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于十月初一的文章詩詞
七絕·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冥途冷遠念家尊。七絕 黯神傷 新麻裁出錦衣妝,跪向西南黯神傷。
故人泉城且莫待,滿把紙錢寄冥鄉。七絕 寄哀思 街頭今夜送寒衣,虧欠親情心自知。
忽憶人間房股事,聊將一并寄哀思。七律·寒衣節(十月初一) 從來此節無關我,今歲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頭西北望,三更露下夢魂侵。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七律 思故人 人間萬事陰陽隔,但能前知不會癡。
悲苦自當君自曉,歡欣可共故人思。悲淚但隨寒衣寄,冷霧惟怯紙箔濕。
莫訴人間凄苦狀,惹得離人泉下哭。七 律 雪憂 鵝毛久見折天顏, 鴻雁何曾過北關。
怎奈雪娥揚海浪, 難為單櫓破冰患。袖手大言爭桂魄, 襄王再莫戀巫山!五言 寒衣節 幽明隔兩界,冷暖總凄凄。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青煙升浩渺,別緒入云霓。
舊貌應難忘,慿誰問老衢?寒 衣 節 讓靈魂相見 寒氣從樹梢而來 深入我們的內心 直至腳下的土地 踩著枯葉的脆響 在如水的夜涼里行走 我們的親人在寒風里 衣衫單薄 形容枯槁 他們的天堂干凈而冷 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我們只能在夢里伸手 與他們相握 在若有如無中寄托我們 的愛和憂傷 他們含辛茹苦 留下我們在這個世界 延續夢想 留下我們 在寒冷到來的時候 為他們送上御寒的衣裳 我們的親人付出生命 付出大愛 我們的親人索取簡單 簡單的一些紙張 然后是紙張的火苗 在火苗里教育我們 怎樣把親情 溫習 鋪張 送 寒 衣 (之二) 風,卷起十月的傷痛 漫過山川 河流 從故鄉一路趕來 聽的見父親沉重的腳步和 母親輕輕的咳嗽 城市的高樓被 泥土的味道熏染 滿街的花花綠綠 是要送給親人的寒衣 虔誠地捧在手里 仿佛觸摸到了他們 冰涼的身體 我們的親人總是 逆光而行 在太陽的背面 隱藏他們的艱難和奢望 在無月的今夜趕來 和我們無語相對 夜已沉靜 誰在和著一支傷感的曲子 迎風念誦虔誠的經文 點燃紙張,讓溫暖 鑲裹那些美麗的衣裳 陣陣火苗象一只只 快樂的鳥兒 向著父母的家園飛翔 十月初一 夜幕降, 路燈閃, 十字路口火沖天。 個個爭把冥錢送, 好讓往生人兒有衣穿, 冬日不受寒。
十月初一送寒衣 散文作者: 洋波 十月初一冒寒氣,祭先祖, 送上了過冬的寒衣。 想起孝賢孟姜女,奇女子, 留下了節日的故事。
想起“十月一”,我自編一首花兒,傳到QQ花兒群,讓群友們體會享受。民間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說法。
每逢農歷十月一日晚,我們家里人就提前準備好各種祭祀品,當夜幕降臨時,到自己大門前燒紙錢祭祀先祖。兒時,我不懂其中的原因和含義,只是看到爺爺將那厚厚的黃紙數上六張,中間折疊起來,在折疊線上用剪子挖了個大洞,然后在紙下邊各剪一剪子,三剪子剪出一件衣服的形象,然后煮上臊子面,帶上茶酒,以及那些祭祀品在大門前的空地里燒著,奠茶酒和飯,大家還趴在地上向先祖叩頭回家,然后才吃晚飯。
這就是遺留在河湟地區漢族人家的習俗,也就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是的寒衣節。這個節日又稱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
這一天晚上,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和深思,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彰顯了后輩對先祖的孝敬之情。現在河湟地區仍有人上墳祭祖遺俗。
這個民俗具有較濃厚的文化底蘊,許多民間版本的故事在流傳,在述說。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 家家戶戶縫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換,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
據說,寒衣節來源于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范喜良送寒衣的民間傳說。話說范喜良被秦始皇的兵抓取修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
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寒風陣陣,孟姜女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定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于是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的送衣路途。
一路上盡管歷經艱險,孟姜女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終于來到了長城腳下,孟姜女卻得到噩耗,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尸骨被埋在萬里長城底下。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 麻浮包兒里送寒衣; 哭倒長城十萬里, 不知道范郎在那里?” 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
她憤怒的控訴聲伴隨著天空中風暴嘶吼,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繞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就這樣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
從此,人們每逢這天為先祖燒寒衣祭祖,一則祭祀先祖;一則懷念忠貞不渝的孟姜女。 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這里還有一個傳說,蔡倫剛發明造紙時,買賣很好。
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后來也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十分著急。
后來,聰明的慧娘想了一個辦法:一天半夜,慧。
二、陰歷十月一記祖思念祖先的短詞
農歷的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十月初一,寒衣節。
母親,
你可收到我捎去的溫暖?
