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詠物詩 田園風光詩詞 諷喻詩詞 [古代] 敘事詩 抒情詩 格律詩 自由詩 散
1、詠物 房兵曹胡馬 (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②,鋒棱瘦骨成③。
竹批雙耳峻④,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此生⑤。
驍騰有如此⑥,萬里可橫行。 【譯文】 房兵曹的馬是著名的大宛馬。
瘦骨棱棱,好比刀鋒。兩耳尖銳,如同削竹。
四蹄輕快,猶如勁風。所向之地,空闊廣漠。
不怕險阻,可托生死。有如此健壯、如此奔騰快捷的良馬,足可橫行萬里之外. 2、田園 《歸園田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3、諷喻 秦中吟 【唐】白居易 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
夸赴軍中宴,走馬去如云。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4、敘事詩 思念 我叮嚀你的 你說 不會遺忘 你告訴我的? 我也 全都珍藏 對于我們來說 記憶是飄不落的日子 ——永遠不會發黃 相聚的時候 總是很短 期待的時候 總是很長 歲月的溪水邊 撿拾起多少閃亮的詩行 如果你要想念我 就望一望天上那 閃爍的繁星 有我尋覓你的 目——光 5、抒情詩 林徽因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的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中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6、格律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里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7、自由 是誰——把無知的我們領進寬敞的教室, 教給我們豐富的知識? 是您!老師!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剛破土的嫩苗。 是誰——把調皮的我們 教育成能體貼幫助別人的人? 是您!老師! 您的關懷就好似和煦的春風 溫暖了我們的心靈。
是誰——把幼小的我們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師! 您的保護讓我們健康成長。 在金秋時節結下碩果。
您辛苦了!老師! 在酷暑嚴寒中辛勤工作的人們。 您辛苦了!老師! 把青春無么奉獻的人們。
我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師! 我也只能幫到這里了老 師 老師——您如春天中的細雨, 滋潤著花兒,灌溉著大地, 而我們再著吮吸著細雨茁長成長。 老師——您如秋天里的一絲風, 吹黃了大地,喚金了稻谷, 而我們得到了豐收的碩果。
老師——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為我點燃了一盞最明亮的燈; 老師——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師——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老師——是您給了我一雙強有力的翅膀,讓我在知識的世界里遨游! 8、散文詩 故鄉 那天邊飄過的白云是你么.那呼呼的秋風是你么?行遍天涯路,最難忘的是故鄉泥濘的山路· 呵.故鄉.我又看見柏樹林下泥濘的往事.重溫你.不是蒙蒙細雨中牧童牛背上吹奏的柳笛,也不是漁舟唱晚幽雅的情調· 誕生在那個苦難的年代.注定我一生與小草為伍,一線巖縫就是一線生機.父親在那個狂風暴雨的晚上含恨的走了,帶著老水牛深深的嘆息.帶著山村厚重的蒼涼。母親被時代的風暴定格在歷史的屏風鏡上,搖擺成村口那棵古老的楝子樹.我就是樹旁那棵弱不禁風的小柏樹· 孤獨的小木屋伴著母親和我辛苦的日子.一盞煤油燈半碗玉米粥的日子很滿足,母親把饑餓換成希望填補我成長,長成一雙結實的大腳,任憑風浪吹打也堅定有力,要知道我今天的倔強是從前的生活提煉出來的.我再也不是那棵弱不禁風的小柏樹· 我是一只凌空翱翔的孤雁,在無邊的大海上傲視洶涌的風暴.在現實與冥想之間我用堅毅裝飾脆弱的翅膀.我苦渡.為父親臨終的遺囑,在命運之峰尖艱難地跋涉.如今.你老了,你身邊的那棵小柏樹已長大成才離你而去.帶著你失去的青春.失去的愛情省下的半碗玉米粥的親情。
哦.我是你的逆子么?拋下你.我是怕我風雨飄搖的帆壓傷你沉重的背脊,我是怕貧脊給你太多太重的負荷.我去山那邊,背負著對你長久的思念,種相思樹于對岸,我欲哭無聲,一首>澀痛我苦澀的喉嚨,裝點著我每一個異鄉夢·。
二、杜牧四句諷喻詩及翻譯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游宴取樂之地。這首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于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氣氛,朦朧中透出憂涼。