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知秋思落誰家
孟浩然《春曉》花落知多少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茍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七步詩 曹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九日 王勃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春雪 東方虬 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感遇 張九齡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南園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次韻題粹老客亭詩后 黃庭堅 客亭長短路南北,袞袞行人哪得知?丑奴兒 辛棄疾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聲聲慢 李清照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沁園春 鄭燮 難道天公、還鉗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詠史 龔自珍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二、比較賞析望岳和春望兩首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望岳》與《春望》的“望”不同表現在:
1、《望岳》中的“望”指:游覽,觀看。它體現了詩人登山泰山被所看到的美景折服而感嘆,情調是快樂的。
2、《春望》中的“望”指:對未來的思考,感想。它體現了詩人看到國家動蕩而感到無限的悲傷,因此他心里難受,對國家未來的一種思考。
附《望岳》與《春望》原詩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三、《望岳》的全詩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釋: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
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
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
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
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一定要。
凌:登上。 寫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
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
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唐詩別裁》云:"五字已盡太山。"此詩最后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云:"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
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各有不同。三首詩分別寫于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時,把它們并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
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
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句解釋: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
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云氣生發,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蕩起伏。
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
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 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體詩,盡管全詩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對仗,但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定順序演排,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五言古詩”。這首詩的結構,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得極好:“詩用四層寫意。
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