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古詩句的研究報告
小學高段古詩“專題學習”的教學實踐 內容提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少年兒童珍貴的精神營養品。
國家教育部新近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背誦古詩詞80首。但在現實的教材中(浙教版)古詩學習內容還是非常之少,整個小學編排在課本中的古詩只有25首。
每學期用于古詩教學的課時也非常有限。為了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和欣賞能力,提高古詩教學的效率。
筆者在小學高段進行了古詩“專題學習”的教學實踐。“專題學習”是將古詩學習內容根據詩人的寫作風格,選取的題材和描寫的主題內容等分成各種專題,讓學生在積累中感悟,在對比中體驗,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語言感悟能力,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欣賞水平。
“專題學習”讓學生既有自主探究的自悟過程,又有合作欣賞的分享過程。不僅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優秀古典詩文,扎實了古文功底,提升了文學修養。
同時,也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 關鍵詞: 古詩 專題學習 積累 感悟 賞析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
并按照小學生認知規律,遵循語文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各年段作了相應的教學要求:第一學段,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新課標還要求中高年級的學生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這給我們小學古詩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
在小學加強古詩詞教學,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多讀古詩詞,將有利于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
但在現實的教材中,古詩學習內容還是非常之少,每學期只有2-3首的內容安排,古詩教學時間也有限。為了在古詩教學中進行拓展性閱讀,老師往往采用這樣的方法:先進行課內古詩的教學,然后在課余時間補充一些課外的詩詞。
這樣做雖然能達到學生古詩的積累量,但不足的是所補充的詩詞隨意性較大,不利于學生的感悟和欣賞。 詩歌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它言簡意賅,富有強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它如一幅幅中國水墨畫,給學生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獨特的個體情感體驗的空白。古詩詞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學生古詩閱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自我積累、自我感悟、自我熏陶的主動學習的過程。
古詩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怎樣才能將課外補充的內容與課內教學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甚至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課內知識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古詩“專題學習”不失為一種有效古詩教學方法。
古詩“專題學習”使我們教材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學生在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的學習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學會與人合作交往。 古詩“專題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得到時空的保證,教師在古詩學習中是學生的合作伙伴。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詩歌賞析中,比較的方法是常見的方法之一。
古詩“專題學習”就是讓學生在作品的積累、對比中感悟、欣賞,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從而激發學生對優秀文化的喜愛。
一、古詩“專題學習”的內容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無數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詩詞名篇。
為了便于學生積累、體驗、感悟,我在小學高段古詩教學中進行了“專題學習”的嘗試。 經過多年的實踐,構建了古詩“專題學習”的模塊。
使學生愛讀古詩,會讀古詩,提高了大多數同學的文學素養,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古詩“專題學習”的模塊主要分“人物專題”和“題材專題”兩大類。
學生通過大量古詩的誦讀積累,從古詩題材、風格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同中察異,異中見同的比較、感悟,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詩作者,更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提高對古詩詞的欣賞水平和能力。 (一)“人物專題學習” “人物專題學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積累詩人的各種作品。
在大量作品的誦讀中體會不同詩人由于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也就是詩的風格。比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灑脫,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如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把握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人物專題學習”以詩人的寫作風格為主線。
二、寫一篇 唐詩宋詞中的 研究報告
在中國,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沒有不喜歡唐詩宋詞的。
不管你是科學家,文人,抑或農工商貿之流,甚至日理萬機的政客,奔波謀生之余,觥籌交錯之時,云淡風輕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觸景生情,心搖魄動,均可以吟出一兩句對景的唐詩宋詞來。在下雖然愚鈍,每遇塵世繁劇、心煩氣躁之事,夜來輾轉反側,只要翻開枕邊古人詩詞一冊,讀它幾首,亦可氣嫻心定,陶然入夢矣! 俺要《在心靈里建立起一座唐詩公園》,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麼東西令唐詩宋詞有這麼大的勾魂攝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詩宋詞反映的人性對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對真、善、美的向往;是人們厭倦了俗世爾虞我詐,對回歸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中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
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呵呵,這個“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
真是一語中的,人們誰不喜歡自由,誰喜歡那個禁錮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塵囂韁鎖”? 郭熙在這里雖是論畫,但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本屬一體,用之于整個文學藝術,也是非常恰當的。因此書寫性靈,謳歌人類對自由、自然、平等、仁愛的渴望,就是文學藝術,也是唐詩宋詞之屬永不退色的主題。
不信?你翻開唐詩宋詞看看,尤其是詞,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寫性靈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寫人性的向往,抒發對自由的渴望的才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煜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打動過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之說,真真是所言不虛啊。
