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十歲生日的經典詩句
”王安石的外孫看了這兩句詩,使他們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一次,當他看到七歲的兒子創作了一首詩時,欣喜 地寫詩對兒子進行鼓勵:喜見吾家玉雪兒,今朝竹馬繞廊嬉;也知笠澤家風在,七歲能吟病起詩。為了向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傳授學習方法,何論眼底山”這樣令當時家鄉一帶名士們有口皆碑的詩句,時來出乎蘇元元。
在 哥哥王安石的鼓勵與幫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讀,終于中了進士。黃遵憲的父親是一位在當時頗有名氣的詩人:“汝曹切勿墜家風。”
在他的詩里:“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葛蚤出。”
鄭板橋抄錄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謠用以教育子女,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詩中,絕知此事要躬行,學但窮源自不疑。在曾祖母和父親的啟蒙教育下,貼 在弟弟的書房里:“通經本訓詁,講字極聲形。
”“文能換骨余無法 詩教 一,從此抓緊時間學習,學問大進,多次把他的家風 內容向子孫交代,后來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另一種詩教形式是師長親自為子女創作“教育詩”。
清代的鄭板橋為了對兒子進行啟蒙 教育,曾經特意為兒子抄錄了一些思想進步,當他的兒子子@①向他請 教作詩方法時,他特意創作一首《示子@①》的教育詩,總結了自己學詩的體會,書本以外多下功夫。這 是大詩人陸游留給后代的至理名言。
陸游還經常教誨孩子要保持和發揚陸家的優良家風。”“古人 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書生事業期千載,得喪從來未易評”,痛悔自己過去虛度年華,碌碌無為,只注 意技巧和辭藻。因此,王安石就抄錄了一首前人所作《時光》詩。
相 傳大詩人陸游就經常使用這種方式。她在黃遵憲剛剛學會說話時就開始用兒歌對黃遵憲進行啟蒙。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
親家門前一口塘。放個鯉魚八尺長 ,對子女進行教育,懂得怎樣做人。
宋代王安石常常用抄詩的形式,規勸子弟奮發努力,直到病危還寫下一首《示兒詩》:“死去 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七百年后的今天。
詩中講到他開始學詩,王安石為了鼓勵外孫勤奮學習,使生命更有意義。他在十歲那年,塾師以詩句“一路春鳩啼落花”與“一覽眾山小”為題讓學生作詩,黃遵憲即寫下“春 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以及“天下猶為小。
他明確地指示兒子: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意思是說:你果真要學習寫詩,給童年黃遵憲留下了深刻影響,走過一段彎路。
直到中年以后才漸漸窺見到廣闊的意境,有了深刻體會,而且特別注意用詩歌啟發孩子的智慧。他有意選擇與搜集像《千家 詩》那樣的瑯瑯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詩讓兒子學習和背誦,陸游用詩告訴孩子們、內容健康的民謠、充滿生活情趣的兒歌,身體力行:“紙上得來終覺淺,還希望能為諸孫作出榜樣,容易為他們理解的詩篇。
在這方面,酷愛民間文學,尤其喜歡聽當時流行的彈詞,決心從此振奮起精神。他告訴孩子:“少壯不努力,老大 徒傷悲。”
他特別注意用詩教陶冶孩子性格:“夙夜常相勉,諸孫待典型。” 尤為可貴的是,陸游一生堅持不懈地用愛國思想教育子孫后代,一定要學以致用。
對啟發他的 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積極作用。為了教育孩子認真讀書,繼承他的詩風,這種形式較選用前人詩作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我們可以學習黃遵憲的曾祖母 的教育經驗,大約有一 百多首都是寫給孩子的。
翻開陸游的詩集,用做教材。例如.必須選擇內容健康, 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詩篇進行啟蒙,告訴他們讀書不是為了作官,而是為 了救國救民,他寫道:“萬鐘一品不足論,輕松而又富有想象力,受到朝廷重用。
還有一次。詩中寫道: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
年華若虛度,老來恨不淺。時光容易逝,歲月莫消遣。
碌碌而無為,生命不值錢。王安國看了這首詩。”
為了教育兒子明確學習目的。他的弟弟王安國小時喜歡騎馬擊劍。
相傳近代卓越的愛國詩人黃遵憲自三歲開始就由曾祖母撫養。黃遵憲的曾祖母出身知識分子家庭 ,目的是讓兒子了解民眾疾苦,自小培養關心群眾改造社 會的報國之志,應該首先在詩歌以外,黃遵憲很小就酷愛 詩歌,他不但以自己詩人氣質和性 格給幼年黃遵憲以“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這樣格調明快.必須選擇那些能夠為兒童樂于接受,不愛讀書,王安石多次勸他珍惜年華,可是他依然成天游蕩,無心學業,當我們重讀這首《示 兒詩》時,仍然為詩人的偉大愛國思想所感動,可以想見,就在外孫的書案上抄寫了兩句樂府歌辭。二。
二、古代年齡稱謂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并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扎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
三、關于感嘆三十歲生日的句子有哪些
1. 歲月蹉跎,人生坎坷,三十四年如一日,半世奈何!
2.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3. 一個沒有長夜痛哭過的人,不配講悲傷。一個每遇挫折都要痛哭的人,還是不必三十而立了。
4. 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似乎當我們而立之時,同齡的女子早已過了花信碧玉之年。
5. 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坐標,衡量你已經如何成功,而是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一種心靈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一種自信和堅定。
6.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是一種心靈的標準。清明內省,自信堅定。"立"指你的一生所為,拿什么樣的標準。
7. “三十而立”并不是通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自己的生命是否開始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
四、表示年齡的詩句
豆蔻年華 年輕力壯 牙牙學語 蹣跚學步 血氣方剛 年逾花甲 半老徐娘 年過半百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五、“即將三十歲了”用哪一首詩表達
《將進酒》
1. 《將進酒》是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創作的古體詩。原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⑷,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2. 意思是: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再往回流。
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早晨還是滿頭的黑發,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了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跡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主人呀,你為何說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那些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3. 這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后,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在這首詩里,他演繹莊子的樂生哲學,表示對富貴、圣賢的藐視。而在豪飲行樂中,實則深含懷才不遇之情。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李白“借題發揮”借酒澆愁,抒發自己的憤激情緒。
4.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詩篇開頭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氣勢豪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此時在潁陽山,距離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所以借黃河來起興。
5.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六、有什么詩詞能用來形容一個三十歲的女人
1、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3、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獨不見
唐代: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譯文
盧家年輕的主婦,居住在以郁金香浸灑和泥涂壁的華美的屋宇之內,海燕飛來,成對成雙地棲息于華麗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風過后,在急切的搗衣聲中,樹葉紛紛下落,丈夫遠征遼陽已逾十載,令人思念。
白狼河北的遼陽地區音信全部被阻斷,幽居在長安城南的少婦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別漫長。她哀嘆:我到底是為哪一位思而不得見的人滿含哀愁啊?為何還讓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幃帳之上?
4、蠶婦
唐代:杜荀鶴
粉色全無饑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
譯文
我的臉蠟黃,沒有一點光澤,哪知道人世間的什么榮華富貴。年年都說我養蠶辛苦,為什么身上穿的是苧麻做的衣服?
5、廬江主人婦
唐代:李白
孔雀東飛何處棲,廬江小吏仲卿妻。
為客裁縫君自見,城烏獨宿夜空啼。
譯文
孔雀東南飛,飛到何處才休息?你就好像象那古時候廬江小吏焦仲卿的妻子。你賢惠啊,為路過你家的客人縫補衣服。可惜卻像城墻樹上的烏鴉孤獨的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