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一首詩中有東平兩個字的詩
1、乘驢上東平唐李白 《贈閭丘宿松》2、東平與南平唐李白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其二》3、哀靡東平樹唐張說 《五君詠五首·郭代公元振》4、東平劉公干唐李白 《贈劉都使》5、平生游宦愛東平宋蘇軾 《定風波·千古風流阮步兵》6、東平茅土宋晁端禮 《喜遷鶯·清和時序》7、應忘了、東平好宋晁端禮 《一落索·正向溪堂歡笑》8、盡徹東平屏障宋毛滂 《水調歌頭·謝安涵雅量》9、迤邐問、東平歸路宋王奕 《賀新郎·醉醒瓊花露》10、似東平為善宋翁溪園 《沁園春·記得花筵》11、去秋詔下誅東平唐劉禹錫 《平齊行二首》12、看看打破東平苑唐汪遵 《破陳》13、虜寇避東平唐皎然 《峴山送裴秀才赴舉》14、東平為善唐李瀚 《蒙求》15、時東平取前妻元李俊明 《滿江紅 李孝先壽日四月八日》16、東平茅土元元好問 《喜遷鶯·清和時序》17、逍遙坦蕩過東平元馬鈺 《踏云行·馬鈺平生》18、論文忽有東平武元王冕 《結交行送武之文》19、少小長東平南北朝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 劉楨》20、盡除屏障學東平宋陸游 《初夏》21、始誰筑此東平公宋陸游 《十二月十一日視筑堤》22、不如東平公宋陸游 《乙巳秋暮獨酌》23、定識阮東平宋黃庭堅 《次韻子真會靈源廟池亭》24、東平小女最承恩近代王國維 《頤和園詞》25、神駕餞東平南北朝徐陵 《征虜亭送新安王應令詩》26、申以東平三尺雪清龔自珍 《已亥雜詩 296》27、勛爵浪受東平王元楊維楨 《三使相》28、東平步嵌嵌宋戴表元 《送袁季源之婺州因簡范經歷》29、寧有東平戀宋方回 《次韻鮮于伯幾秋懷古體》30、東平貴公子宋李復 《送呂思道》31、東平月窟西酒泉宋李流謙 《失題》32、補作東平傳宋李石 《何司法惠示樂善新編賦詩為謝》33、東平禮義間宋李曾伯 《挽趙無垢二首》34、獨畫來東平宋梅堯臣 《詠王右丞所畫阮步兵醉圖》35、不知東平打破鏡宋釋法薰 《偈傾一百三十三首》36、東平子產宋宋高宗 《文宣王及其弟子贊》37、東平驃騎合侍中宋孫應時 《和樓尚賦趙大資大資重樓柏梁體》38、偶愛東平境宋滕岑 《和陶淵明飲酒詩》39、德聲不減漢東平宋王炎 《賀吳興郡王生日四絕》40、挑包到東平宋王奕 《和徐中丞容齋舊泰山一百四韻贄見》41、東平春溜通唐李嶠 《菱》42、遺劍泣東平唐盧僎 《讓帝挽歌詞二首》43、東平不足先唐儲光羲 《貽從軍行》44、其東平子*** 《道者遺記》45、上將出東平南北朝庾信 《奉報趙王出師在道賜詩》46、不到東平夏又秋宋陳宓 《風雨漲檐溜憶東平以疾不往》47、東平曹叔子宋陳深 《送曹叔時歸淮東》48、秀出東平禮樂關宋陳著 《送東平趙孟益赴徽政院譯史》49、珍重東平入鳳城宋李士美 《游百巖》50、太守東平來宋梅堯臣 《和劉原父舍人樂郊詩》51、東平希阮籍宋梅堯臣 《送雷太簡知虢州》52、竟遂東平樂宋宋祁 《哭中山公三十韻》53、東平江夏今如何宋王洋 《贈大猷》54、河間以后便東平宋徐鈞 《東平憲王蒼》55、東平禮樂正修明宋徐鈞 《明帝》56、東平叔子信予友宋張載 《宿興慶池通軒示同志》。
二、山東省東平縣什么比較出名 或者說有什么可以引以為豪
山東東平縣簡介 東平縣位于魯西南,東望泰山,西臨黃河,境內湖泊、平原、山區“三分天下”。
東平湖是山東境內第二大淡水湖泊,古大野澤的北端,唐稱小洞庭,宋為梁山泊的一部分,常年積水面積209平方公里,物產豐富,湖四周群山環抱,山水相連,風景秀麗。 東平,古稱東原。
西周至唐,境內先后置東平國、東平郡、宿城縣。公元788年(唐貞元四年),宿城縣改名東平縣,沿用至今。
東平初于虞夏,據《尚書·禹貢》記載,“大野即潴,東原厎平”是東平得名之始,經考證,東平境內有鄲、宿、須句等諸候國。秦代東平境內置須昌、無鹽、張縣三個縣。
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置東平國。漢宣、光武、魏武三帝都曾封其子為東平國王。
漢代的東平國經濟發達,冶鐵業發展迅速,成為當時泰山周圍的兩大冶鐵中心之一。 進入隋唐,東平西部一度成為南北交通要沖,由于須昌城(今埠子坡)西土山洼時有積水,影響交通,于隋仁壽元年興建了一座比趙州橋還要早、還要長的巨石橋,名曰“清水石橋”。
唐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記載:“東平清水石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橋相埒,長4500尺。”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此橋的修建對魯西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須昌城也因此發展成為相當規模的城市。
