。
3、暗谷路窮平野闊,回巒石斷亂泉多。——宋·李復《分按洛西諸邑登山出永寧西望晚宿韶山寺》
釋義:山谷陰暗路途平坦山野開闊,山嶺回旋石頭多斷開,泉水比較多。
4、漸有人家松桂叢,韶州山水勝南雄。——宋·楊萬里《過鄭步》
釋義:漸漸地在松桂林中看到了人家,韶州的山水超過了南方的任何一座雄偉額山峰。
5、茅屋一區山四圍,門前蕷圃帶茭池。——宋·蕭澥《韶口山家》
釋義:茅草屋周圍都是山,門前長滿了草本植物。
6、白云不到中峰頂,滿目煙蘿景象殊。——宋·釋義青《第十三韶山是非頌》
釋義:白云還不到中間山峰的頂端,滿眼都是植物呈現出迥異的景象。
7、最好韶山境,煙籠翠色輕。——宋·釋心月《頌古二十一首》
釋義:最好的地方是韶山的地域,煙籠罩著青色的山峰。
8、水流山峙多清氣,鐘出高人自拔萃。——明·劉珝《大韶山水圖》
釋義:水從山中流出,呈現出清秀的樣子,山中出現了很多出類拔萃的人物。
9、韶州西去是衡山,楚客舟從嶺左還。——明·陳獻章《寄鄧俊圭》
釋義:從韶州向西是衡山,楚國人駕著小船用山嶺的左邊回來了。
10、韶州山石奇,英州山石秀。——清·查慎行《雙石》
釋義:韶州山中的石頭是奇峻的,英州山中的石頭是清秀的。
三、七律到韶山分析
詩詞原文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詩詞注解 釋義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縣,是作者的故鄉。
一九二七年一月,**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曾回到韶山。三個月以后,**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后五月二十一日湖南軍閥許克祥在長沙襲擊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等革命團體,屠殺革命群眾,這就是馬日事變(舊時用韻目代日期,馬日即二十一日)。
當時韶山成立了農民自衛軍,拿著槍和梭鏢,準備配合其他農民武裝力量進攻長沙。后來反動軍隊大舉進攻韶山,農民自衛軍在英勇抵抗后失敗。
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重返韶山,離一九二七年一月已經三十二年多。這首詩便是對于三十二年來的斗爭和勝利的概括。
注解 〔別夢依稀咒逝川〕參看《水調歌頭·游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注。久別重歸,又喚起了已依稀如夢的斗爭和失敗的回憶。
〔戟(jǐ己)〕古代的一種刺殺武器。〔黑手高懸霸主鞭〕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
霸主,指**。本句和頷聯出句,是寫那個時期的階級斗爭。
〔菽〕豆類的總稱。〔為〕因為。
詩詞鑒賞 背景1911年,**第一次走出故鄉韶山到長沙求學。臨行時他還改寫了一首詩以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這一年他只有十七歲。
1959年,**回到久違的故鄉,又寫了一首詩抒發情懷,此時他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久別回鄉,且有是老大還家,人世滄桑怎能不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慨!自古以來以老大還家為題材的詩篇數不勝數,感舊傷時是這類作品的共同基調。
而**作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心里裝著億萬中國人民,他所關心的首先是革命事業。這首七律詩就鮮明地體現著他那高遠的思想境界。
首聯“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表明詩人對故鄉懷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離別故鄉已經很久了。“逝川”指三十二年前的歲月。
“咒”字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感嘆,這個動詞煉得極好,十分新警。詩詞解析 頷聯緊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對1927年大革命是的歷史情景的回憶:“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紅旗”和“黑手”,在視覺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當時階級斗爭的尖銳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進展,農民運動也掀起了高潮,。
也就在1927年,**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湖南也發生了“馬回事變”。一時間反革命勢力群魔亂舞,向**人和革命群眾大開殺戒。
但是無論敵人怎樣囂張,革命者都不會被嚇倒。“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戰友們的犧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對敵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動統治的決心。頸聯這兩句是全詩的重點,含義深刻。
