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古人評價賈誼的詩
1,《長沙過賈誼宅》唐代:劉長卿 原文: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白話文釋義:賈誼被貶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萬代令人傷情。
我在秋草中尋覓人跡不在,寒林里空見夕陽緩緩斜傾。漢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無意憑吊有誰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葉紛紛,可憐你不知因何天涯飄零? 2,《賈生》唐代:李商隱 原文: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白話文釋義: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
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
文帝盡問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國事民生。 3,《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唐代:劉長卿 原文: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白話文釋義:漢陽城后的山嶺,傳來悲涼的號角;濱臨江邊的獨樹旁,夜里泊著孤船。
當年賈誼上書文帝,全是憂心漢室;他卻被貶謫居長沙,古今誰不衰憐! 4,《巴陵贈賈舍人》唐代:李白 原文: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白話文釋義:賈生您舉首西眺憶念京華,如今遷滴湘水之浦可別怨嗟。當今圣上恩典甚于漢文帝,憐愛您而未把您遷謫到長沙。
5,《田園言懷》唐代:李白 原文: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白話文釋義:賈誼急于仕進被貶到長沙三年,班超離家萬里才封了個定遠侯。這怎能比得上牽著白牛犢的巢父,飲水于清清的河流!。
二、幫忙找一篇寫賈誼的古文好象是某人對賈誼這個人的評價有篇古文,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節選) 賈生名誼①,雒陽人也②。
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③。吳廷尉為河南守④,聞其秀才⑤,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⑥,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⑦,乃征為廷尉⑧。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⑨。
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
孝文帝說之⑩,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①生:古時對讀書人的通稱。
②雒陽:又作“洛陽”。③聞:聞名,著名。
④吳廷尉:姓吳的廷尉,史失其名。⑤秀才:指才能優異。
⑥治平:指為官之政績。⑦故:從前。
常:通“嘗”,曾經。⑧征:征召,朝廷官府征用人才。
⑨少:年輕。⑩說:通“悅”,喜歡。
€超遷:指破格提拔。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①,而固當改正朔②,易服色③,法制度④,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⑤,色尚黃⑥,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⑦。
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⑧。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⑨,其說皆自賈生發之。
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⑩,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①和洽:太平和睦。
②正(zhēng,爭)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
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表示“應天承運”,須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歷法。③服色:指車馬服飾的顏色。
④法:訂立。⑤草具:草擬。
⑥色尚黃:服色崇尚黃色。 賈誼認為漢朝是土德,土,黃色,所以尚黃。
⑦更:改變。⑧未遑:來不及。
⑨列侯悉就國:要求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當時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后,依然不離京城。⑩絳:指絳侯周勃。
灌:指潁陰侯灌嬰。東陽侯:指張相如。
€擅:獨攬。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①,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其辭曰: 共承嘉惠兮②,俟罪長沙③。
側聞屈原兮④,自沉汩羅。造托湘流兮⑤,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兮⑥,乃隕厥身⑦。嗚呼哀哉,逢時不祥。
鸞鳳伏竄兮⑧,鴟梟翱翔⑨。阘茸尊顯兮⑩,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兮(13),鉛刀為?(14)。 于嗟??猓?5),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16),騰駕罷牛兮驂蹇驢(17),驥垂兩耳兮服鹽車(18)。
章甫薦屨兮(19),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20)! ①適:貶斥,譴責。②共:通“恭”。
承:承受,接受。嘉惠:恩惠,此指皇帝的任命。
③俟罪:待罪。這是謙詞,意思是自己力不勝任,隨時有犯罪受罰的可能。
④側聞:側耳而聞的略語,含有對屈原恭敬的意思。⑤造:來到。
托:寄身,指自己到湘江邊上來居住。⑥罔極:混亂無常之意。
⑦隕:通“殞”,喪命。厥:其。
指屈原。⑧鸞鳳:傳說中的神鳥,此以之比喻賢人。
⑨鴟梟:貓頭鷹一類的鳥,古人認為這類鳥是惡鳥,以之喻小人。⑩阘茸:阘是小門,茸指小草,以之狀無能的小人。
€讒諛:指進讒言和阿諛奉承的小人。逆曳:倒托著走。
(13)莫邪(yé,爺):春秋時吳國著名利劍。(14)鉛刀:以鉛為刀,以言其鈍。
?(xiān,先):鋒利。 (15)???和ā澳保壞彌鏡難印#?6)斡棄:轉棄,也就是拋棄的意思。
周鼎:相夏禹鑄九鼎,以象九州,后來又成為周朝的傳國寶鼎。康瓠(hù,戶):空壺,破瓦器。
(17)騰駕:駕馭。罷:同“疲”。
驂(cān,參):古代的戰車,除去駕轅的馬之外,再加的馬匹稱為驂。 這里當動詞用。
蹇(jiǎn,簡)驢:跛足驢。(18)垂兩耳:馬吃力的樣子,馬拉車吃力就要低垂兩耳。
服:拉車。(19)章甫:殷代的一種禮帽。
薦:墊。屨(jù,據):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
(20)咎:災禍。 訊曰①:已矣,國其莫我知,獨堙郁兮其誰語②?鳳漂漂其高遰兮③,夫固自縮而遠去④。
襲九淵之神龍兮⑤,?^深潛以自珍⑥。彌融粉爚以隱處兮⑦,夫豈從蟻與蛭螾⑧?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濁而自藏。
