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蜈蚣外形”的句子有哪些
1. 蜈蚣頭部的兩側有著一對復眼,由若干對單眼組成。頭的腹面就是它的口器了,此為它的攝食器官。再加上蜈蚣的視力極差,只能依靠頭部的兩根長長的觸須來辨別方向及探索獵物所處地點。所以,頭部成了蜈蚣的感覺和攝食器官。
2. 看,蜈蚣那長長的觸角及那圓溜溜的小腦袋都是紅色的,腹部呈黃色,兩側是細長的足。它的脊背是黑色的,節狀。一般的蜈蚣體長10至20厘米左右,約有22節。蜈蚣爬行的樣子特別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順序的擺動著,像劃龍舟那樣整齊有力。
3. 我在草地里發現一條縮著身子,呼呼大睡的蜈蚣,并把它捉回家飼養。仔細一看,它身上的條紋是那么精美細致,就像被刀雕刻過一樣。斜著看,它的每一塊細片是那么光滑、濕潤。
4. 過了一會兒,蜈蚣好像蘇醒了一樣,伸出了胡須,身體開始微微地抖動,再把許許多多、密密麻麻的腳按一定的順序扒開。開始爬行了,它不慌不忙地爬著,時不時地扭一扭、動一動,不一會兒就爬出了我的飼養盒。
5. 蜈蚣又名百足。幼蜈蚣最初沒有很多腿,但長成的成蟲便會有15對或更多的腿。身體長得較大和較長時,長出的腿會更多,最高紀錄是177對。
6. 蜈蚣的身體由體節組成,每個體節有一對腿。它的身體頗為扁平,因此能鉆進泥土,和擠過狹窄的地方。
7. 蜈蚣又作吳公,又稱百足蟲、百腳蟲、蝍蛆、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8.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
9. 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并且有許多對步足。
10. “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蝎、壁虎、蟾蜍并稱“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11. 蜈蚣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12. 藥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只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只有15 對步足和1 對顎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對步足。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對、45 對,最多的達到191對。
13. 頭部呈扁平狀而較大,第21節背板后緣較平圓、體型較大、較寬,腹部肥厚,體質較軟,用手擠尾部生殖區無生殖肢外露的為雌性蜈蚣。
14. 頭部隆起呈橢圓形,第21節背板后緣稍隆起,尖形,體型較小、較窄,腹部較瘦,體質較硬,尾部生殖區有l對退化的生殖肢的為雄性蜈蚣。
15. 蜈蚣那長長的觸角及那圓溜溜的小腦袋都是紅色的,腹部呈黃色,兩側是細長的足。它的脊背是黑色的,節狀。一般的蜈蚣體長10至20厘米左右,約有22節。蜈蚣爬行的樣子特別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順序的擺動著,像劃龍舟那樣整齊有力。
二、蜈蚣的生活習性有哪些
蜈蚣畏光羞明,晝伏夜出,生活在陰暗、潮濕、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喜居于陰濕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里, 或井沿、柴堆、屋瓦縫隙間。
