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辯證法
辯證關系: 一、辨證關系原理 (一)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1)辨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二)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原理:一方面,客觀規律性始終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客觀規律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辯證法部分 (一)聯系的觀點(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可變性、多樣性) 1、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
事物的聯系 還具有客觀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孤立的觀點。
2、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 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中,整體或系統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所以在一切活動中,要求我們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出發,選擇最佳行動方案,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 。 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整體和部分存在著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關系,所以要達到整體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結果,就必須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十分重視搞好局部,以便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3、原因和結果的辨證關系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辨證統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二)發展的觀點(規律性、原因、狀態、趨勢)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 2、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的含義) 3、內外因的辨證關系原理: (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充分重視內因,同時不忽視外因。 4、量變與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進行新的量變。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重視量的積累;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 5、事物發展道路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新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有創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發展壯大,同時,正確對待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準備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觀點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不僅具有普遍性,還具有客觀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反對一風吹,一刀切。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 (內容及方法論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二者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 學習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有什么指導意義 (1)對于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2)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4、主次矛盾的辨證關系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l)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2)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5、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證關系原理:(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處于被支配地位。
二、求辯證法名言
這兩句話說的是兩個事實,角度有些小小的差別。
如果按照現今的比馬恩時代更加成熟和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恩格斯的第一句話,是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說明辯證法的歷史狀態,而第二句話,則是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基石作用,以及人類活動的基本形態。 具體來說,第一句所說的事實是,人們用對比的觀點來認識事物是一種理智的習慣,是接近理性思維的思考方法,譬如,人們常說自己的財富或能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這樣一種觀點,但是,一般人顯然不知道辯證法。
也就是說,用辯證的方法來處理日常事物是人類社會中常見的現象,但是這種作為屬于無意識的。 即使當哲學在歐洲成為“上學”(高級的學問),邏輯學(由亞里士多德創立)建立,人們也沒有把辯證的方法當做一種基本的思考方法,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哲學作為一種深思的學問,其方向必然是走向單一的極致,辯證法作為一種調和性的思考方法,往往混淆視聽,干擾思考方向,是屬于詭辯的技巧,不能登入大雅之堂。
這種現象,直至德國古典哲學被終止。德國古典哲學家們,他們與同時代的其他哲學家的區別就在于,他們把矛盾當做事物發展的基本動力,把矛盾當做分析事物狀態的基本方法,并把這些當做一種習慣。
而這種習慣,在黑格爾那里獲得了極為璀璨的成就,辯證法被黑格爾命名了。從此,一種新的認識論,一種可以與形而上學處于同一地位的認識論被人類發現了。
于是,德國成為近現代世界哲學的圣地。 至于第二句話,具體展開的話,是包含如下三個真理的: 其一,理論的東西,將受制于實踐實際,不能超越實踐實際而自在,——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思路; 其二,理論的東西,必定是在實踐檢驗以后才能成為真理,——體現在原話中,是由于恩格斯將人改變自然的程度和人的智力發展程度統一起來; 其三,人類活動的基本形態即改變自然,人的精神活動屬于第二形態,——這也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思路。
至于這三句真理的解釋,我就不說了,這在一般的大學教材中很常見。 以上是鄙人對這兩句話的淺見,希望對閣下有幫助。
比較不好意思的是,說的東西還是不少,算不上簡潔。不過,至少是原創,希望還不至于被罵吧。
三、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句子
1、唇亡齒寒. 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同屬此理. 2、竭澤而漁. 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后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四、在哲學中經常考到的詩句有哪些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是:新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新事物是從舊事物中孕育出來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哲理是: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的觀點。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唐詩《涇溪》
哲理是:矛盾雙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清代阮元《吳興雜詩》
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哪些唐詩宋詞里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
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
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二、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題目】琴詩(宋 蘇軾)【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
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
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
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后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
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
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
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后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么重要。【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
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
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題目】擬古 (明 錢宰)【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
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
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拼搏,奮發進取。【題目】論詩 (清 趙翼)【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題目】草 (唐 白居易)【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
六、關于哲理的詩句有哪些
您好。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二、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后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后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么重要.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擬古 (明 錢宰) 【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拼搏,奮發進取. 【題目】論詩 (清 趙翼) 【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題目】草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
七、含有哲學的詩句
含有哲學的詩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反映了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于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于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