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私塾教授的書
私塾也是有 “年級” 之分的。
剛剛上學的孩子叫做 “蒙童” ,讀一些 “啟蒙” 的書,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庒農雜字】、【幼學瓊林】,等等。
讀書,也不是什么書都讀,私塾先生里面也沒有 “全科教師” 。
經史子集,各有專攻,以備 “科舉” 。因為朝廷也是 “分科取士” 的,不是什么都考。
現在可能還有一些讀過私塾的老人在世,大都是 “蒙童” 水平。
我在幼時,看到過讀過私塾的老人,百家姓記不全,三字經不理解,千字文就不用提了!
二、古代私塾有哪些特點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
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
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 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人。
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n,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
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
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
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
其后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
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三、想知道古代私塾里教學生讀些什么書
古時教育(以明清為例)也分為發蒙,童生 ,秀才(監生) 舉人
發蒙 這階段主要是會讀寫(通句讀):《蒙求》、《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千家詩》、《幼學瓊林》是這個階段的教科書。
童生:這是的學生就要求熟讀《四書五經》學會寫八股文,詩詞文章,以備參加科舉考試,這時候的課本《四書五經》《文心雕龍》《字貫》《古文觀止》
秀才,科舉的入門考試已經完成要準備考舉人,要求精通八股文,教材就成了《四書五經》《時文》(八股文匯編)
舉人 有考進士做狀元的希望了除了《四書五經》《時文》外還要增加史書《二十四史》因為考進士是要考策論的
四、中國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學的
古代學校的班級設置,是縱向混合班。
現在我們都是橫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學的。縱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齡的學生在一起學,蒙館學館從3歲到18歲都在一個班上,縣學府學從15歲到50歲都在一個班上。
上課的時候,每個人一個桌子,沒聽說兩人一桌的,還劃線分桌。有時桌子也各各不同,因為是從各家自己搬來的。
每個學生都在出聲讀,但又不影響別人,這種小聲讀的情況,古代有個詞形容,叫做“書聲瑯瑯”。現在好多人都寫錯字,寫成朗誦的“朗”。
什么叫“書聲朗朗”呢?就是學生們在大聲讀書。但是,玉旁的“瑯”,美玉的意思。
兩塊美玉相碰,還大聲,那不碎了。“書聲瑯瑯”,是形容讀書的聲音像兩塊美玉輕碰,發出的美妙的聲音,聲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匯聚在一起又很好聽,學生們在各自讀書,旋律優美動聽,聲音不大但是匯聚在一起,真是一種享受!叫做“書聲瑯瑯”。
每個學生都在小聲讀,先生聽得見,當然學生也聽得見。但是聲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聽時,在自己讀書時屏蔽掉別人的聲音,可以專心讀自己的書。
正因為讀書聲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讀書聲對自己也是個學習。試想一個3歲的孩子在讀《三字經》,旁邊一位8歲的孩子在讀《論語》,這個3歲的孩子也要到6歲以 后先生才教他《論語》,可是到那時候,他已經聽人讀《論語》聽了三四年啦!學起來能不快嗎?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時間、走神的時間、玩的時間(學生經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現在這樣守紀律,因為都是自學的,最后能背過就行,不論他怎么讓自己背過的)來潛移默化地學習,利用潛意識學習,利用預習,利用量的積累所產生的加速度,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教學。
現在說利用屏閃來學外語,利用睡眠時播音來學外語,同理的東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處,大孩子帶小孩子,高年級帶低年級,很多問題問師兄就可以解決,從《論語》就是如此。
老師別操那么多心。大帶小,不僅對小的有好處,對大的也有好處。
要想不被師弟問住,就得好好學習。孩子們最重視自己的形象啦。
老師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師管理班級,這也是一種鍛煉。在班里,有長幼之序,有師門之誼,又可以培養待人接物之禮、進退灑掃之道。
古代教育的授課方式,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授書。
這是從先生的角度來說的。從學生的角度,叫“上書”。
因為學生要拿著書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書”。授書(上書)又分三個小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點書”,就是學生拿著書,翻到要學習的這一頁,教給先生。先生給他點出句讀。
古代點句讀有專門的工具,比牙簽略粗略長一些,一般是木制、雞骨制、鐵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頭粗一頭細,兩頭都有一個圓圈。
用它戳上印泥,往書中斷句的地方一蓋,就是一個圓圈,表示句讀。通常小圈表示逗號,大圈表示句號。
也有小圈表示逗號和句號,大圈表示這個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評點精彩會用朱筆在字旁點一個點。
點書這一節,如果學生年齡大,會句讀了,就會是自己點好給先生修改。 第二個階段,叫“讀書”,就是先生范讀,學生跟著讀。
一句一句地模仿。我們采錄的情況,一般先生是讀三遍。
也有讀六遍的,也有讀兩遍的。 第三個階段,教“講書”,就是先生要講解。
講解簡單的、學生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講。尤為重要的,是講故事。
那么一天授多少次書?一次授多少書?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古代蒙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2到4小時。
