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蒙古包的詩句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北朝民歌,雖然僅有二十七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水土,對游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
“敕勒川,陰山下”,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從中我們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贊美之情。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民歌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敕勒人的豪情。
《賦得古草原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
譯文:
平原上的野草一片蔥蘢茂盛,年年一枯一生,野火也燒不盡它,等來年春風一吹,又紛紛萌生出來。野草遠遠地一直延伸到古道,青翠的山巒將荒城連接在一起。又要送朋友遠行了,滿目的青草也充滿了離別之情。
下面的是網友原創詩句:
卜算子·青海湖草原
半綠草秋黃,遙望鋪天際。
風送牛羊時幾聲,蝶度幽叢里。
千秋歲·塞外草原
塞煙邊外。驅馬跑無際。天極處,山巒疊,閑云行幾朵。氈幄聯鱗次。青翠遍、道彎指帳蹄痕碎。
廣闊胸懷事。悠久英雄地。峰火熄。胡笳起。茹毛逐水草。衣皮寒流徙。過去也、眨眸復看容顏改。
二、描寫內蒙古大草原的詩詞
草原啊草原 我生命的搖籃 清澈甘甜的流水是哺育我的乳汁 芳草淡淡的清香潤我生命的心田 圣潔堅實的馬背是我成長的登攀 阿媽期待的笑臉是我力量的源泉 每當我想起草原啊草原 就想起那生命的搖籃草原啊草原 我可愛的家園 遼闊草原給了我寬大的胸膛 秀美山川給了我健壯的脊梁 風雪嚴寒給了我堅強的性格 阿媽的艱辛給了我永恒的力量 每當我想起草原啊草原 就想起那可愛的家園草原啊草原 酒香茶濃親情無限想你啊草原 我相戀的草原 想你是甜甜的回憶 想你是苦苦的眷戀 想起你就思念悠悠 天藍地綠心心相連想你啊草原 我心中的草原 想你是甜甜的回憶 想你是苦苦的眷戀 想起你就情深綿綿 伴著娘親伴著藍天到永遠永遠的草原草原啊草原 我的大草原 我綠波蕩漾的草原 鮮花如海的草原 生我養我的地方 你是我生命的搖籃草原啊草原 我的大草原 我陽光照耀的草原 雨露滋潤的草原 生我養我的地方 你是我力量的源泉草原啊草原 我的大草原 我春風拂面的草原 秋波蕩漾的草原 生我養我的地方 你是我永遠的溫暖草原啊草原 我的大草原 我歌美情深的草原 駿馬飛奔的草原 生我養我的地方 你是我心中的永遠 (二)鄉戀 給我一片白云吧 飄向塞北高原 帶著親情 帶著鄉戀給我一縷春風吧 吹到塞北高原 帶著春雨 帶著新綠給我一渠河水吧 流向塞北高原 帶著歌聲 帶著生命給我一彎明月吧 掛到塞北高原 高原夜更美 故鄉月更明 (三)家鄉的牧場家鄉那片廣闊的牧場 是我心中深情圣潔的藍天 吃著母親乳汁長大 喝著芳香奶茶長大 聽那甜甜的歌謠 伴著與我同年的馬兒羔羊 深情圣潔的牧場啊 給了我多少童年的美好回憶 夢中常回到那片生我養我的情深牧場家鄉那片廣闊的牧場 是我心中深情圣潔的藍天 父愛把我扶上馬背 娘親給我多少期望 廣闊牧場給了我開闊的胸襟 深情牧場給了我多少勇敢力量 家鄉牧場是我生命搖籃智慧的源泉 永遠忘不了那片生我養我的圣潔牧場(四)高原情 清風送我爽 綠野伴我唱 駿馬載我乘風去 扶搖直上歌浩蕩高原藍天闊 雄鷹任翱翔 碧波滾滾情涌浪 青峰巍巍河山壯(五)艾敏河 艾敏河啊 草原的母親河 你靜靜地流 默默地淌 日日夜夜年年月月 不停地流啊波連波艾敏河啊 你是愛的河 你流淌的乳汁 是草原的生命 你是溢滿慈愛的河艾敏河啊 你是情的河 你流淌著人間的真情 流到哪里都把真情訴說 你是人間最深情的河艾敏河啊 你是神圣的河 悲痛時你給我力量 危難時你給我信心 你是牧人心中最神圣的河艾敏河啊 你是人生的河 喝著你的乳汁長大 懷著你的信念耕耘 你教我做人長遠純潔 永遠像艾敏河靜靜地流淌著艾敏河啊艾敏河 我對你是那樣的深情眷戀 你是永遠流淌在我心中的河 我對你是那樣的崇敬 永遠在心靈中寧靜清澈艾敏河啊艾敏河 有多少故事在你心中流過 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你是歷史的篇章 你是草原兒女的生命河。
三、描寫蒙古草原的詩句
草
作者: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春山游驥圖
人人說道,
牧童尚小。
那是我,
獨享最好。
多夢季節,
知音非少。
看:
鳥兒唱,
魚兒游,
馬兒跑。
春光依舊,
紅顏已老。
只可惜,
舊情未了。
朝思夜盼,
問君知否?
