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岳的翻譯
注釋
①.岳:此指東岳泰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④.青:山色。
⑤.未了:不盡。
⑥.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⑦.鐘:聚集。
⑧.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還指
⑨.蕩胸:心胸搖蕩。
⑩.決:裂開。眥:眼角。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⑾.會當:終當,終要。
⑿凌:登上。
⒀.小:渺小。
⒁曾:通“層”
譯文
泰山是什么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大地都能看到。
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南北兩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山間層云升騰令人襟懷激蕩,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終要登上泰山的巔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二、【古詩《望岳》和《春望》的翻譯改寫】
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春望 在唐朝時期,那里有一個名叫杜甫的唐代詩人,被人稱為“詩圣”.當時國家非常的美,由于國王不上朝,不關心國家大事,國家逐漸衰敗,最后只留下江山,樹木因沒人清理,都是雜草,因此也就荒蕪一片.不巧詩圣杜甫就淪落在這個朝代,這個荒蕪人虛,國家被滅亡的地方.杜甫非常痛恨這樣的生活.這樣見不到家人,生死離別的場合;這樣只能在戰場上犧牲生命的地方. 傷心悲痛時,花兒都陪他一起掉眼淚;痛恨與家人失散離別時,鳥兒都被驚動了.想到九年中在戰場上犧牲無數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書中才是最大的樂趣.現在家書都能抵得上萬兩黃金,可見書是多們地貴重啊!因為傷心悲痛為國家擔憂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費了多少心血啊!就連平時的頭簪也過不住頭發了,令人產生同情.。
三、望岳原文及翻譯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譯詩: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四、望岳的翻譯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青:山色。 5.未了:不盡。
6.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7.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
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
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8.曾:通“層”。
9.決:張大。眥:眼角。
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10.會當:終當,終要。 11.凌:登上。
譯文 [編輯本段]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看不盡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異景象全都賦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層云升騰,跳蕩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眺望,四周重重山巒定會看起來顯得渺小。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杜甫(715—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
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 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寫作背景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
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
前人于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別裁》云:"五字已盡太山。
"此詩最后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云:"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各有不同。
三首詩分別寫于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時,把它們并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五、《望岳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韻譯一: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韻譯二: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從齊到魯都看不盡郁郁蒼蒼。 你凝聚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氣迭起令人胸懷激蕩,極目遠望歸去的飛鳥更遼曠。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頂,把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環望。
六、望岳 杜甫原文及翻譯
《望岳》的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的翻譯: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一、《望岳》 1、賞析: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
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2、關于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
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七、古詩 望岳這古詩的解釋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后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二、問題研究
《望岳》的藝術特色
杜甫曾到過泰山之巔,但沒有為此寫詩。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園山腳》這首詩里提到的:“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日觀”即日觀峰,位于泰山之巔的東南方,是游人觀日出的最佳處。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矯首望八荒”,再寫幾首決非難事,可他為什么不寫呢?我們無妨做點推測——用后人的眼光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岳》一首已經寫盡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詩人胸中才情,確實不需要再寫了。我們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它的末聯,更使人浮想聯翩,仿佛跟詩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
八、望岳 詩意
1、詩意
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譯文
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當人登上山的絕頂,就會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余。
4、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