就說說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義詩人,也有說他是浪漫主義的。什麼浪漫主義?不讓他想入非非,關他在監獄了,還浪漫得起來麼?所謂浪漫主義,不過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飾詞而已。
他的那些追求個性解放,謳歌清風明月的浪漫主義詩歌,大家耳熟能詳了,咱且不一一舉例,咱就舉這首著名的: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呵呵,俺要說這首詩是歌頌自由的,你相信麼?是呀,這里沒有提到一個“自由”的字眼,怎麼是歌頌“自由”呢?你知道不?這是李白懷著愛國之心,要與安祿山斗一斗的,誰知錯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種重獲自由的心情,還用提嗎?因此“白帝彩云”、“猿聲不住”、“千里一日”、“輕舟已過”云云,無非表達詩人重獲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寫景敘事的,實則“自由隱在意象”里。人們在欣賞它的明麗、輕快的意境的同時,不自覺地感受到自由的可愛。
這就是我們喜歡這首詩的根本原因,連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說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點不信了!其實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歡自由、自然,喜歡美,除了在政壇上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個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蓋不住了。
小時候俺讀唐詩宋詞,就遇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詩人詞家,同時又是政治家、理學家,他在自己詩詞里表現出來的東西,和他的演說呀,論文呀,就是面對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樣的截然不同。
比如歐陽修吧,看他的論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著那個“理”紋絲不動。這個呢,俺就不用舉例,唐宋八大家文選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開看一看。
可是呢,當你翻開他的六一詞,我的個乖乖,那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戲歌伎啊,無一不是行家。
三、古詩句報告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
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
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
“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
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后被洪水沖沒。
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沖沒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因為當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鸛雀樓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樓體壯觀,結構奇巧,風景秀麗。唐、宋兩朝,文人學士登鸛雀樓欣賞美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其中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外。
千百年來,鸛雀樓一直是供游人登高遠望山河,放歌抒發情懷的游覽勝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激勵著炎黃子孫的振興之志。鸛雀樓經歷了唐、宋兩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場戰火燒毀了,后來又由于黃河泛濫,淹沒了遺址,使數百年來無數觀光的游人只能望河興嘆,空留下無盡的遺憾。
鸛雀樓已于1999年開始重建,2001年落成。
四、寫一首關于古詩的報告作文大全
您看看這個可以嗎?
秋日戀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題記(劉禹錫《秋詞》)
秋,是一個凄涼的季節,樹上的黃葉經風一吹便簌簌的落了下來,像斷魂的金蝴蝶,圍繞著飛向大地母親的懷抱。它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瓊漿,護著樹,護著春天萌發的希望。
秋天給人以凋零、蒼涼、蕭瑟的傷感,也給人以成熟、絢麗、深思。
秋,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田里的麥子張大了口,睜大了眼,等待著前來收獲的農民。冬的貯藏、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終于迎來了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收獲。多少的血汗,多少的忙碌,都在這金色的海洋中淡泊著,消散著,最終化為烏有,只剩下眼前的美景。秋是出于對其他三季付出的汗水而做出的回報。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春之夢,夏之情,冬之憶,俱往矣。秋擺脫了春的幼稚,夏的狂熱,冬的沉默,變得更加成熟,絢麗,綽約多姿。
秋月晴朗皎潔,不似春月朦朧,夏月淡雅,冬月慘淡;
秋雨放達飄逸,不似春雨纏綿,夏雨放肆,冬雨沉悶;
秋花靈秀脫俗,不似春花嬌美,夏花高雅,冬花冷艷。
秋天是一個極其浪漫的季節,南飛雁將勾起你思緒萬千。
我愛秋,愛秋的凄美,愛秋的真實,愛秋的浪漫。
秋天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季節,以它肅殺的秋色來容納萬物的飄零。凄涼,成熟,無半點遮掩。
我愛秋,愛秋的絢麗多姿和肅穆莊嚴。秋,似朦朧而是清明,充滿了浪漫的味道。
五、我要寫一篇關于宋詞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幫幫忙啊謝謝啊
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三類:(1)小令;(2)中調;(3)長調。
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1]。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化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了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
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
(一)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2](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詳見下節)。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種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
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
據說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
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詞牌。
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4]。又叫《秦樓月》。
《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
《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3)本來就是詞是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G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球樂》詠的是??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
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詞題。