有:
片片云,
淡淡風,
青青草。
四、描寫“蒙古包”的句子
1.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2. 突然,蒙古包的門被撞開了,一個身穿草綠色長袍,腰間像大人一樣寬寬地扎著紅綢腰帶的七八歲的男孩,騎著一根長長的柳條子,身上還掛著馬槍、弓箭,橫沖直撞地跑進來……
3. 萬樹園內不施土木,而按蒙古族的風俗設蒙古包數座。
4. 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
5.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
6. 蒙古包的頂端有個大洞,除了可以排出火煙,還能引進陽光。
7. 在城區以東的蒙古包區,溫度已然在零度以下。多爾修仁白天拉著馬車兜客,晚上則出售柴火煤炭。他每年夏天還要回到阿勒坦布拉格附近的大草原,照料牲口。
8. 他們住蒙古包,穿蒙古袍,說蒙古話,也過著蒙古游牧生活。
9. 這里建有多頂蒙古包,設備齊全,可為客人提供住宿服務。
10. 朝陽區蒙古包,北京和睦家醫院,朝陽區將臺路2號。
11. 眾所周知,一個富有的牧民,意味著為他的蒙古包配備一個衛星天線和一個太能能面板,并擁有一輛摩托車。
12. 牧民以肉,奶制品和面,多住圓形蒙古包,農區多住磚瓦房。
13.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14.因為很容易拆裝,有利于放牧時搬遷流動。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15.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五、描寫內蒙古大草原的詩詞有哪些
1、《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敕勒歌》【南北】無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初春小雨》【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立春偶成》【宋】張軾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3、《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六、關于描寫內蒙古草原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草原的詩句篇一: 《出塞作》【唐】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豐樂亭游春》【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寄劉駕》【唐】曹鄴 一川草色青裊裊,繞屋水聲如在家。
悵望美人不攜手,墻東又發數枝花。 《塞上行》【唐】鮑溶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
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邊方春興》【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
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七、描寫“蒙古包”的詩句有哪些
1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2 《賦得古草原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
3《過蒙古諸部落》 清 乾隆 識路牛羊不用牽,下來群飲碧溪泉。 兒童騎馬尋亡牯,只在東溝西谷邊。
4 《病阿速(阿速,蒙古別號也)》 明 袁凱 杭州阿速病可傷,況復四體多金創。 口糧開除但乞丐,終日哀鳴行路傍。
自言家在云中住,兄弟既死惟爹娘。 往年江南妖賊反,圣旨差我隨平章。
同行二千五百輩,輩輩選用皆精強。 孰知江南風土異,不比中原盡平地。
中原地平好馳逐,一人騰驤萬人廢。 江南地卑山林密,泥深馬滑無由立。
角弓著雨軟如綿,咫尺相看不能射。 九月十月歲云莫,賊兵突入觀音渡。
平章脫身向東去,太半盡死無人顧。 我幸不死病已危,丞相被逐無依歸。
異鄉此日誰相慰,只似天邊孤雁飛。 5《內蒙東部紀游 陳旗草原二首之一》 現代 老舍 陳旗一碧到云邊,莫謂江南景獨妍; 六月人歸花滿地,隨時雨過翠連天。
遠丘流雪群羊下,大野驚風匹馬還。 隱隱牧歌何處起,遙看公社立炊煙。
八、形容蒙古包的句子
1、看到您那汗津津的馬兒,知道您從遠方來;客人來自天山外,草原把我們連起來。
請喝這杯馬奶酒,奶酒杯杯表胸懷;都說客人酒量好,我們想同您賽一賽。聽著這歌兒,你能不喝?看著那一張張真誠而熱情的笑臉,還能有什么理由拒絕和推脫的嗎? 2、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
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
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 3、圓圓的淖爾,孕育著蒙古包倦倦的倒影。
屏氣息聲的夜,用黑茸茸的羽毛摟著……月亮點起燭火,也在靜靜地加溫呢!啊,帶著一彎裊裊炊煙,啄破凝固的夢——早晨,蹣跚在牛的蹄印里。那閃爍著彩色袍裙的乳香,濕漉漉地哺育著這個雛兒……終于,披上霞,牽著歌,爬上風力提水機的風車,把住小四輪拖拉機的方向盤……嬉戲了一陣兒,又跨上駿馬,趕著畜群;山坡、草灘、花簇、樹蔭,都留下她的芳蹤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