次句點題,并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游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后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后兩句對只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鑒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的樂曲,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于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于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后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里,相得益彰。這首詩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場所。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不禁觸景生情,頓生家國亡思,將對歷史的詠嘆與對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從陳的荒淫之國聯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運。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沈德潛稱之為“絕唱”。
三、王維有哪些諷喻權貴的詩
西施詠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再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資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這首詩以西施微賤和尊貴時聲價截然不同的史事,來諷喻才士得到君王器重的機遇偶然。
正如陳子昂曾在《隗君》詩中所說“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王維也在本詩中深深感嘆君臣際遇的難得。“賤時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兩句,對那些攀龍附鳳青云直上的宦官權貴諷刺極深,抒發了詩人仕途失意有志難伸的憤懣不平。
《洛陽女兒行》年代: 唐 作者: 王維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作品賞析【注釋】:越女:指未入宮時的西施。【簡析】:本詩是詩人十六歲時的作品。
詩中的“女兒”似是一小家碧玉而驟名成為貴婦人,但她的生活并不幸福,除了陪丈夫玩樂之外,就只余下“妝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虛。和浣紗的越女究竟誰可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迥然不同的理解。
詩的主旨是諷喻的,但也透出憐惜之情。--------------------------------------------洛陽女兒 :指莫愁。
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中有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這里借莫愁泛指唐代貴族婦女。這首詩,題下原注 :“時年十六 ”,是王維青少年時在洛陽生活期間所作。
當時,東都洛陽非常富庶繁華,比京師長安有過之而無不及。王維生活在大都市中,與豪門貴戚和貧寒有志之士都有交往,目睹了繁富豪華背后掩蓋著的日趨腐化的社會現象,對權貴的驕奢淫逸和貧寒才士的坎坷困頓感觸很深,激發他寫出一些較有思想意義的作品 ,《洛陽女兒行》即是其一。
這首詩的思想意蘊相當豐富。詩中描寫了兩個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況,揭露了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借貧時西施江頭浣紗卻無人理會,寄托了貧寒志士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正如清人沈德潛所說:“結意況君子不遇也。”
(《唐詩別裁集》)圍繞著這一主題,詩人抨擊了東都豪門大戶驕奢淫逸的生活,譴責了一個花天酒地的青年權貴。他雖然也“自憐碧玉親教舞 ”,但并不懂得真正的愛情,無非是將“洛陽女兒”當作消遣的玩物。
詩人還渲染“洛陽女兒”成為貴族少婦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香車代步,寶扇送歸,十分豪華闊綽。然而,她終日“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生活無聊、空虛。
詩中先寫貴族婦女的驕奢空虛生活,運用工筆重彩,細致入微又帶點藝術夸張地鋪排、渲染,描寫她服飾的奢華,住所的富麗,迎娶的排場,丈夫的驕恣,戲娛的無度,交際的頻繁。詞藻耀艷華彩、富麗堂皇,語言形成與其所表現的內容高度和諧 。
“狂夫”以下四句,巧妙地使事用典,比類合宜,更發人深思。詩人將自己憤懣不平之情,諷刺譴責之意,融注于刻意的藻飾、渲染之中,只在“戲罷”兩句委婉含蓄地點出,卻使諷刺揭露的效果更為強烈,可謂入骨三分。
結尾寫貧賤婦女雖美麗而無人憐愛,江頭獨自浣紗 ,雖然僅只淡淡點染兩筆,卻由于以鮮明的事實,與前面貴族婦女的驕奢生活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顯出筆鋒犀利,筆力沉厚,猶如異峰突起,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四、關于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諷喻詩還是愛情詩有誰知道
唐代杰出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僅在當時婦孺皆知,傳誦海內外,而且直至今天,在學習唐代詩歌時。