唐貞觀年間,此城成為天平軍節度使、鄆州、東平郡以及東平縣(東平縣名之始)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此時東平地區的經濟繼漢代之后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
唐東平太守蘇源明所贊美的“小洞庭”(東平湖),水光山色相互映襯,形成了我國北方一大名勝區,吸引了許多名人志士來東平觀光。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旅居東平,并以東平為落腳點,漫游齊魯各地。
他與李白、杜甫同游小洞庭之后的贊美詩句流傳至今。宋繼唐風,東平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如梁灝、梁固父子狀元,兒科醫學家錢乙,中國人物簡筆畫鼻祖梁楷。元設東平路,治所在當時的須城(現在的州城),轄五十四州縣。
此時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極大促進了東平地區的經濟發展,東平成為當時的雜劇中心。戲曲家高文秀、農學家王禎、文學家羅貫中等名人倍出。
明代初改置東平州。永樂九年,朱棣為遷都北京而治理運河,在東平境內修筑了第二個都江堰—戴村壩,目的是截汶水西流,使趨南旺,以濟運道。
工程告竣之后每年南方數百萬石物資順水北達京師,東平境內的運河段,一時賈舟往來,絡繹不絕。清末罷漕運,加之黃、汶、濟諸水連年泛濫,致使魯西經濟日趨蕭條。
由于東平悠久的歷史和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境內遺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目前,全縣已發現和登記的古遺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雕塑以及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風格建筑等共計343處,在東平境內形成了一大造像群、兩大墓葬群、三大古建筑群等保存較好的文物古跡。
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屬山東省文物大縣。這些文物古跡中,名冠齊魯、最具價值、最具特色的是境內的石窟摩崖造像群和摩崖刻經。
境內現存石窟摩崖造像(上迄南北朝,下至明清)23窟龕,計2200余尊,多分布在環東平湖周圍的山間幽谷岑寂之處,開窟巧妙,規模宏大,刻技高卓,保存完整。雕造于北齊時期的司里山摩崖造像,有造像千尊。
雕刻于山頂巨巖之上,主像釋迦牟尼高10米,氣勢磅礴,被譽為齊魯第一大佛。各種形式的造像龕排列有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司里山又名棘梁山,為晃蓋初期聚義的地方,山上有李逵洞、聚義廳、曬糧臺等遺跡。雕造于隋唐時期的白佛山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座落在縣城西側的白佛山之陽。
其中雕造于隋開皇七年的釋迦牟尼圓雕像,高近7米,端莊靜雅,保存十分完整,被譽為齊魯第二大佛。理明窩摩崖造像96尊,大氣磅礴,是盛唐時期雕刻藝術的典型代表。
南北朝時期的洪頂山摩崖刻經位于東平湖北畔,山勢險絕,兩峰相峙,幽谷透邃,古柏參天,經文鐫刻在兩峰下巨大的石壁間。刻字內容有佛經、經名、題名、題記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刻字群;字徑一般在20-50厘米之間;書體多為隸書,有學者評其為“帶隸意的楷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刻字要數一平滑巨巖上的“大空王佛”四個字,其中的“佛”字,高約5米、寬4米,筆畫寬達20厘米,整個字用筆大起大落,端莊雄渾,一些專家學者稱其為:北朝摩刻之精華、大字之鼻祖。 東平境內的東平湖是魯西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她是古大野澤的北端,唐代小洞庭的一部分,宋梁山泊的遺存水域,東有滾滾汶水千里來拜,西與滔滔黃河一脈相通,四周諸峰羅列,排闥送青,波光漣漪,魚鳥親人,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湖周圍眾多的名勝古跡象顆顆珍珠,把東平湖裝點的更加多姿。
