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月亮的三句古詩
你好! 詠月詩句 白兔:“此時瞻白兔,真欲數秋毫。”
(杜甫) 玉兔:“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賈島) 金兔:“朱弦初罷彈,金兔正奇絕。”
(盧仝) 蟾兔:“三五月正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 兔魄:“慈烏夜夜向人啼,幾度紗窗兔魄低。
”(范槨) 兔輪:“西瞻若水兔輪低,東望蟠桃海波黑。”(元稹) 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賈島) 蟾宮:“鮫寶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李俊民) 清蟾:“已饒瑞英明朝滿,先借清蟾一夜圓。”
(范成大) 明蟾:“永夜涼風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 ”(劉基) 玉蟾:“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
(李白) 半蟾:“西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李白) 桂月:“桂月危懸,風泉虛韻。”
(庾信) 桂宮:“白兔如嫌冷宮,走入杏花壇下井。”(高啟) 桂輪:“桂輪秋半出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
(方千) 桂魄:“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王維) 月桂:“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雨樓。”
(張正見) 月魄:“日輪莊霜戈,月魄懸雕弓。”(高適) 月輪:“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王昌齡) 寶鏡:“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李樸) 金鏡:“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王沂孫) 玉鏡:“冰含玉鏡考寒在,粉傅仙閣月色多。
”(鄭谷) 水鏡:“柔只雪凝,圓是水鏡。”(謝莊) 冰鏡:“團團冰鏡吐清輝,今夜何如昨夜時。”
(孫平仲) 飛鏡:“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 玉盤:“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蘇軾) 玉環:“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環。 ”(白居易) 玉輪:“玉輪涵地開,劍匣連星起。”
(駱賓王) 玉鉤:“娥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鮑照) 玉羊:“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
(劉孝綽) 玉弓:“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李賀) 玉鑒:“仰頭看月見新鴻,形影霜飛玉鑒中。
”(梅堯臣) 冰鑒:“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元稹) 冰輪:“昨夜忽已過,冰輪始覺虧。”
(朱慶余) 素娥:“素娥脈脈翻愁寂,付于風鈴語夜長。”(范成大) 銀鉤:“一曲銀鉤曉,寶簾掛秋冷。”
(王沂孫) 瓊鉤:“瓊鉤半上,若木全低。 ”(庾信) 碧華:“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
(李賀) 圓景:“圓景光未滿,眾星粲似繁。”(曹植) 。
二、寫水的詩3句
寫山的詩句: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S226;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寫水的詩句: 1、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2、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 4、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5、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6、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7、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8、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三、人生用三句詩表示人的三個階段,怎樣表示
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蝶戀花》)第三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一、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用三句宋詞,表達做學問或者人生追求的三階段:第一階段,追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第二階段,執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蝶戀花》)第三階段,成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二、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出自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第三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參透了人生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說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后達到天人合一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