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喀斯特地貌詞語有哪些
奇峰林立、山石嶙峋、孤峰突起、溶洞遍布、千姿百態、瑰麗奇特
1、孤峰突起【拼音】:gū fēng tū qǐ
【解釋】:山峰的高崎;群山之中突然冒出一個特別高的山峰。也有特別、突出的意思 。
【出處】:老舍的《林海》中:“多少條嶺啊,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雖然下自山腳,上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林木,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造句】:每條嶺都是那么溫順,誰也不孤峰突起,咄咄逼人。
2、千姿百態 【拼音】: [qiān zī bǎi tài]
【解釋】: 形容姿態多種多樣。
【出處】: 將子龍《好景門》:“食客五花八門;論服飾~;論膚色黃白都有。”
【造句】:自貢的燈會千姿百態,讓人叫絕。
二、描寫喀斯特地貌的散文
贊美(描寫)喀斯特景觀的句子時間:2015年07月10日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次 【字體:大 中 小】D1一個偶像,一個美麗的童話,在這石頭王國誕生。
一個千古不變的化身,就在這瞬間形成。喀斯特,你凝固成一座巨石。
從冰雪覆蓋的大海突聳而立,橫亙在蒼茫的西部。靈魂和肉體交錯,獨樹著永恒的思想。
D2喀斯特景觀是大自然給予環江的寶貴財富,它正像一塊久在深閨人未識的美玉,等待著人們的探索和發掘。多年來,在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上,有著當今地球上同緯度類型獨特、保存面積最大、原始性最強的喀斯特森林,以及層巒疊嶂的莽莽林海和奇特景觀的綠色峰林,從崎嶇的羊腸石道到遠古文明的漢代古道,頭頂是遮天蔽日的森林,腳下是縱橫交錯的巖石,石頭縫里僅有一點土地山壤,卻神奇生長著茂密的石山森林,讓人嘆為觀止。
D2連綿不絕的山峰,或巍峨崢嶸,刀劈斧削,或婀娜俊秀,宛若久居深閨的姑娘,在浩瀚無際的大山里,亭亭而立,起伏的山巒仿佛波濤洶涌。山坳間,山民們依山而居,桃花盛開時,但見楊柳依依,流水人家,竹林蒼翠,犬吠雞啼聲隱約著村莊的寧靜,在山間坡腳一小片一小片的山間壩子里,生長著蕎麥、洋芋和包谷,牛羊散落在山坡上,山峰在云霧間若隱若現……D3景象陌生,人們又盲又啞,爬行著弱智者。
一支蠟燭自燃在天空。我的雙眼,時有目光流動。
喀斯特,你是《山海經》里游動的靈物,《莊子》里飛翔的鵬鳥,或者龜背上的《易經》,《易經》里的世界和宇宙?你就是我心中的喀斯特呵!一場迷夢之后,現在終于醒來了。D4喀斯特地形,鬼斧神工,可以不斷擴展我們的想象力。
清新的空氣,綠色的視野,沒有城市的喧囂,置身此中,令人心曠神怡。此一路,美景不斷,輕風習習。
蛙聲一片,別有一番清幽。 D5粗樸,自然,純真,鮮活,連接天上與人間,連接心靈與世界。
喀斯特呵,這就是你!整整尋找你三十九年,包括我的記憶。我穿行于博大無邊的宇宙尋找你已有數千個春秋。
我是棄兒,伸出你溫暖的手吧!我是浪跡天涯的游子,讓我貼近你的心窩。感受到我心臟的跳動了嗎?我已感受到你心臟的跳動了。
顫栗的手,顫栗的聲音,顫栗的氣韻和脈搏。D6在環江,除兩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還有更多待開發的景點依托著喀斯特的奇特被逐漸掀開神秘面紗。
深藏在蒼莽森林中的黔桂古道、以“原始、磅礴、幽靜”著稱的古濱河漂流、奇特的文雅天坑、一里掛九瀑的牛角寨瀑布等景觀群,構成了以環江喀斯特景觀為核心的景點縱橫網。D7“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征。
[2] “中國南方喀斯特”擁有最顯著的喀斯特地貌類型(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橋、天坑之類的雄偉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D8晨光中,秀美的喀斯特群山泛起了潔凈的綠色。
遠處,一群散淡的奶牛,在流淌著綠色的牧場上啃著青草……D9石林,地處滇東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為一體的著名大型綜合旅游區。
石林以喀斯特景觀為主,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景觀,在世界地學界享有盛譽。D10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稱“荔波三絕”。
它們雖然生長在不同的空間,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貧瘠、脆弱的喀斯特環境中,都是石頭上長出的森林。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奇跡。
D11我的喀斯特,你既像一位白發老人,又像是一個幼嫩的嬰兒。古樸和稚拙,無時不在向我啟示。
我感受到你顫栗的思想,就要在這片鬼方之地放飛;就要點燃蒼茫的西部屋脊,就要讓地球的重心重新轉移,讓海水改變流向。下沉者上升,上升者沉沒。
D12地處中亞熱帶的茂蘭,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形態多種多樣,錐峰洼地,層層疊疊,呈現出罕見的喀斯特峰叢景觀。地面枯枝落葉墊積填充,蓄存的地表水與地下暗河、泉水并存,加上年平均的降水量達1700多毫米,水源十分豐富,從而為森林植被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D13石林,地處滇東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為一體的著名大型綜合旅游區。
石林以喀斯特景觀為主,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景觀,在世界地學界享有盛譽。D14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稱“荔波三絕”。
