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有關于惋惜被陷害的忠臣的詩詞 越多越好 自己寫的那種不要
1.《戰城南》
兩漢:佚名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2.《殿前歡·楚懷王》
元代:貫云石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
《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
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
滄浪污你,你污滄浪。
3.《姑蘇懷古》
唐代:許渾
宮館余基輟棹過,黍苗無限獨悲歌。
荒臺麋鹿爭新草,空苑島鳧占淺莎。
吳岫雨來虛檻冷,楚江風急遠帆多。
可憐國破忠臣死,日月東流生白波。
4.《鞠歌行》
唐代:李白
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
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
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
聽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當時賤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變磻溪中。
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
5.《諸將五首》
唐代:杜甫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韓公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
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銷。
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錫曾為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正憶往時嚴仆射,共迎中使望鄉臺。
主恩前后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
二、描寫古代忠臣被誤會的詩句有哪些
1、樂毅吾所憐,拔齊翻見猜。
荊卿吾所悲,適秦不復回。 然諾多死地,公忠成禍胎。
與君從此辭,每恐流年催。 ——唐·高適《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2、權門陰進奪移才,驛騎如星墮峽來。
晁氏有恩忠作禍, 賈生無罪直為災。 貞魂誤向崇山沒,冤氣疑從湘水回。
畢竟成功何處是,五湖云月一帆開。 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瑤瑟奠蘋蘩。
誰令力制乘軒鶴, 自取機沉在檻猿。 位極乾坤三事貴,謗興華夏一夫冤。
宵衣旰食明天子,日伏青蒲不為言。 ——唐·杜牧《聞開江相國宋(一作宋相公申錫)》 3、忠諫能堅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
每沈良久方能語,及語還呼桀紂君。 ——唐·周曇《六朝門·李集》 4、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
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 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
——唐·李白《相和歌辭·鞠歌行》 5、雨聲蕭蕭泥滑滑,草深苔綠無人行。 獨有花上提葫蘆,勸我沽酒花前傾。
其余百種各嘲哳,異鄉殊俗難知名。 我遭讒口身落此,每聞巧舌宜可憎。
——宋·歐陽修《啼鳥》。
三、表達“被朋友冤枉誣陷”的詩詞有哪些
表達“被朋友誣陷”的詩句:
1. 戰國.屈原《離騷》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2.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3. 唐·張說《獄箴》
匹夫結憤,六月飛霜.
4.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5. 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上述詩句釋義:
1. 其他人都妒忌我的美貌,都造謠言說我天生淫賤。
2. 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能不產生怨恨嗎?
3. 舊時比喻有冤獄。
4. 所有的山,已經沒有飛鳥;所有的路,看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只有一葉扁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一人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5. 巴山楚水是個凄涼的地方,首聯中以傷感低沉的情調,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
四、稱贊忠臣的詩句 越多越好
正氣歌 南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五、關于陷害忠臣成語故事
東窗事發 秦檜是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大奸臣。
他老奸巨滑,心狠手辣,誰要是和他有不同意見,他就捏造一個罪名,輕則將其逮捕下獄,重則殺頭處死。被他陷害的忠臣良將數不勝數。
抗金英雄岳飛就是他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 北宋末年逐漸衰落。
北方的金兀術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盤。在這民族危難之際,岳飛率領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地抵抗。
岳飛英勇善戰,連打勝仗,有一次差點活捉金兀術。可是秦檜卻不同意抗金,而主張議和。
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許多大臣和將領都不同意,岳飛就多次上書,要求罷和議抗金兵。
秦檜想要議和,就要把岳飛除掉。可是岳飛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使秦檜難以下手。
有一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為無法除掉岳飛而愁容滿面。夫人王氏走進來,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幾個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
秦檜說:“罪名不難找,難找的是告發岳飛的人,這個人一定要是岳飛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王氏想了想,說:“我聽說岳飛手下的都統王貴,在一次戰斗中膽小怕死,岳飛想把他斬首示眾,后經眾將求情,岳飛才免他一死。
他肯定懷恨在心,你何不讓他告發呢?”秦檜一聽,不禁大喜,稱贊道:“還是夫人高見啊。”接下來,兩人又將陷害岳飛的各個細節密謀了一番。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要他誣告岳飛“謀反”,王貴不干。秦檜一伙就嚴刑拷打,并以殺他全家相威脅,王貴只好屈從了。
秦檜終于把岳飛陷害了。后來,秦檜因病不治身亡。
他死后七天,王氏請來道士為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恨秦檜殺死了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一會兒法事,然后對王氏說:“我看見了秦檜,他正在地獄里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他。”
道士接著說:“秦大人對我說,‘麻煩你告訴我的夫人,東窗事發了。’”。
六、古代君王誣陷忠臣故事
名為浮尸案。
中國歷史上最為剛烈的大丈夫當數伍子胥。
楚平王要殺伍奢,又擔心他兩個兒子回來報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說,父親召我,若求生不往,為天下恥笑。弟弟伍員說,俱死無益,不如奔他國,借力雪恥。伍奢與伍尚俱被殺,伍員四處逃亡。
民間對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了頭”的傳說。