對《長恨歌》主旨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過。而爭論的要點就是《長恨歌》是一篇諷刺之作,還是一篇對李楊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頌吟。
要分析這篇文章首先要認識到我們與作者所處時代的差異,遵循“知人論世”的原則,對作者的思想和創作心態做一番深入細致的考察,消解作品的歷史偏見,獨得自己的見解。那么,讓我們先分析一下這篇詩歌的創作緣由吧。
在與白居易同一時代的史學家和傳奇作家陳鴻曾寫過一部《長恨歌傳》,而在這部書的最后部分提到了有關白居易作《長恨歌》的一些事情。陳鴻告訴我們《長恨歌》是白居易應唐人王質夫的要求作的。
是要白居易用他“深于詩,多于情”的稟賦“為歌之”、“潤色之”,使這一“希代之事”能夠保持長久。而王質夫屬白氏作詩的目的是有“警戒”意味的。
在《長恨歌傳》后文也提到了“怨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的目的。所以,這就是白氏為詩的“動機”,但并不能稱之為“主題”。
緊接著又出現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問,在白居易完成《長恨歌》一詩后,為何請陳鴻為之作傳呢?眾所周知,《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寫作手法和感情基調有很大的不同,陳鴻純敘事性的方法和客觀冷靜的視角使他本人更易抽身于男女歡愛之外,更易直抵“鑒訓為本”的目的。既然如此,不妨說白居易要陳鴻為他的“詩”作傳,是出于某種“彌補”和“填充”或是“潤色”的目的。
索性說明白,白居易創作《長恨歌》時的“忘我”使其忽略了本人與“詩中事”的距離,以致最終作品主題與原始動機發生偏差。當他意識到這點時,詩作已成,無可更改。
他利用陳鴻史家的長處為詩作“傳”,彌補了這個他自己認為是問題的“問題”。 因為,一直以來,人們是為詩中優美的文辭和韻律所陶醉,更為唐玄宗與楊玉環的纏綿悱惻、“忠貞不渝”的“愛情”所傾倒。
人們認為,《長恨歌》的主旨就在于歌頌李楊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長恨歌》甚至被視為古代愛情詩的經典之作。當然,詩人在詩作成之后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也就有了后來陳鴻所作的《長恨歌傳》。
那么,盡管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白居易《長恨歌》的寫作初衷與作品的實際主題存在著明顯的偏差,即是說《長恨歌》的主題早已偏離了即定的“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也”。但是,關于本詩的諷喻說自古一直流傳至今,而它的愛情詩說是近代才大量出現的。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長恨歌》本身說起。在本詩的第一節,可以說詩人還是很清醒的,此時他并未忘記其寫作動機,所以就有了“漢皇重色思傾國”等句。
在陳婉俊補注的《唐詩三百首》中,“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作了如下旁批:“七字一篇總綱。思傾國,果傾國也。
欲而得之,何恨之有。”其中對李楊之戀及其導致的結果充滿了否定和批評。
他的“思傾國”為總綱正是持“諷喻詩”的論點。而諷喻說者也一直持這種論點。
再者,在古代封建社會,從當時的道德立場和社會立場上,多數人是不會提出愛情說的,更不可能支持這一論點。所以,這首詩的真正主旨就湮沒在了滾滾的歷史紅塵之中。
然而,所要批駁的是,但就全詩的敘事結構來看,這個“首句為綱”的說法是立不住的。按陳婉俊的理解,“漢皇重色思傾國”的意思是說,由于重色輕朝政,最后連國運都給葬送了,這難道還不值得警戒嗎?也正是出于這樣的理解,他才會發出“思傾國,果傾國也”的喟嘆。
“傾國”之于他是“葬送國運”的彌天大罪,非得諷喻匡正不可。但若是讓我們考察一下詩句的邏輯聯系和典故來源,便會發現更合理,更恰當的詮釋:首先,“漢皇重色思傾國”不是一句完整的詩,它與緊接下來的“御宇多年求不得”存在內在的,構成整體的聯系。
僅僅半句話堪為全詩之“綱”,恐怕是真的玄了點兒。在這里,“漢皇”是春秋筆法,借漢武帝寫唐玄宗。
一提起“武帝之戀”,便會立即想起有關李夫人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再難得”。所以說,“傾國”在這里化作了亭亭玉立、絕世而存的美女形象,“思傾國”正是“懷佳人兮不能忘”的情結。
“御宇多年求不得”的正是這樣的“傾國美女”。開頭兩句十四個字,僅僅是“愛”的開端,而并非什么“傾覆天下”的絕筆。
既然是這樣,“思傾國”的諷喻說便不能成立了。 既然明確了《長恨歌》不是諷喻詩,也同時認清了《長恨歌》創作動機與實際主題的偏差,但是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區分的是另兩個重要的概念,《長恨歌》寫的是愛情,但不能說它的主題就是純粹的“愛情”本身。
從全詩的結構分析,前三十句是“醒時同**”的朝朝暮暮情景,愛之深切是浮出字面的。寫安史之亂西逃蜀中過程的僅僅有短短四句,可見“政治教化”在本詩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寫馬嵬兵變,貴妃之死的有八句,極盡無能為力、血盡淚垂的悲慟。然而寫貴妃死后,朝思暮想,睹物憶人,海上仙山故事卻占了大半部分的篇幅。
所以說,盡管是以愛情為題材的敘事詩,仍然不可將其主題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