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作者,詩名,與完整的詩句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
[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二、粉身碎骨渾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間 這句詩的翻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
翻譯:身體粉碎也不害怕,決心要把高尚的節操留在人間。
表達的思想:于謙因還鄉團誣陷而被殺,對于這種死,他無所畏懼,因為他是清白的,即使是死也不能讓他永遠留在人民心中的高大、高尚的形象消失。主要表達了作者對于死的無所畏懼和自己的高尚的思想境界典故:1、詳見“兩袖清風”2、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首領也先對明朝的都城北京發起進攻。
皇帝朱祁鎮在太監(死太監)王振的建議下親征蒙古。由于王振對兵法一竅不通,導致二十萬明軍在土木堡(北京附近的地名)被兩萬蒙古軍隊全殲,王振本人被明軍自己打死。
此戰中,蒙古軍俘獲明皇帝朱祁鎮,并以其為人質與明朝交涉。而這時明朝內部已經混亂,在大臣的討論中,“主退派”(主張撤退的)明顯比“主戰派”占上風,正當大明朝準備搬家時,于謙站了出來,在朝中大喊了一句:“建議南遷(向南方遷都)之人,該殺!”于謙的興起就此開始。
此后,于謙以他絕佳的政治天賦和軍事天賦說服了大臣并排兵布陣。在僅有的幾個月中,從全國各地調來了十余萬軍隊防守京城。
最后,他以堅定的意志和決心率領部隊奇跡般的戰勝了蒙古軍隊,并迫使他們交出皇帝朱祁鎮。但是皇帝回京時京城還有一個臨時的皇帝(在朱祁鎮不在時臨政的),也就是朱祁鎮的弟弟。
不過顯然,這位臨時皇帝并不想交出皇位。而這時于謙既不支持朱祁鎮登基,也不支持臨時的那位登基,站在了中間。
而這正給了一些人機會。徐有珍等人組建“還鄉團”并支持朱祁鎮登基,最后發動政變使朱祁鎮登基。
登基之后,“還鄉團”中的徐有珍與于謙有仇(因為徐有珍曾經是“主退派”,遭受過于謙的訓斥從而被大臣們排斥),于是誣陷于謙謀反,使于謙被殺。就是在這時,于謙做下了這首《石灰吟》。
最后,于謙死后被抄家。抄家的官吏發現于謙家里沒有一分錢可以抄走,可見一個有如此高的官位的人一生有多么清廉。
這個英雄人物應該被我們所有人所銘記。對不起寫的有些多了,本人是搞明史的,一提到這里就激動,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謙的一首托物言志詩。此詩因反映了詩人廉潔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膾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表達自己要和石灰一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四、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原本是贊頌什么的詩句
出自明朝于謙的《石灰吟》,這是于謙自抒襟懷的一首詩。
全詩為: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錢塘縣太平里(今杭州慶春門附近)的一個官宦家庭,曾官至明朝的兵部尚書,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于謙為官共35年,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于謙從山西、河南巡撫任上回京,每次所帶,除了簡單行李,再無他物。為此他作了一首《入京詩》:“絹帕蘑菇共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的出典就在這里。
明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南進,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山西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朱祁鎮為人質,要挾明朝政府放棄抵抗,俯首稱臣。
在這明政府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竭力主戰,擁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是為明代宗,并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樣,平定了民心,而且使朱祁鎮失去了當人質的作用。
然后,于謙率領十萬軍民,與瓦剌軍經過五天五夜的搏殺,擊退了兵臨城下的瓦剌軍隊,保衛了北京城。 挫敗了瓦刺的陰謀,保全了明政府。
于謙個人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鎮果然被瓦剌放回國。
七年后,朱祁鈺病重,英宗復辟,終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于謙殺害。 史書記載,于謙被陷害后,按例抄家,發現“家無余資,蕭然僅書籍耳”真正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間”。
五、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作者借什么對什
作者借石灰作比喻,對自己堅強不屈和不同流合污的行為詮釋的淋漓盡致,抒發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惡勢力的品質,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原文: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惡勢力的品質,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注釋:
石灰吟:石灰贊歌。
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擊:撞擊,雕琢。
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一千一萬,是夸張手法。
若等閑:好像平常事一樣。 若:好像;等閑:平常,輕松
清白:指高尚節操。千錘萬擊:無數次的錘擊開鑿。
人間:人世間。
錘:敲打。
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經過千萬次錘打從深山里采出來的石灰,對熊熊烈火的焚燒看得跟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清白長留人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渾身碎骨渾不怕的詩句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