東平湖心有一座小山,俗稱土山島。每當風平浪靜,蕩槳游湖,駐足此島,一片寧靜,似入神仙府第,令人心曠神怡。
東平湖有著大量的水滸英雄活動的遺跡。目前經有關學者確定的《水滸》景點達5處之多:有棘梁山晃蓋最初聚義的地方;智取生辰綱后,七英雄在土山島活動的遺跡;阮氏三雄的家鄉和紀念阮氏三雄的建筑物;孫二娘曾開店、現在。
三、美麗的東平縣作文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東平縣,那里群山環繞,四季如畫,景色迷人。
清早,美麗的白佛山上到處都是鍛煉的人。他們有的打太極拳,有的跳廣場舞,還有的在彎曲的小路上跑步。
白佛山上樹木茂盛,風景優美,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來參觀。中午,水滸影視城迎來了它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
你看,那空中走鋼絲的,就像如履平地,走的那么的穩。城樓上唱戲的引得人駐足觀望,各種拍攝電視劇的機器來回擺動,導演和演員忙的團團轉。
晚上,天空繁星點點,一眨一眨,像一個個孩子的眼睛;月亮彎彎的,像一只只小船,多像一個小姑娘坐在船上游覽天河呢!樹上掛著一根根閃光的霓虹燈,猶如天空中的流星。東平縣的夜晚,真美!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東平縣,你喜歡嗎?那還等什么,趕快來游覽吧!許多好玩的地方等著你呢!到時候你們一定會流連忘返的。
四、贊美山東的詩句有哪些
1.《太常引·錢齊參議歸山東》
未知朝代:劉燕哥
故人送我出陽關,無計鎖雕鞍。今古別離難。兀誰畫娥眉遠山。
一尊別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明月小樓間,第一夜相思淚彈。
2.《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3.《念奴嬌·天南地北》
元代:施耐庵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幸如何消得?
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4.《泛茅山東溪》
唐代:儲光羲
清晨登仙峰,峰遠行未極。
江海霽初景,草木含新色。
而我任天和,此時聊動息。
望鄉白云里,發棹清溪側。
松柏生深山,無心自貞直。
5.《詠史詩-博浪沙》
唐代:胡曾
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
五、美麗東平我的家作文620字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東平,我非常喜歡我的家鄉,因為他有悠久的歷史,還有一些風景優美的旅游景點,如:東平湖、白佛山、臘山等。相信光聽名字,你就會感到它的美麗,下面,讓我當一回導游,給你介紹一下,這些美麗的旅游景點!
首先,給你介紹一下東平湖。東平湖,位于東平縣西部,湖面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19公里,總面積為627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面為124平方公里,蓄水量為40億立平米,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黃河下游僅存的天然湖泊,煙波浩渺,吞日月而接長天,自古有“小洞庭”之稱。
介紹完湖,在介紹一下山。白佛山又名“峗山”“金螺山”,俗稱“白虎山”,位于東平縣城西北十里長山最南首,整個山體呈南北走向,面積約為6。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70。6米。白佛山拔地而起,危巖絕壁,故人稱其“山勢奇絕”,素從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遺跡眾多著稱。
最后,再給你介紹一個國家森林公園——臘山。臘山,位于銀山鎮臥牛村的南面,東臨東平湖,西距黃河6公里,主峰海拔258。4米,總面積723公頃,綿延15公里。臘山小巧玲瓏,風格獨特,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秀麗多姿。臘山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著名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有:祥龍觀、老虎洞、平云橋、古樂臺、馬跑泉、玉皇殿。碧霞元君祠、藥王廟等。
啊!我愛我的家鄉!