伍子胥后來逃到吳國,他胸中始終回蕩一股憤懣之氣。
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相比,吳國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戰國策》的作者甚至不屑于提到他。
伍子胥來到吳國,掀開了吳國歷史最輝煌的一頁,一個弱國,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振興。
吳王闔廬,重用伍子胥,國家日趨富強。“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楚國是七國中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吳楚交兵,吳兵攻入楚國國都,幾乎滅了楚國,這是楚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葉。吳國向南制服了越國,向北伐齊,大敗齊兵,威震天下。
吳國攻破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報仇雪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吳國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闔廬的兒子夫差當政后,重用奸臣伯否,疏遠伍子胥。其時越王句踐正在臥薪嘗膽,一心滅吳,吳國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即將發生的亡國之禍,數次進諫,“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夫差不聽,偏信奸臣伯否的讒言,竟然賜刀令伍子胥自剄。
剛烈的伍子胥,刎頸之前,對其舍人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在吳東門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經此門滅吳的。
夫差得知此話大怒,令人用馬革裹伍子胥之尸,浮尸江上。
臥薪嘗膽的句踐果然滅了吳國。夫差臨死時“掩其面”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吳國人可憐伍子胥之剛烈,為他立祠於太湖邊的一個山上,命此山為胥山。
一個人的到來可以興國,一個人之死可以亡國,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賈禍,真話說不得,犯顏極諫,龍顏就要大怒,要殺頭。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樣。還是伯否這樣的人好,花言巧語,哄得君王高興,有多少榮華富貴。人為什麼不追求榮華富貴而要自尋死路?中國的歷史上,伯否這類人,如荒原上的野草,十分繁茂。偶爾也會生出一個伍子胥一樣的人,說話行事總是愛惹麻煩,大家都不喜歡。這種不管不顧的人,總是難得長命。惟其如此,這樣的人越來越少,而像伯否一類的人越來越多。
七、求古代忠臣被君殺滴例子
比干、岳飛
比干紂之親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比干“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比干忠諫被殺之事,為后代忠義之士所稱道。
岳飛,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字鵬舉。河北(宋時指黃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靖康元年(1126年)投軍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完顏宗弼渡江南進,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
江蘇)地區 ,襲擾金軍 ,多次獲勝 ,并收復建康 ,升任通泰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劉豫政權派軍攻占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鎮壓洞庭湖地區的楊幺農民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 ,舉兵奇襲劉豫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陜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 ,提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 后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十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按照其連結河朔進軍中原的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之戰中大破金軍精騎,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秦檜卻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回師,致使岳飛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次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其子岳云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宋孝宗繼位后為岳飛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八、關于陷害忠臣成語故事
東窗事發
秦檜是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老奸巨滑,心狠手辣,誰要是和他有不同意見,他就捏造一個罪名,輕則將其逮捕下獄,重則殺頭處死。被他陷害的忠臣良將數不勝數。抗金英雄岳飛就是他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
北宋末年逐漸衰落。北方的金兀術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盤。在這民族危難之際,岳飛率領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地抵抗。岳飛英勇善戰,連打勝仗,有一次差點活捉金兀術。可是秦檜卻不同意抗金,而主張議和。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許多大臣和將領都不同意,岳飛就多次上書,要求罷和議抗金兵。秦檜想要議和,就要把岳飛除掉。可是岳飛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使秦檜難以下手。
有一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為無法除掉岳飛而愁容滿面。夫人王氏走進來,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幾個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秦檜說:“罪名不難找,難找的是告發岳飛的人,這個人一定要是岳飛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王氏想了想,說:“我聽說岳飛手下的都統王貴,在一次戰斗中膽小怕死,岳飛想把他斬首示眾,后經眾將求情,岳飛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懷恨在心,你何不讓他告發呢?”秦檜一聽,不禁大喜,稱贊道:“還是夫人高見啊。”接下來,兩人又將陷害岳飛的各個細節密謀了一番。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要他誣告岳飛“謀反”,王貴不干。秦檜一伙就嚴刑拷打,并以殺他全家相威脅,王貴只好屈從了。
秦檜終于把岳飛陷害了。后來,秦檜因病不治身亡。他死后七天,王氏請來道士為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恨秦檜殺死了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一會兒法事,然后對王氏說:“我看見了秦檜,他正在地獄里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他。”道士接著說:“秦大人對我說,‘麻煩你告訴我的夫人,東窗事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