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詩句表達討厭一個人
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宋代: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譯文: 遠隔天涯舊恨綿綿,凄凄涼涼孤獨度日無人問訊。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腸百結,就像金爐中燃盡的篆香。 長眉總是緊鎖,任憑春風勁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樓欄桿,看那高飛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二、讀長恨辭 宋代:李覯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里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譯文: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還難,何況是在夜間,又不斷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時刻。
唐玄宗想起了楊貴妃,眼淚就伴著鈴聲不斷地流下來了。 那時軍中死去的并非貴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卻絲毫也沒有憐惜他們,更沒有為他們而難受過。
三、四塊玉·馬嵬坡 元代:馬致遠 睡海棠,春將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亂。
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 譯文: 楊貴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觀賞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禍患。
不是因為這個楊玉環,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祿山的垂涎,怎么會發生那么大的動亂?唐明皇也就不會知道蜀道有多么難。 四、蘭陵王·恨之極 宋代:辛棄疾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
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 鄭人緩也泣。
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譯文: 怨恨真是到了極點,而怨恨到了極點就無法消散磨滅。萇弘含恨屈死于蜀,人們常說,他的血三年以后化為了碧玉。
鄭國人緩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親攻擊儒家協助墨家造成了我憤而自殺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夢與他,告訴他我的滿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墳冢上的秋柏早已結出的累累果實。 五、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壯志 一作:壯士;蘭山缺 一作:蘭山闕) 譯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
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再來重新收復舊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闕。
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四周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
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二、諷刺以己強加于他人的詩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釋 義: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強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 處:
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忿懟,在郡主則視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語出于《論語·衛靈公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圣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里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人際關系原則適用于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卻未必如此。這種理解并非無稽之談,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么一句話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系,還是政治關系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系原則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訴我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編輯本段]反思
對于一個命題,我們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邏輯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從邏輯學可以看出,原命題成立,這個命題的逆否命題同時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命題的否命題,否命題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愿意,則不屬于“施”的范圍。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別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
三、諷刺人的詩句
頭尖身細白如銀,
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在屁股上,
只認衣衫不認人! 打油詩
君子坦蕩蕩 小人常戚戚
倚得東風勢便狂
小人吟
宋 邵雍
小人無節,棄本逐末。
喜思其與,怒思其奪。
小人吟
宋 邵雍
小人無恥,重利輕死。
不畏人誅,豈顧物議。
結交
唐 孟郊
鑄鏡須青銅,青銅易磨拭。結交遠小人,小人難姑息。
鑄鏡圖鑒微,結交圖相依。凡銅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春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宋 歐陽修
陽進升君子,陰消退小人。
圣君南面治,布政法新春。
第一百七十五
宋 文天祥
小人困馳驟,后生血氣豪。
世事固堪論,我何隨汝曹
冬日讀白集愛其貧堅志士節病長高人情之句作
宋 陸游
漢禍始外戚,唐亂基宦寺。
小人計已私,頗復指他事。
公卿恬駭機,關河入危涕。
草茅豈無人,死抱經世志?
酒德
唐 孟郊
酒是古明鏡,輾開小人心。醉見異舉止,醉聞異聲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為箴。
君子法天運
唐 韓愈
君子法天運,四時可前知。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勢,取舍無定姿。焉能使我心,皎皎遠憂疑。
論語絕句一百首
宋 張九成
君子何嘗去小人,小人如草去還生。
但令鼓舞心歸化,不必區區務力爭。
君子吟
宋 邵雍
君子與義,小人與利。
與義日興,與利日廢。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
尚德樹恩,尚力樹敵。
君子作福,小人作威。
作福福至,作威禍隨。
君子樂善,小人樂惡。
樂惡惡至,樂善善歸。
君子好譽,小人好毀。
好毀人怒,好譽人喜。
君子思興,小人思壞。
思興召祥,思壞召怪。
君子好與,小人好求。
好興多喜,好求多憂。
君子好生,小人好殺。
好生道行,好殺道絕
為滿意回答。
四、諷刺人忘恩負義的古詩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早達笑彈冠 。——王維
【出處】唐·王維《酌酒與裴迪》: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解釋】你如有個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兩個人頭發都白了,但你還是別相信他,他暗地里仍會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還是按著劍柄的好。這兩句詩的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瀾』。至於『朱門早達笑彈冠』這一句,那是說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來提拔你、幫助你,只不過惹得他一番恥笑罷了。
五、諷刺別人膚淺的詩句有哪些
1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3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鼠目一寸光,蟬鳴兩春夏。井中蛙觀天,豈知海角遠。
1明人解縉的詩句,諷刺那些不學無術者。
2選自《論語·微子》,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3選自李商隱《賈生》:可惜的是雖然談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為他問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不過是鬼神!
4蘇軾《題西林壁》,作者認為觀察問題應全面,不得主觀片面。
5鼠目寸光、井中觀天認識片面不完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諷刺別人很討厭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