六、東平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東平,古稱東原。
唐虞夏商時期屬徐州。“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 [,境內置須句、鄣、宿等諸侯國。
春秋,須句屬魯;鄣屬。戰為齊無鹽邑。
秦代,始設須埠子坡治今無鹽村)、張縣(治今霍莊),屬薛郡。 [u[/置富城、章縣,與無鹽縣先后屬梁國、濟東國、大河郡、東平國(國治無鹽縣宿城。)
須昌、壽良二。 ]東漢鹽、章縣同屬東平國。
三國魏,撤章縣,另四縣沿屬東平國(治]壽張]治霍莊)。 西晉,東平國治遷須昌城。
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郡治宿城)。晉代境內四縣沿襲。
南北],隸屬未變。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復置。
至北齊,富城縣廢制,無鹽并入須昌縣(治遷宿城)。北周,境內須昌、壽張二縣屬魯州。
隋代[,壽,屬濟北郡。596年(隋開皇十六年),須昌縣遷回原治;就原無鹽縣(治昌、宿城二縣屬鄆州(州治鄆城)。
唐代,須昌、宿城縣與壽張縣同屬鄆州(州治遷須昌)。鄆州先后為平盧、天平軍節度使治。
627年(唐貞觀元年),宿城并入須昌縣。707年(景龍元年),復置宿城縣。
788年),平縣,與須昌同附郡郭,此為東平縣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東平縣為天平縣。
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縣并入須昌縣。 五代,須昌、壽張縣沿屬鄆州。
923年(后唐同改須 東平縣宋代,隸屬沿襲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東西路安撫使于鄆州10三年),河決鄆州,州城浸沒,遂移州、縣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處(今州城)。
1119年(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 金代[,1天會六年,)立劉豫為“大齊”帝,先治大名,后遷京。
東西路首邑。境內須城、壽張縣仍屬東平府(治須城)。
元代,須城、壽張二縣屬東平路,須城為路城。 明代初年,須城為東平府治,壽張沿屬。
1370年(明洪武三年),壽張縣分并須城、陽谷縣。1375年(洪武八年降為城縣并入東平州,屬濟寧府。
1380年(洪武十三年),復置壽張(今離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東平rlrl]府。
明代東平州領轄汶上、東阿、平陰、陽谷、壽張5縣。 清代前期,東平州。
173rl]雍正八年),升東平州為直隸州,領轄東阿、平陰、陽谷、壽張4縣。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隸州為散州,沿治東平州城[/ 年,改東平州為東平縣,治所沿襲,屬濟西道(駐聊城)。
1928年,裁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1935年,屬省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駐濟寧)。
1938年,改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9年9月27日,東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屬泰西行政委員會和泰西專員公署。
1941年6月,屬冀魯豫第一專署。1942年7月,改屬冀魯豫第二專署。
1945年5月,東平解放,屬冀魯豫第八專署。1947年7豫第七8年5月,復屬泰西專署。
1950年5月,屬泰安專署。1958年12月,平陰縣并入東平縣,屬聊城專署。
1959年8月,改屬[u市[同年10月,撤銷東平縣,恢復平陰縣,屬平陰縣。月1日,恢復東平縣建安專署985年8月,泰安地區改為泰安市,東平縣沿屬。
1989年5月,東平縣的縣城從州城鎮遷往后屯。 1993年3月1日,撤銷東平縣宿城鄉,設立宿城鎮。
1994年7月15日,撤銷東平縣水河鄉,以原水河鄉的行政區域設立水河鎮。 1996年1月23日,將平陰縣舊縣鄉整建制劃歸東平縣管轄,舊縣鄉的行政區域邊界以濟政[1996]3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界線為準(魯政字[1996]24號)。
2000年,東平縣轄9個鎮、9個鄉。總人口725877人,各鄉鎮人口: 州城鎮 56799 沙河站鎮 51037 彭集鎮 61868 宿城鎮 50995 東平鎮 74900 水河鎮 22621 老湖鎮 38685 銀山鎮 53866 斑鳩店鎮 44806 接山鄉 26936 張河橋鄉 34600 大羊鄉 36371 梯門鄉 35197 新湖鄉 48461 大安山鄉 10262 商老莊鄉 17930 戴廟鄉 33269 舊縣鄉 2727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東平縣轄7個鎮、7個鄉。
1997年,面積1340平方千米,轄9個鎮、9個鄉:州城鎮轄71個行政村,人口62873人,其中農業人口55249人;沙河站鎮轄65個行政村,人口56783人,其中農業人口54543人;彭集鎮轄53個行政村,人口62770人,其中農業人口57444人;宿城鎮轄36個行政村,人口54076人,其中農業人口52157人;東平鎮轄32個行政村,人口68098人,其中農業人口24665人;接山鄉轄24個行政村,人口29269人,其中農業人口27934人;張河橋鄉轄28個行政村,人口36061人,其中農業人口34843人;大羊鄉轄42個行政村,人口41848人,其中農業人口40220人;梯門鄉轄43個行政村,人口39496人,其中農業人口38064人;水河鎮轄25個行政村,人口24714人,其中農業人口22557人;老湖鎮轄46個行政村,人口42641人,其中農業人口39983人;新湖鄉轄54個行政村,人口49765人,其中農業人口48251人;大安山鄉轄9個行政村,人口11105人,其中農業人口9526人;商老莊鄉轄26個行政村,人口18580人,其中農業人口17301人;岱廟鄉轄48個行政村,人口35424人,其中農業人口30680人;銀山鎮轄44個行政村,人口54575人,其中農業人口44784人;斑鳩店鎮轄40個行政村,人口45694人,其中農業人口40342人;舊 縣鄉轄30個行政村,人口292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