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中詩人——評論詩人的詩句有詩詞中包含對詩人評論的詩句有哪些
別人寫李白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世人皆欲殺,唯吾獨憐才.(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圣教.(徐增)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袖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李白寫孟浩然的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二、詩中詩人——評論詩人的詩句有
別人寫李白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殺,唯吾獨憐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袖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
李白寫孟浩然的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三、詩中詩人——評論詩人的詩句有
別人寫李白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韓愈)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杜甫)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世人皆欲殺,唯吾獨憐才。(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杜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
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圣教。
(徐增)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袖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李白寫孟浩然的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四、評價古人、名人的詩句有哪些
1.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陸游評價蘇軾
2.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歷代詩馀》評價蘇軾
3.山谷云:“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為髯公所笑?——王士禛評價蘇軾
4.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蘇軾評價屈原
5.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王安石評價曹操
6.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蘇洵評價項羽
7.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朱元璋評價項羽
8.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評價李白
9.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評價李白
10天下勇士稱項羽,虛與周旋兄弟拜,懷王彭城立會盟,金蘭分路破秦關 。——林河評價項羽
五、評價文人的詩句
一南唐凄婉太癡生,吞吐春月不自明。一拍一杯還一夢,直地亡國為新聲。——汪筠《讀詞綜書后二十首》
二無限思量去故宮,豈知雙燕意難通。居然小令南唐好,一晌貪歡是夢中。——李其永《讀歷朝詞雜興》
三梧桐深院訴情悰,夜雨羅衾夢尚弄濃。一種哀音兆亡國,燕山有寄恨重重。——鄭方坤《論詞絕句》
四南朝令主擅風流,吹徹寒笙坐小樓。自是詞章稱克肖,一江春水瀉春愁。——沈道寬《論詞絕句》
五傷心秋月與春花,獨自憑欄度年華。便作詞人秦柳上,如何偏屬帝王家。——譚瑩《論詞絕句》
六《念家山破》了南唐,亡國音哀事可傷。叔寶身后身世似,端如詩里說陳王。——譚瑩《論詞絕句》
六、寫一個對詩人的評價
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后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
李賀(七九○——八一六),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縣境)人,是唐朝王室的后裔,常自稱“宗孫”或“諸王孫”。但他父親李晉肅,只做過“邊上從事”一類小官,家境不很豐裕,成為沒落貴族。又因父名晉肅,“晉”字和“進”字同音,為了回避父諱,也不能考進士,失去一舉成名的機會。后來大約還是通過蔭子制度,敝了“從九品上階”的小宮——奉禮郎。他郁郁不得志,二十多歲就離開了人間。留下詩作二百多首,受到當時和后世的稱贊
李煜
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云:“后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書見聞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惜無書畫傳世于后。
周邦彥
他的用音很沉著,低沉,在宋人中是數一數二的,幾乎達到了不為的境界;為人也如此,單以詞中所表達的態度,相當隨遇而安。
七、詩人對詩的評價
趙翼《論詩》 李杜詩篇萬古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盧延讓《苦吟》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 論詩十三首 元好問 第一首 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 第二首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第三首 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
風云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若何。 第四首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第五首 縱橫詩筆見高情,何物能澆塊壘平? 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
第六首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第七首 慷慨悲歌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第八首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第九首 斗靡夸多費覽觀,陸文猶恨冗于潘。
心聲只要傳心了,布谷瀾翻可是難。 第十首 排比鋪張特一途,藩籬如此亦區區。
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碔砆。 第十一首 眼處心聲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年華。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第十三首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 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第十四首 出處殊涂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第十五首 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世間東抹西涂手,枉著書生待魯連。 第十六首 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鑒湖春好無人賦,“岸夾桃花錦浪生。” 第十七首 切響浮聲發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浪翁水樂無宮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第十八首 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樓。
第十九首 萬古幽人在澗阿,百年孤憤竟如何? 無人說與天隨子,春草輸贏較幾多? 第二十首 謝客風容映古今,發源誰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無復見前賢。
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第二十二首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隨。
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第二十三首 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詩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卻雅言都不知。 第二十四首 “有情芍藥含晚淚,無力薔薇臥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第二十五首 亂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詩在只堪悲。
劉郎也是人間客,枉向春風怨兔葵。 第二十六首 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
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態新?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覺古風回,元佑諸人次第來。 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將何罪廢歐梅? 第二十八首 古雅難將子美親,精純全失義山真。
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第二十九首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第三十首 撼樹蜉蝣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
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