學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4到8小時。古代有很多“兒童十二時辰圖”之類的畫,看一看就可以發現,兒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是在嬉戲。
學習上課的時間很少,作業也很少,或者沒有。在這幾小時的時間里,授多少書,由兒童自己決定。
因為他上完了書,要回去背。背會了,要給老師檢查。
什么時候背會?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覺得背會了,就舉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
所以是學生掌握著學習進度。 一次授書的內容并不多,像開蒙的時候,一般就是十個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就是一次授書的內容。
到大一點,就到二三十個字。到學館,一次一般也不會超過一百字。
一天上多少次書?我們采錄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說,我小時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書啊。
那么別人呢?他說,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見,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兩次下午兩次,是比較正常的情況。
一天的學習內容,在幾十字到一兩百字之間。這個進度,現在看起來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這是每天新學的內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萬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學習,就至少積累了三五十萬字。
關鍵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學習新課,還要復習舊課。復習是每天都要進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過多少字?一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大家都聽說過茅盾能背《紅樓夢》吧?隨便打開一頁,他都能背下去。
能背《紅樓夢》的不止他一個。《紅樓夢》一百萬字。
這還是當玩的。真正要背過的,首推十三經。
科舉要考的。八股文是從十三經中隨意抽取。
五、什么古語是贊美別私塾的
學生的課桌是類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無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無腿方凳;先生穿著一襲無領、巨袖、對襟、束帶的長袍,左手持經書,右手附于身后,一邊度步,一邊帶領學生朗誦,私塾里便響起朗朗讀書聲。
“菊齋私塾”學堂講臺上方掛有一幅孔子畫像,對面墻壁上則是一幅“論語”漢隸書法作品。學生的課桌是類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無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無腿方凳。“先生”張志義穿著一襲無領、巨袖、對襟、束帶的長袍,據說是明代儒生服飾,八名學生盤腿分行而坐。先生左手持經書,右手附于身后,一邊度步,一邊帶領學生朗誦,私塾里便響起朗朗讀書聲。
這是10月11日下午,蘇州市一家私塾上試聽課的場景。一個月前,9月28日,也就是至圣先師孔子誕辰紀念日和首次全球聯合祭孔之日,這家“菊齋私塾”在蘇州市宣布開館。
應該說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已經很難再讓人大驚小怪——早有兩個比較大的背景已經在做鋪墊了。就在不久前的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國學院開學典禮暨揭牌儀式。此前,該校紀寶成校長在《人民日報》和《南方周末》上分別發表了《接續文脈重振國學》和《重估國學的價值》兩篇文章,似乎可以作為該校重振國學的宣言。紀校長認為研究國學、重振國學是恢復文化自信力的需要,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需要,是提高中國人文學術創造力的需要。對于中國人民大學創辦國學院以及推行國學教育,社會上也存在著不少質疑的聲音,毀譽不一,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
另外一個背景就是目前學校的大班上課現象,特別是研究生仍然如此。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中直言不諱:多少年來,我們的外語教學一直保持著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多數是大班上課,滿堂灌,黑板加粉筆,筆記加作業,完全是傳統的單向式的課堂教學。特別是在擴大招生以后,這種狀況更加突出,據兩年前對340所高校調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學班只有37%,三分之二的高校的英語教學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學班人數在80人以上。
因此,對待只有在古代社會才可能見到的私塾教育,不能簡單視之。一方面,國學有人提,書院有人辦(復旦大學已經創辦了書院性質的復旦學院),再有就是私塾了,現在聯系起來看似乎把古代社會的各種教育形式都辦完了。另一方面,針對當前教育不可忽視的大班上課現狀,“菊齋私塾”好像彌補了這一缺陷。
正如該私塾“先生”聲稱,以私塾命名,并冠以“現代”二字,其出發點仍在國學上。創辦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揚國學,培養兒童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主要教學內容以講授蒙學、經學、韻文,穿插講授古樂、書畫、茶道。
然而,從目前的招生情況看,似乎沒有多少人感興趣。記者在采訪時,蘇州市教育局的一位官員表示,就目前情況看,所謂現代私塾還不必作為一個問題來談,因為它還只是一個處在萌芽期的個案,不足以成為研究對象,更不會對蘇州的教育市場造成什么影響。如果作為教學點考評,它必須起碼具備兩個條件,即有一個合乎教學和安全要求的場所,還要有具備教師資格的授課人。而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不僅僅為該私塾教什么,更在于他們的衣著,以及這個精心布置、精心準備,卻又難以達到該市教育局官員所提出的起碼條件的私塾,所持的竟然是一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護照”。
由此可見,教什么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于拘泥于古代私塾的形式有無必要?
當然,也因此派生出一種滑稽:學生不知該稱張志義為“先生”,還是喊頗具現代時尚意味的公司總經理?此舉在教育制度創新的同時,難免會被人稱做是文化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