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爆竹的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身如束帛氣如雷,
能使妖魔膽盡催.
一聲震得人方恐,
回頭相看已化灰.
——《紅樓夢》第22回元春制的燈謎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余威可驅癘.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寫得最詳細,詩中寫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如果用來描繪現代人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也無不可.
二、關于放鞭炮的詩有哪些
1. 白居易《除夜》: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
2.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3. 杜審言《除夜有懷》: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
4. 《紅樓夢》燈謎: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
5. 范成大《爆竹行》: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
6. 唐來鵠《早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7. 謝文翹 《教門新年詞》: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三、形容放炮的詩詞
唐人蘇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明人瞿佑的《煙火戲》:天花無數月中開,五采祥云繞絳臺。墮地忽驚星彩散,飛空旋作雨聲來。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輪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漸散,鬧竿挑得彩燈回。
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人趙孟頫的千古名詩《贈放煙火者》: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柳絮飛殘鋪地白,
桃花落盡滿階紅。后夜再翻花上錦,不愁零亂向東風。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
四、與“爆竹”有關的詩句都有哪些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代王安石《元日》
2、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紅樓夢》第22回元春制的燈謎
3、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明朝范成大《爆竹行》
與“爆竹”有關的詩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并不提倡鞭炮。
2、《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賞析:
“拜年”,是過年時最隆重、最熱烈的一項禮儀活動。投送拜貼這一風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換個“名片”,表示禮數到了。表個心意,既禮貌,又雅致。禮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簡陋。而拜貼也就相當于今天的送賀年卡。
3、《爆竹行》
明朝范成大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余威可驅癘。
賞析:
大年初一的早上爆竹船又來了,要在蘇杭一帶停五天。一大早吃完早飯,取來竹竿分截成五尺長短的竹筒放到火中烤燒,當火力足夠時,竹節間水分像流汗一樣滲透出來,這時卜人急忙取走,孩童們紛紛躲在遠處站立一旁。竹筒在門庭的階梯上撞落,噔時響起雷霆大吼。一聲兩聲百鬼驚怕,三聲四聲把鬼怪嚇的傾巢逃去,十聲百聲牛鬼蛇神全都嚇跑了,八方六合都安平下來。從床下拾起的焦碳中還存有可驅趕厲鬼的余威。現在可以把藥湯都存放一邊改換酒杯了,盡日的游玩終于可安穩睡一覺了。這首詩描繪的是春節的早晨,主人公在家中安排燃燒爆竹的事,表達了詩人新年愉悅歡暢的心情,寄托了詩人對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