它們雖然生長在不同的空間,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貧瘠、脆弱的喀斯特環境中,都是石頭上長出的森林。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奇跡。
D15洼地森林,為森林廣泛覆蓋的喀斯特錐峰洼地,常有農田房舍分布其間。田園鑲嵌在綠色峰叢之間,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邊緩緩流出,清澈透明,構成山。
三、描述我國地勢特征的詩句或諺語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其成因各自不同。
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和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就可理解為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即在地殼抬升的情況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對出”。
而在對喀斯特地貌的描寫中,唐代著名詩人盧綸的“巴路綠云出,蠻鄉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發育處于中期階段的貴州高原地貌的極好詩句。其描寫方位明確,貼切自然,表現出貴州高原地貌特色。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唐"李白)說明蜀道崎嶇、自古閉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宋"蘇東坡)的詩句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寫佳句,反映出廬山的雄奇秀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誰中分白鷺洲”(李白)“灘頭細草接疏林,浪惡罾船半欲沉。
俗鷺眠鷗非舊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可說明河流沖積形成的河心洲沉積地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斛律金)卻展現出我國內蒙古高原遼闊壯麗的草原地貌,形象逼真地描繪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與和平寧靜的牧區圖景。
“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到海不復回”(李白)既說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流向,也揭示了海陸間水循環的規律,陸地徑流入海,而海水只能從空中通過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暗含水循環使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再生和補充。
四、描寫瀑布的詩句10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 ——[唐]李白《廬山謠》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唐]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萬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清]沈德潛《月夜渡江》 迥與眾流異,發源高更孤,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 ——[北宋]范仲淹的《瀑布》 五疊六疊勢益高,一落千丈聲怒號。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電非笙匏。 銀河飛落青松梢,素車白馬云中跑。
勢急欲下石阻撓,回瀾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門敲,水犀軍向皋蘭鏖。
三千組練揮銀刀,四川崖壁齊動搖。 偉哉銅殿造前朝,五百羅漢如相招。
——[清]袁枚《到石梁觀瀑布》 瀑布之水源何來,劃然下裂長峰開。 下士目駭自天落,絕頂乃有千盤回。
青山斷缺聳雙劍,元氣直瀉巖頭摧。飛流已出不肯下,一線中折分瀠洄。
隱現數折蓄精銳,失勢一落如奔雷。跳波亂擊潭水立,怪物潛伏寧髻顋。
音聲頃刻逐千變,萬馬赴敵金鼙催。天光半壁照空谷,此地萬古無陰霾。
峰頂積雪掛千仞,山中猿鶴猶驚猜。 銀花下散布水臺,混沌鑿破山根隈。
擘窠大字洗不盡,鐵畫滿地鐫青苔。太白已往老坡死,我輩且乏徐凝才。
惡詩走筆不敢寫,冊亭煮汲燒松釵。來朝竹杖青芒鞋,凌風踏碎煙云堆。
飛泉三疊絕倚旁,坐觀一洗塵氛懷。 ——[清]蔣士銓《開先瀑布》 萬里水匯一水大,訇訇聲聞十里外。
巖口逼仄勢更兇,奪門而出懸白龍。 龍須帶雨浴日紅,金光玉色相蕩舂。
雪凈鮫綃落刀尺,大珠小珠飄隨風。 風折疊之繪變相,三降三升石不讓。
——[清]嚴遂成《白水巖瀑布》 禹功疏鑿最先徑,一線奔流若建瓴。石塹橫分薄煙霧,天瓢倒海吼雷霆。
——[清]崔光笏《壺口》 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 ——[明]陳維藩《壺口秋風》 云煙雨雪銀河虹,玉塵冰縠珠簾櫳。
萬象變幻那足比,若涉擬議旨非工。 ——[清]阮元在《大龍湫歌》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元]趙孟頫 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布兜羅綿。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
況復百丈與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初疑天孫工織素,雪梭拋擲銀河邊。
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清]袁枚的《大龍湫》 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
