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用來形容寫作與生活關系的詩句
觀書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編輯本段]注釋 這首詩富于啟發而有歷久常新。
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要問這池塘怎么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編輯本段]賞析(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
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事實上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一塊半畝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
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其二)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理學家。
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歷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
其詞結有《晦庵詞》。[編輯本段]介紹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
朱熹 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于寫景抒情而不宜于說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
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于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
(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
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
二、朱熹用來形容寫作與生活關系的詩句
1、《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什么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2、《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昨天夜里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大的艦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順漂。 擴展資料 《觀書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談觀書感悟的理趣詩。
宋詩受禪偈影響,說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說好,又有文學趣味的不多。
朱熹這兩首《觀書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 朱熹這個人,無論是非對錯,都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大。
有一個對聯,上聯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梁啟超批評清代依附皇權的程朱派大儒,尊朱甚于尊孔,具體表現為:寧說周孔錯,不說程朱非。
這些說法,看似奇怪,但都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雖然有陸王派與程朱對抗,但還是朱熹的影響。
王陽明早年迷信朱熹,后來反對朱熹自成一宗,最后還免不了撰寫《朱子晚年定論》。 且不說朱熹的學術成就如何,他這兩首《觀書有感》的確是佳作。
第一首以方塘比喻書本(圓者為池,方者為塘),映現萬事萬物。池水清澈,正是因為有源頭活水。
這活水,當然是源源不斷的知識。 不過這首詩如果在云門宗的祖師那里,只能算不合格,正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流進來的水終歸不是自家寶藏。
第二首講得是能量大小和時機的問題。春水方生,大船也變得像羽毛一樣,輕輕地浮了起來;之前水小的時候,白費了許多推移的氣力;水他了,能在水中自在地運行。
鯤鵬扶搖直上,需要憑借羊角大風的力量;艨艟自在中流,需要憑借春水的浮力。這是能量大小的問題,也是時機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觀書有感二首。
三、有什么詩句是贊美福建的
1、《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宋代韓元吉 觥船相對百分空,京口追隨似夢中。
落紙云煙君似舊,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來茗葉還爭白,臘盡梅梢盡放紅。
領略溪山須妙語,小迂旌節上凌風。 譯文: 把酒相對,依依話別,回首往昔,竟是百事成空,當年在京口結伴同游、互相酬唱的情景已如舊夢。
而今您揮毫染翰,云煙滿紙,詩風雄健,仍不異昔日;我卻早已白發盈巾,滿頭霜雪,變成皤然衰翁。 在這臘盡春回之際,梅花盛開,梢頭已染成一片嫣紅;待您到任時,春光明媚,白茶葉也該爭先吐出芽葉為您洗塵接風。
人們領略閩中的溪山之勝還要靠您的妙語佳句,希望您稍微繞點路,到我建造的凌風亭題詩攬勝。 2、《送鄭侍御謫閩中》 唐代高適 謫去君無恨,閩中我舊過。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東路云山合,南天瘴癘和。
自當逢雨露,行矣慎風波。 譯文: 你遠謫荒瘴,不應該怨恨縈心,朋友,我曾經是去過閩中之人。
到閩中大概很少見到遠旅雁陣;深夜,聽到的都是哀傷的猿啼。 閩東的山路,到處是云昏嶺峻,閩南住久了,瘴癘也不必心悸。
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風波之獻,路上當心。 3、《閩中秋思》 唐代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譯文: 秋雨使叢叢紫菊顏色濃淡均勻,金風吹拂片片紅蕉葉颯颯有聲。
閩中北面是高山南臨洶涌大海,便于成圖作畫而道路崎嶇難行。 4、《福州即景》 宋代謝泌 一別無諸歲月增,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漱齒冰。 譯文: 福州真是一塊福地,夏日炎熱,有賴寒泉解渴降溫,冬日寒冷,又有溫泉驅寒護身。
道路逢人半是僧說明人心安定,也說明宋代福州這個地方極為崇尚佛教。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反映自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這使人聯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南京,而福州對佛教的熱衷程度,在字面上看似乎比南京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5、《福州溫泉》 宋代程師孟 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時。
此泉何日落天崖,不見蓮花見荔支。 譯文: 曾經看到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思緒徘徊至唐玄宗即位開元之治之時。
華清池從何時開始像日落天涯般蕭條,已不見唐玄宗為討得楊貴妃歡心,遠運新鮮荔枝。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陜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
四、關于朱熹的詩句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春日》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勸學詩 / 偶成》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五、朱熹春天的詩句
朱熹關于春天的最出名的詩是《春日》,其中的名句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原文如下: 《春日》 宋代: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 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 朱熹《勸學詩》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 —— 朱熹《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好事近·春色欲來時》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春色欲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中原佳氣郁蔥蔥,河山壯宮闋。
丞相功成千載,映黃流清徹。
六、關于朱熹的著名詩句和解析
關于“朱熹”的著名詩句和解析有:
1.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
解析: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圣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
2.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解析: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3.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悟葉已秋聲。——《偶成》
解析:這是一首逸詩,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大約在紹興末年(1162)。日本盛傳此詩,我國大陸亦不脛而走,以為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備考。其主旨是勸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
4. 暮雨朝云不自憐,放教春漲綠浮天。只令畫閣臨無地,宿昔新詩滿系船。青鳥外,白鷗前,幾生香火舊因緣。酒闌山月移雕檻,歌罷江風拂玳筵。——《鷓鴣天》
解析: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于金源滅亡前后。當時,元好問作為金源孤臣孽子,鼎鑊馀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生的。
5. 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菩薩蠻》
解析:這首詞上下兩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觀景物的渲染,下片著重主觀心理的描繪。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卻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主觀心理的描繪又糅合在客觀景物之中。因而從整體上來說,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又融成一片。
七、朱熹的關于“珍惜時間”的詩句有哪些
《勸學詩 / 偶成》作者: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注釋:
1.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源于《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嘗于永嘉西堂四詩,競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2.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
一、賞析:
這是一首逸詩,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大約在紹興末年(1162)。日本盛傳此詩,我國大陸亦不脛而走,以為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備考。其主旨是勸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
二、作者介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八、朱熹用來形容寫作與生活關系的詩句
1. 朱熹用來形容寫作與生活關系的詩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 原文: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3.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4.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5.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