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詩,只不過的長短句罷了。例如: 漁歌子[5]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
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后兩闋[6]。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這樣,字數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7]。
雙調是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鷓鴣天 [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為革}, 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 嘆今吾。
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張元干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 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貳?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 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斷云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 聽金縷。 ("雁不到書成誰與?"依詞律應作一句讀。
) 像《踏莎行》、《漁家傲》,前后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它各詞,前后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闋。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里就不舉例了。
第二節 詞譜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它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
"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 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
下面是萬樹《詞律》所列《菩薩蠻》的詞譜原。
六、古詩研究的作文范 文
談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宋朝詩人蘇軾《水調歌頭》。
全詞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處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麗的月光。在詞中,這句詞是對他弟弟蘇轍說的,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作品。
七、關于研究報告的作文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現在我們人類的交通工具這樣發達一半是那些勤奮,擁有淵博知識的科學家的功勞,而另一半則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大自然的功勞,人類根據蝙蝠發明了雷達,根據青蛙發明了電子蛙眼,為世界的交通以及軍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你們知道直升機是怎樣發明的嗎?原來人們發現晴蜓在昆蟲類的動物中可說是飛行冠軍.受它的啟示,人們開始幻想造出一種不需跑道,直接從地面升起的飛機.萊特兄弟第一個造出一種直升飛機模型.1907年,世界上第一架像晴蜓一樣的直升飛機由法國工種師伯雷格和黎歇才研制成功.這架直升飛機沒有翅膀,機身兩旁各有一條長長的機臂,每一機臂頭上有兩副能在水平方向上旋轉的四葉螺旋槳;當四副螺旋槳轉時,直升機就可從地面上垂直升起.在試飛時發現飛機振動厲害,安全性能差,發生過許多機毀人亡的事故,科學家們反復研究蜻蜓飛行時的樣子以及它翅膀的結構發現:蜻蜓的翅膀邊上有一塊較重的褐色的厚片,可以保持飛行時的平穩,科學家發現后如獲至寶,立即給直升機的機翼邊上加重,這樣一來飛機的平穩度大大提高,很少發生事故,直升機就這樣誕生了.科學家從動物身上的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
八、古詩分析作文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編輯本段]譯文 (1) 泰山是什么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南北兩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間層云升騰令人襟懷激蕩,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4.終要登上泰山的巔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樣?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2.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3.看峰巒層云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4.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
2.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 3.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
4.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么樣呢?蒼翠的山巒,在齊魯大地上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麗的景色,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層云疊起,不禁心胸搖蕩,目送歸鳥入巢,眼角幾乎都要睜裂了。
4.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四周的山巒,看起來都會顯得矮小了。 [編輯本段]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即山東地區。 青:山色。
未了:不盡。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大自然。鐘: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
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蕩胸:心胸搖蕩。 決眥:決:裂開。
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會當:定要。 凌:登上。
小:渺小。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
而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
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的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
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
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
九、三年級上冊習作8作文寫一篇古詩詞研究報告怎么寫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相信同學們一定很耳熟吧!沒錯,這就是唐朝詩人王安石的<<梅花>>。 今天我與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句詩。
它的全文是:“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讓我來向大家解釋一下它的意思:在墻角有幾枝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只有它獨自開放。從遠處看非常像雪,但卻不是雪。
因為它散發著清香。相信當時梅花給王安石的映象一定是美麗而堅強的。
在寒風中讓他深有感觸。這首詩體現出梅花堅定的品質。
同樣,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梅花一樣,體現出堅定的毅力。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去思考,尋求解決的辦法。
這就是我從中得到的啟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詩句的研究報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