首先,它概括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精神。數十年來,無數**人和革命戰士為了人民的事業,為了中國革命而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這兩句詩飽含著詩人對烈士們的深切懷念。
此外,這兩句詩還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教育和啟迪著當代人:新中國是無數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鮮血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應當倍加珍惜。在寫法上,詩人采用了因果關系的句式來表現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議論,也是抒情。
“敢教日月換新天”是對上句“壯志”的具體說明。兩句的重心集中在一個“敢”字。
敢是膽量,是勇氣,是革命精神的具體體現。詩人采用這樣的句式結構,不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體內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偉大。
如果說“紅旗卷起農奴戟”是用凝重的筆調描寫了革命者的行動,那么這兩句就是用高亢的筆調描寫了革命者的精神。最后,詩人從歷史的萬千追憶中轉回到現實。
眼前的現實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首聯中“咒”字所表達的是詩人對時間飛快流逝的悵恨之情,在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歡快情緒所代替了。
“遍地英雄”是昔日農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們繼承先輩的遺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韶山的豐收景象。他們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當然也是英雄。
**親眼看到革命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動? 十七歲的**對世界充滿著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條等待開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輕人血氣方剛的熱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為家的豪邁情懷顯露著年輕人特有的激進與單純。
而年逾花甲的**重回韶山之時,他已是黨和國家的領袖,他的心里裝著整個中國和世界,因而,當他重歸故里而不是乍出鄉關、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來的時候,他的詩顯得是那樣的深沉和厚實。他對故鄉的深情,不在對自己親人和往事的留戀,也不在僅對故鄉風土人情的頌美,而在于對三十二年來故鄉人民火熱的斗爭生活的重溫和贊揚。
這首詩是**在1959年6月寫的。盡管1959年,年輕的共和國由于國際國內的天災人禍,正陷入困境,**對此憂心忡忡,但作為一位浪漫詩人,他在故鄉、在歷史中尋找到了一種精神力量。
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都能夠。
四、七律·到韶山喜什么意思
這首詩是**在1959年6月寫的,全詩以人民英雄為主角,肯定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在內容上可謂博大精深,在藝術上也獨具匠心。它熔記敘、抒情和議論為一體,同時運用了多種對比的藝術手法,如時間上的昔與今對比,色彩上紅與黑對比,感情上咒與喜對比等等,通過對比在總體格調上形成了從灰暗凝重到明朗歡快的旋律,使詩的境界大為開闊。
詩詞譯文
《七律·到韶山》離別后多少夢境在詛咒歲月的流逝, 我的故鄉啊與你一別已過了三十二年。
紅旗漫卷吹動農民的武裝, 而敵人卻高高舉起霸主的皮鞭。 因為太多的壯志才會有犧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換一副新顏。 再喜看大片莊稼如浪濤滾滾, 盡是農民英雄們在暮色中收工歸來。
詩詞賞析 多少夢在一次次返回故鄉,“歸鄉”主題又是古今中外多少詩人為之歌詠不斷的主題。其中有老少皆知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也有喜歡西洋詩歌的讀者熟悉的“在我那懷鄉病的/神秘半月下/那來自耳朵的量過的痛苦”(引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希臘詩人埃利蒂斯《夜曲七章》中一小節),以及德國19世紀古典詩人荷爾德林的歸鄉和痛苦:“航海者愉快地歸來,到那靜靜河畔/他來自遠方島嶼,要是滿載而歸/我也要這樣回到生長我的土地/倘使懷中的財貨多得和痛苦一樣”。
而詩人**也在辭別故鄉32年后又重返他的出生地——群峰環抱,林木青蔥的韶山沖(一個滋潤而深具豐華的地名)。詩人是以一種什么樣的筆觸展現漫長的離別之后再見的心情呢?