使騏驥可得系羈兮,豈云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⑨,亦夫子之辜也⑩!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覽德輝而下之(13);見細德之險(微)〔征〕兮(14),搖增翮逝而去之。 彼尋常之污瀆兮(15),豈能容吞舟之魚(16)!橫江湖之鳣鱏兮(17),固將制于蟻螻。
①訊:告也。訊曰,相當于《楚辭》里的“亂曰”,是全篇的結束語。
②堙郁:同于“壹郁”、“抑郁”,憂悶不快。③漂漂:同“飄飄”,高飛的樣子。
遰:通“逝”,離去。 ④自縮:即“自引”,自己引退。
《漢書·賈誼傳》即作“自引”。⑤襲:深藏。
九淵:九旋之淵,言其至深。⑥?^(mì,密):和上文“襲”相對,也是深藏之意。
⑦彌:久,遠。融爚(yuè,月)光亮。
⑧蛭(zhì,質):螞蟥,一種吸血水蟲。螾:同“蚓”,蚯蚓。
此處以“蛭”“螾”比喻齷齪小人。⑨般:紛亂的樣子。
尤:禍患。⑩夫子:指屈原。
辜:通“故”。指原因。
€。
三、七絕·賈誼的介紹
《七絕·賈誼》是**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最早發表于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版《**詩詞集》,與《七律·詠賈誼》是姊妹篇。
首句寫賈誼杰出的才華“世無倫”,次句猛轉寫賈誼遭貶,三四句寫對賈誼的死不以為然,表達對賈誼因自責和哀傷而死表示了無限的痛惜之情。整首詩反映了作者對賈誼“世無倫”的才華十分贊賞,對其懷才不遇、仕途受挫、未獲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時對賈誼那種自傷、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評。
語言明白流暢,化用前人詩句,灑脫自如,韻味深長。 。
四、求歷史名人對賈誼的評價(白話文)
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yuè)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李贄:
李贄認為賈誼“通達國體,真實切用”,“漢廷諸子,誼實度越。”后代一些儒臣“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卻“亦敢于隨聲雷同以議賈生”(《焚書》卷五《讀史·賈誼》)。
周勃、灌嬰批評賈誼說:“擅權紛亂”。王夫之認為,“于誼為誣,于軾允當之矣。”
五、求歷史名人對賈誼的評價(白話文)
蘇軾: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
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yuè)然有遠舉之志。
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
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李贄:李贄認為賈誼“通達國體,真實切用”,“漢廷諸子,誼實度越。”
后代一些儒臣“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卻“亦敢于隨聲雷同以議賈生”(《焚書》卷五《讀史·賈誼》)。周勃、灌嬰批評賈誼說:“擅權紛亂”。
王夫之認為,“于誼為誣,于軾允當之矣。”。
六、吊古傷今的詩句加賞析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鉤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像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么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著,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來憑吊自己的遺址。后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沒有人能理解。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郁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十分動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讀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征著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么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著這故為設問的結尾,仿佛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嘆喟。
詩人聯系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凄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七、古人對《湘夫人》的評價,詩、詞、文言文
以水畫風之理,李善注《文選》“物色”類時云:“有物有文曰色,風雖無正色,然亦有聲。
《詩·注》云‘風行水上曰漪’。《易》曰:‘風行水上曰渙。
’渙然,即有文章也。”蘇洵《仲兄郎中字序》:“蕩乎其無形,飄乎其遠來,既往而不知其跡之所存者,是風也,而水實形之”;朱翌更云:“風本無形不可畫,遇水方能顯其質。
畫工畫水不畫風,水外見風稱妙筆。”(《謝人惠淺灘一字水圖》)。
以樹形風,更是古詩慣技:“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江湜《彥沖畫柳燕》);“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午條盡向西”(劉方平《代春怨》)。
此賦中寫風之名,水木皆及,而又顯得蕭散清空,實高于后人,謝莊《月賦》本之,直接用為:“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極好地烘托了月夜之境。
《湘夫人》此二名之妙,還在以景寫情。劉熙載云:“敘物以方情謂之賦,余謂《楚辭·九歌》最得訣。
如‘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寫出‘目眇眇兮愁予’來;‘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正是寫出‘思公子兮未敢言’來,俱有‘目擊道存,不可容聲’之意。“(《藝概·賦概》) 鳥萃萍中,罾在木上,與麋食庭中,蛟在水裔,這種以反常之事為喻之法,在《楚辭》中很常見。
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則云:“世混濁而不清,暗翼為重,千鈞為輕。”而情詩以反常不可能之事為喻,在中外詩歌中都是常法,所謂“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漢樂府《上邪》)之類,均是其例。
八、賈生一詞在古代詩詞中有何說法
(賈誼、賈傅、賈長沙)據《史記?賈生列傳》載,賈誼乃漢 洛陽人,年少即有通儒之學,博學多 才。
漢孝文帝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賈誼制法度,興禮樂,主張削弱 諸侯,數上書陳政事,言時弊,以才 能見忌于大臣,遂遭讒被貶長沙王太傅。
居長沙時,有鵬鳥飛于誼所, 鵬為不祥之鳥,誼以謫居長沙,因自傷悼,作《鶘鳥賦》以自況也。后因作 懷才不遇,忠賢遭忌的典故。
清?符兆綸《滿江紅?秋感虛說賈生前席召,可憐祖逖先鞭著。”清?錢謙 益 讀史記戲書》:“絳灌但知讒賈 誼,可思流汗愧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