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慣,同群的 蜈蚣能和睦相處,很少發生斗毆而自相殘殺的現象,如果棲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時,老的蜈蚣會自動走開,另尋棲息地。 蜈蚣性兇猛, 屬肉食性動物,不但吃食弱小動物,還敢向比它大幾倍的動物進攻。
蜈蚣喜食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金龜子、稻苞蟲、蚱蜢、蜘蛛及 各種蠅、蜂類的卵或蛹,也愛吃蚯蚓、蝸牛、蛞蝓,此外也會捕食蜥 蜴、壁虎、蛙類、小魚等。當食物缺乏或水分減少之時,也會吃西 瓜、黃瓜、蘋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來維持生命活 動。
蜈蚣的視力很弱,尤其是白天,行動和捕食全憑一對細長擺動著 伸向前方的觸角/當觸角擺動一旦碰到捕獲物,便迅猛地撲上去用身 體前部的幾對足和帶有毒腺的顎爪緊緊鉗住對方,使之處于麻痹狀 態,隨后選擇被獲物身體的松軟部分咬破其表皮,食盡其體內的部 分。 蜈蚣每次的食量約為其體重的1/5?3/5,但吃食速度較慢,吃 食一條小魚竟要花2分鐘。
蜈蚣是較耐饑餓的一種小動物,一般吃飽 后3天才能徹底消化,再行覓食。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卵的雌蜈蚣則會立 即停止產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后則一反常態會把卵吃掉。
蜈蚣晝伏 夜出,晚上8:00?12:00,為其活動高峰,覓食及交配,一般到凌晨4:00時前陸續回窩休息。螟蟻雖有8只眼,但視力退化,尤其在白 天視力更差,白天兩蜈蚣相向而爬行,卻互相不能發現對方而回避,直到靈敏的觸角相按時才避開。
覓食和御敵靠觸角探路,一般在夜間 活動時,大多互不合群,觸角相撞即回避。 蜈蚣用第1小顎末節及基 節突起上的稠密絨毛、第2小顎末節背面上刷狀的剛毛,以及口中吐 出的唾液,經常舔抵觸角、步足、卵、自己窩穴,舔抵得干干凈凈, 這種習性可以排除寄生性小動物和細菌、真菌對聯她的侵害,是防御 病害的一種適應表現。
野生蜈蚣于每年驚蟄后,隨著氣溫轉暖開始出 土活動;從芒種到夏至,隨氣溫的逐漸升高漸漸移到陰涼的地方,以 避過炎熱的白天;到了晚秋氣溫降低時,多棲于背風向陽較溫暖的地 方。 到了秋末冬初時,蜈蚣不再活動,常結伴尋找向陽避風、少土多 石、深約10cm的地下潛伏冬蟄。
此時它的身體卷屈或呈“S”形, 嚴冬季節,則潛入更深的土石間,翌年春季氣溫回升,蜈蚣也逐漸向 淺層移動。此外,蜈蚣懼怕農藥和化肥。
如果蜈蚣吃了被農藥污染的 飼料和飲了被農藥污染的水,會引起中毒,導致死亡。 蜈蚣有飲水的 習性,人工飼養蜈蚣時需供給清潔的飲水,可把飲水裝在淺盤中,讓 其自由飲水。
蜈蚣要經歷8次蛻皮才達性成熟,由未成體進入成體期。
三、關于蚱蜢的詩句
誰云解療饑,如虎得蚱蜢。——明·李之世 【羽甫兄采松花和茯苓作餅餌見貽詩以酬答】
矯捷中流飛蚱蜢,崢嶸高峽鎖風雷。——當代·陳永正 【望江南 錫 其一 斯奮同游清遠】
草晴跳蚱蜢,花暖困貍狌。——元末明初·錢宰 【春日閑居】
安能隨蚱蜢,跳躑在泥涂。——明·陳獻章 【白雀群飛益高】
跡溷塵中猶蚱蜢,身居物外悟蜉蝣。——清末民國初·潘榕 【望江梅 其二】
草際躍過青蚱蜢,路旁蹲得老蟾蜍。——清末近現代初·高燮 【望江南六十四闋 其三十】
小妹捉蚱蜢,荊棘創其指。——近現代·汪精衛 【比那蓮山雜詩四首 其一 山中即事】
噤口訝觀吞蚱蜢,縮身未敢試檳榔。——當代·陳振家 【山居雜詠六首 其四】
身小蹦高怔蚱蜢,足多行笨笑蜈蚣。——當代·陳振家 【看蟲】
草間紅背籽蚱蜢,田埂手電照泥蛙。——當代·秦鴻 【如玉歌】
真個小舟如蚱蜢,難憑杯酒遣離悰。——當代·蔡淑萍 【浣溪沙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