——[宋]王安石《詠千丈巖瀑布》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宋]白玉蟾《三疊泉》 翠屏橫截萬里天,懸水落成千丈玉。
——[元]王季文《九華謠》 尚疑銀河忽潰決,還驚長鯨吸百川。水簾橫空垂不卷,萬斛雪浪涌山根。
——[清]黃休仲《詠潮音瀑》 。
五、形容鐘乳石的詩句有哪些
1、《石筍行》——作者:唐代杜甫
神斧天工筑溶洞,
鐘乳倒立練神功。
石筍石柱齊捧場,
千滴萬滴送清涼。
2、水簾洞最大,面積百多平。壁掛乳石瀑,冰雕雉雞翎。室存猴用具,頂懸玉石燈。
3、洞中般般瑰瑋,滿目琳瑯。石乳惟向下,石筍欲凌空。石睛千里目,石劍一寒鋒。
4、那塊 百葉石幔 恰似一個文字女人飄逸的百褶裙,輕輕向前邁動高雅的步子時,裙幅褶皺里露出零零星星的花朵,忽隱忽現、幽幽含香、玄妙無比,身后淡淡的芳香讓人回味無窮、心馳神往。
5、在彩燈水鏡倒影的襯托下,熔巖顏色不斷變化,美輪美奐,最底處是個非常華麗的水池,池內晶瑩剔透的鐘乳石,如出水芙蓉,淋漓光亮,仿佛是當年楊貴妃沐浴過的 華清池 。
6、池邊有一排15米高的石幔 ,像一掛巨大的珠簾玉錦倒垂淺池之中, 洞頂與地面之間的鐘乳石,呈現出絲緞般輕盈的優美姿態,折射出五彩繽紛的華麗光彩,映入清澈如鏡的池水中,壯哉美哉,游人無不拍手稱妙。
7、溶洞之美,疑為天上宮闕。棧道凌空,百洞相接。天佛居首,風洞忝列,金鈴響,雨霞飛,蒼龍躍。
8、一片鐘乳聳立,幾多石瀑迭疊。天洞洞天,觀景景觀,海底石花,倏忽明滅。龍騰瑤池,甲影歷歷,虎踞靈虛,仙氣嗟嗟。
9、那塊豐盈的 一展風姿 石面上,竟開滿了一朵朵晶瑩的野菊花,花瓣嬌艷欲滴,它在綻放著自己充滿活力的青春。
10、大洞套小洞,下層連上層。輾轉聽又看,走走又停停。忽亮又忽暗,明白也朦朧。義導說天亮,遠處有雞鳴。一夜興未盡,千日念重逢。
六、關于地貌的內地和外力作用的詩句 諺語 名言
詩句與地貌: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和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就可理解為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即在地殼抬升的情況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對出”。而在對喀斯特地貌的描寫中,唐代著名詩人盧綸的“巴路綠云出,蠻鄉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發育處于中期階段的貴州高原地貌的極好詩句。其描寫方位明確,貼切自然,表現出貴州高原地貌特色。“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唐"李白)說明蜀道崎嶇、自古閉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 蘇東坡)的詩句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寫佳句,反映出廬山的雄奇秀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誰中分白鷺洲”(李白)“灘頭細草接疏林,浪惡罾船半欲沉。俗鷺眠鷗非舊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可說明河流沖積形成的河心洲沉積地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斛律金)卻展現出我國內蒙古高原遼闊壯麗的草原地貌,形象逼真地描繪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與和平寧靜的牧區圖景。“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到海不復回”(李白)既說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流向,也揭示了海陸間水循環的規律,陸地徑流入海,而海水只能從空中通過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暗含水循環使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再生和補充。
詩句與水能:水能資源的形成條件最基本的有三:河道峽谷、落差和水量。而描寫這方面的詩句亦不少。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既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從中理解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既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水流湍急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又反映出三峽落差大水能資源集中豐富。“海潮隨月生,江水應春生”(劉禹錫)“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東坡)“絕岸愁傾覆,輕舟故溯洄”(清"施潤章)等展現錢塘潮洶涌澎湃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潮汐最壯觀的時間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同時也暗含潮汐能量巨大,若開發利用必將造福人類。
詩句與地球自轉:地球自轉是地球運動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自轉產生的視運動自然是地物向東,天物向西。“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南宋"謝枋得)等,能恰如其分地用來說明地球自轉的視運動及昏線來臨的萬千景象。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