那件紙糊的衣襖是否合體?
火光里,我看見你的眉眼,
那樣清晰。
原來生與死、陰與陽、愛與苦離的這樣近;
火光外,遺像前,
12年陰陽相隔的日子。
母親,我想你。
輕薄粗糙的紙襖怎能御寒呢?
讓我的思念升溫。
母親,我想你,
想你是無頂的幸福。
火光隱去,空空的路口沒有你的影子,
我想長哭。
母親,你離去的總是如此決絕。
一把紙灰,
焚盡的是陰陽相隔,
焚不盡的是念母癡情。
三、農歷十月初一為什么去上墳
農歷的十月一日,是傳統習俗的“鬼節”,民間俗稱“十來一”,是農歷十月一日的簡稱。
中國人有在這一日及以后一段時間內祭祀先人的風俗,民間一說為每年兩個鬼節,即“清明”和“十來一”,清明是收“鬼”的,就是把故人在陰間的魂請回來,要積極一點,早點“請”; “十來一”是放“鬼”的,要把故人的魂“送”回陰間去,故應殷殷挽留,可以遲一點。 這就是“早清明晚十來一”的成因,指的是掃墓祭奠的時間。
送寒衣節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筑萬里長城。
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
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
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
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
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
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
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
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四、十月初一上墳禁忌
陰歷十月初一(陽歷11月12日),又稱“十月朝”,也會有人把它稱之為“鬼節”。
這一天,與清明節、七月十五一樣,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奠先人的日子。是一年中僅有的兩個能在墳地動工的日子。
在這一期間,也會有需要禁忌的地方。 一、送寒衣,為先人御寒 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氣變冷,人們準備好棉衣過冬。
想著地下的先人也需要御寒,就用紙折疊成衣物的模樣,燒化后讓先人穿著,謂之“送寒衣”。 送寒衣很有一些講究: 1、寒衣以自己親手疊的最好。
2、燒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 3、凡焚化的衣物、冥鈔等物,一定要焚燒充分,都化成紙灰。
相傳,只有充分燃燒,都變成紙灰,這些紙鈔、衣物,才能在陰曹地府使用。 不燒盡的話,亡人拿著也沒用。
4、如果不能回家上墳,可在十字路口,沖著家鄉方向燒化紙錢 5、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濟為親人送寒衣的同時,另外再焚燒一些五色紙,以打發那些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搶先人們的。 二、上墳,表達哀思。
1、必備供品:香、水果、點心、菜蔬、酒、冥鈔、黃表紙、五色紙、包袱。 其中祭祀用的香是非常重要的,在古老的祭祀中,香成為人與神的媒介,通過虔心焚香設拜,可以上達天聽,下及幽冥。
好的香可以將你的意愿更好的傳達到幽域,向先輩傳達你的拳拳誠意,建議可以到無相銅爐為先人定一款祈福香,用先人生前喜歡的某種花草加上菊花制的香,讓這裊裊香煙,帶著你的思念之情,傳至幽冥法界,直至先人耳邊,從而得到先人的護佑,也是件殊勝的事情。 2、最佳上墳時間 上墳祭祖、掃墓,最好在上午9點---中午13點這個時間段,這時候陽氣充足。
3、禁忌 這天,天黑以后不要去墳地;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不要在墳地有不敬的言語。
五、農歷十月初一為什么去上墳
農歷的十月一日,是傳統習俗的“鬼節”,民間俗稱“十來一”,是農歷十月一日的簡稱。
中國人有在這一日及以后一段時間內祭祀先人的風俗,民間一說為每年兩個鬼節,即“清明”和“十來一”,清明是收“鬼”的,就是把故人在陰間的魂請回來,要積極一點,早點“請”; “十來一”是放“鬼”的,要把故人的魂“送”回陰間去,故應殷殷挽留,可以遲一點。
這就是“早清明晚十來一”的成因,指的是掃墓祭奠的時間。
送寒衣節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農歷十月初一祭奠先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