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中表達同情百姓疾苦的詩句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中最有名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原詩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甕,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躡。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水從西下,極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
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
注釋 【契闊】辛勤 【藿】《廣雅·釋草》"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 【蚩尤】上古部落酋長,與黃帝戰,興大霧 【羽林】羽林軍,保衛宮禁的近衛軍 【長纓】達官貴人 【神仙】唐人對歌妓的稱呼 【平人】平民,為避太宗諱 背景解讀 天寶五載 (746),杜甫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來到長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與愿違, 屢受挫折, 連生活也難于維持,“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親身體驗、并廣泛接觸了下層人民的苦難,洞察了“朱門務傾奪,赤族迭罹殃”的社會矛盾,詩歌創作出現了空前飛躍。天寶十四載 (755)十一月赴奉先縣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寫出這篇劃時代的杰作。
詩文解析 全詩可分三大段。從開頭到“放歌破愁絕”,緊扣題中的“京”字,“詠”赴奉先縣之前,多年來“許身稷契”、“致君堯舜”的壯“懷”。
從“歲暮百草零”到“惆悵難再述”,敘“赴奉先縣”的經歷,“詠”旅途中的感“懷”。 從“北轅就涇渭”至結尾,寫到家以后的感受,“詠”對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的憂“懷”。
“竊比稷與契”,“窮年憂黎元”是貫串全篇的主線,也是杜甫的主導思想。孟子贊揚治水的大禹和“教民稼穡”的后稷:“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 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
杜甫完全接受了這一崇高思想。“竊比稷與契”,實質上是自比禹、稷。
以“契”代“禹”,是為了押韻的原故。“許身”禹、稷,就是以拯救饑溺為己任,使天下大治;而放眼一看,普天下的“黎元”(百姓)正處于饑溺之中,自然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了。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這個題目帶有“紀行”性質,而以“詠懷”為主。作者先從“詠懷”入手,抒發了許多稷契、致君澤民的壯志竟然“取笑”于時,無法實現的憤懣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火一樣的激情,其愛祖國、愛人民的胸懷躍然紙上。
而正因為“窮年憂黎元”,所以盡管“取笑”于時,而稷契之志仍堅持不懈,這自然就把個人的不幸、人民的苦難和統治者的腐朽、唐王朝的危機聯系起來了。這種“詠懷”的特定內容決定了“紀行”的特定內容,而“紀行”的內容又擴大、深化了“詠懷”的內容。
“紀行”有兩個重點,一是寫唐明皇及其權臣、貴戚、寵妃在華清官的驕奢荒淫生活,二是寫到家后幼子已被餓死的慘象,都具有典型性,而寫法又各有特點。 華清宮內的情景,宮外的行路人無法看見,因而其敘述、描寫,全借助于藝術想象和典型概括。
這種出于藝術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大段文字如果處理失當,就難免與“紀行”游離,成為全篇的費疣。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既通過藝術想象和典型概括反映了深刻的社會矛盾,又與前段的“詠懷”一脈相承,構成了“紀行”的主要內容。
在前段,他已經提到了“當今”的“堯舜君”和“廊廟具”。 而“黎元” 的處境之所以使他“憂”、使他“嘆息”,就和這“堯舜君”、“廊廟具”有關;他拯救“黎元”的稷契之志所以無由實現,也和這“堯舜君”、“廊廟具”有關。
所以當他“凌晨過驪山”之時,一面看見“路有凍死骨”,一面望見“羽林相摩戛”、聽見“樂動殷樛嵑”,那“堯舜君”和“廊廟具”在華清宮尋歡作樂的許多傳聞就立刻在“比稷契”的思想火花和“憂黎元”的感情熱流里同自己對于民間。
二、古代關于同情弱者的詩
又呈吳郎 唐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注釋】: ①呈:呈送,尊敬的說法。
這是用詩寫的一封信,以前已寫過一首,這是又一首,所以說“又呈”。吳郎:作者的一個親戚。
郎是對人的愛稱。杜甫遷居,將草堂讓給了他的一個吳姓親戚。
這家親戚一住進去,就在草堂周圍插上了籬笆,防止別人打棗。杜甫不同意這種做法,便作此詩婉言相勸。
②撲棗:打棗。任:聽任,不要干涉。
西鄰:就是下句說的“婦人”。 ③不為:要不是因為。
寧有此:哪會這樣做。指貧婦人打棗這件事。
④只緣:正因為。恐懼:指貧婦人的害怕。
轉須親:是說我們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熱。 ⑤即:馬上。
防遠客: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
⑥便:就。插疏籬: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籬笆。
甚真:太認真了。 ⑦征求:朝廷征收的賦稅負擔。
貧到骨:一貧如洗。 ⑧戎馬:兵馬,指戰爭。
【譯文】: 草堂前打棗任由西鄰,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一位婦人。不是因為窮困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反過來只因為怕她恐懼卻要顯得可親。
那貧婦人見換了新主人您就防著您雖屬多事,但您來了就插上稀疏的籬笆卻好像是太認真。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貧窮到骨,我由此聯想到現在戰亂不息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
【賞析】: 大歷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
后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
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
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份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于接受。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
“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
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仿佛是在對吳郎說: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
這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陜西民歌云:“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系起來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備,其主語是寡婦。
“遠客”,指吳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說過慮。
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是說,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點太不體貼人。
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你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為啥還要插上籬笆呢!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后兩句“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并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征求”,使她窮到了極點。
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
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于流淚。
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最后一句詩,好像扯得太遠,好像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我們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
三、有那些關于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
夜來南風起,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純凈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季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 lenovo 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事,而且寫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顫栗,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對比,這首詩在寫農民在酷熱的夏季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 lenovo 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憫 農李 紳春 種 一 粒 粟,秋 收 萬 顆 子,四 海 無 閑 田,農 夫 猶 餓 死,[注釋]1.憫:憐憫,2.粟:(sù)[簡析]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造型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
四、關于同情勞動人民的詩句有哪些
憫農其一(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宋] 張俞《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⑥者,不是養蠶人。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