僅一個“咒”字噙滿了多少熱愛,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詩人為此(為流逝的漫長光陰)而詛咒歲月的流逝,他在痛嘆光陰不在,痛嘆整整32年見不到故鄉的面容,只有魂牽夢繞,幾度在睡夢中來回飄浮。歲月為何要流逝,如同光明的白晝為何要消失,這本是客觀的情況,詩人自然明白,但“須知這是寫詩啊”(**語),詩人要強調他對故鄉的強烈情感,對時光不再的憤怒。猶如另一位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此時我想起了他)在面對他父親去世后,曾寫過一首激烈有力的詛咒時光流逝的詩《不要溫柔地走進那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溫柔地走進那良夜/老年,應該咆哮/咆哮并怒斥光陰的消失”。一個外國詩人同樣是以一種超極浪漫主義的大無畏情懷鼓舞老年人不要面對死亡溫柔地就范,老年人應該比青年人更加怒氣沖天,詛咒生命的消失,換句話說即詛咒歲月的流逝。從此可見中外詩人是有相同之處的,面對時光流逝,都齊發詛咒之聲。
但**不愧是寫詩的大作手,在前二行痛表了對故鄉的眷念之后,筆鋒一轉,進入對過去革命斗爭的高亢回憶。**帶領成千上萬的農民兄弟奮起造反,造國民黨反動派這些罪惡“黑手”之反;“黑手”有稱王稱霸的皮鞭,但我工農革命武裝有紅纓、長槍在手。但斗爭是艱難的,殘酷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六句是全詩重點,同時也起到承接上下意義的過渡。這兩句有石破驚天之慷慨,其中還有西風悲烈之聲音,大義凜然之氣勢,氣貫長虹之雄心。詩人仿佛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抑或真理):一個人壯志多多,也就犧牲多多,但這又何所懼,唯有大壯志者才能改天換地、破舊立新。在這兩句的后面,詩人也流露出對犧牲的親人、朋友、同志的無盡深情。因詩人一家就有六位烈士,而且韶山最早的五名黨員也壯烈犧牲。但**員是不怕犧牲的。詩人已向我們表達了這樣的心聲,新中國是以無數先烈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
最后二行詩人異峰再起,即又起一層意思,與前面形成對照,留下空間。第七句一開始就是喜看大片莊稼在風中搖曳生姿,宛若千重波浪。這里的“喜”字與第一句中的“咒”字剛好構成鮮明對照,一咒一喜,大起大落,可見詩人內心峰回路轉,點兩極而場景不亂,心情錯落有致,真非大手筆不能調度也。32年的歷史在這“咒”與“喜”之間各就各位,畫出豐富的長卷圖。
最后收尾一行平添了一幅鄉村農民喜獲豐收圖:在斜陽照耀下,農民英雄們收工歸家,炊煙與夕輝映掩著幸福的暮色,和平、寧謐的夜晚就要來臨了。在此,詩之余韻縷縷不絕于耳,令人從讀此詩最初的激動幻化到靜靜的無邊的遐思。
五、七律 到韶山的寫作背景
1、寫作背景 韶山,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的故鄉。
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終于在建國后的第十年,**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鄉,一別32年,故鄉的面貌全變了。撫今追昔、感而賦詩。
**在這次返鄉,一共住了兩天,與故鄉父老歡聚暢談,使人民非常激動歡樂,這兩天成了韶山真正的節日。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寫成的。
2、原文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3、譯文 離別后多少夢境在詛咒歲月的流逝,我的故鄉啊與你一別已過了三十二年。紅旗漫卷吹動農民的武裝,而敵人卻高高舉起霸主的皮鞭。
因為太多的壯志才會有犧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換一副新顏。再喜看大片莊稼如浪濤滾滾,盡是農民英雄們在暮色中收工歸來。
4、作者:** 擴展資料賞析 這首七律,記述了**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時的真實感受。通過對韶山人民革命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人民公社社員通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贊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戰斗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風貌,鮮明地體現了**高遠的思想境界。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是說自從離開韶山,在那可詛咒的舊社會,為革命東奔西忙,韶山的鄉親們卻遭受了無窮的災難,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籠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灑下了無數的革命先烈的鮮血。
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沒有屈服,他們與反動派進行了堅決的毫不妥協的斗爭,在中國**的領導下,迎來了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韶山也像中國各地一樣,在黨的領導下,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面對當前的大好形勢,不禁回想起過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時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韶山人民高舉著革命的紅旗,武裝起來與反動派進行斗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韶山的人民從來沒有畏懼。
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舉起紅旗為自己的解放而斗爭;一方面是反動派高舉起霸主的鐵鞭,對革命的人民進行血腥的鎮壓。韶山人民與反動派的斗爭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斗爭,是根本沒有調和的余地的。
韶山的先烈們犧牲了,但是他們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的鮮血換來了革命的勝利,換來了社會主義的新天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是太陽快要落山時的景象,韶山的人民從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緊張地勞動著,在夕陽之下,萬物都將休息了,鳥兒也要歸巢了,這時候看到了什么呢? 他歡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類作物,被風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這種非常優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農田里勞動的人民公社的社員們,趁著夕陽的美景在一天緊張的勞動之后收工回家了。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韶山,但實際上概括了中國,事實上中國各地的情況都和韶山一樣,中國的人民都經歷過血和火的考驗,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律·到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