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詩句是什么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就是
成王敗寇這個稱號人們都知道,直筆不諱能縱容董狐那樣的人有什么人呢?
說白了就是
成王敗寇這個稱號普遍的都被人知道,可是天下又能有幾個君主能容下像董狐這樣的史官呢?哪些君主不是在勝利以后粉飾功績,寫著對方有多殘暴。其實只是成王敗寇罷了。
但是真正敢這樣直言不諱的像董狐那樣的又有幾個呢?
關于董狐這個人是這樣的。
晉靈公想要殺死趙盾,結果被趙盾跑了。后來晉靈公被趙穿殺死了。趙盾就回來了,沒想到當時的史官董狐這樣寫“趙盾弒其君'”。趙盾就不愿意了,說“殺死晉靈公的是趙穿,不是我”
董狐說:”是趙穿,但是你回來以后,不治趙穿的罪過。顯然你是主謀。“
董狐直言不諱,就這樣千古流傳。
二、成王敗寇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成王敗寇 [chéng wáng bài kòu]
基本釋義
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 處
柳亞子《題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百科釋義
成王敗寇 (chéng wáng bài kòu )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可這屬于元規則,若要成功必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成王敗寇的典故
三國里的!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人要是干事情成功了,那他就是個英雄人物,如果不成功的話就是一個廢物。
貶義成分居多。 現在常用來形容勢力看人的社會。
故事 生逢亂世,揭竿而起,生死相拼,誰為王? 宴席雅斗,無賴俗爭,兵戎相見,誰為寇? 一位是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驍勇善戰的名門之后;一位是不事生產,不學無術,好酒貪色的鄉間小吏。 倘若要投注的話,我們必以為前者為王。
然而,誰會料到落得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的恰是前者,而終成一代開國之君的卻是后者呢? 項羽與劉邦,這兩個戲劇式的角色,值得我們細細剖析。 我以為,項羽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
他英勇善戰,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屢立戰功。此外,直爽闊豪的項羽敬愛和尊重部下,他甚至能為士兵吸瘡療毒。
如此,優秀的軍事家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我想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項羽剛愎自用。要知道,戰爭是一種群體力量的較量,它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
垂死時刻也不忘向部下夸示勇敢的項羽,正因不納范增之言,放虎歸山,最終四面楚歌;正因為剛愎自用,不聯盟韓信,結果腹背受敵,釀成一個英雄的悲劇。此外,項羽沒有超凡的政治頭腦。
稱王易,守國難。俗語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項羽殺子嬰焚秦宮,坑降卒毀協議,殺義帝背合約。如此,能得民心所向嗎? 再看看由井底之蛙成為一國國君的劉邦,他善于用人。
他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輸糧草,保供給,治國安民,我不如蕭何;親臨前線,揮兵殺敵,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人都是當世不可多得的豪杰,我雖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們,但我卻能重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所以,我才戰勝項羽得到天下。
如此,重用能人的人,能不成功嗎?此外,劉邦還采用平民化政策,廣施福利,收攏民心。 因此,從用人與治國方面看,項羽是遠遠遜色于劉邦的。
但從用情方面看,項羽是強于劉邦的。單看,項羽與虞姬忠貞不渝,生死與共的愛情,就能感受到項羽是個至情的好男人。
再者,從項羽寧可烏江自刎,也不愿獨自偷生,就可看出他是個至義的好漢。而劉邦呢?雖然,他與他的丑妻子相儒與沫,但我想,以他貪色的本性,是不可能只鐘情于一個女人的,所以他不可能與愛人生死與共。
由此,我更欣賞項羽的品格。 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項羽的無奈,項羽的失敗,項羽的死,留給了后人無盡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