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知道帶有三和四的古詩
忘了是誰的..
十九月,八分圓,七個進士六個還,五更四鼓三聲響,二喬大喬一人占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卓文君給她對象的:
一別之后,二地相懸。
都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與對鏡,心欲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乾隆皇 飛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你說的是既帶三又帶四還是分著來的啊?
黃侃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半雙兩:
一丈紅薔蔭碧溪,柳絲千尺六闌西。二情難學雙巢燕,半枕常憎五夜雞。
九日身心百夢杳,萬重云水四邊齊。十中七八成虛象,贏得三春兩淚啼。
宋邵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想不出了。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三峽星河影動搖
四石五云更上下
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算么?
二、含有“三”字的詩句有哪些
1.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 李白《望廬山瀑布》
解釋: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2.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宋 李清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
解釋: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
3.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魏晉 曹操《短歌行》
解釋: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為三份,他有其中兩分。
4.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 岳飛《滿江紅》
解釋: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云明月。
5.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唐 李白《將進酒》
解釋:烹羊宰牛,盡情地歡樂吧,要喝就一下子喝它三百杯,喝它個痛快。
6.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魏晉 曹操《短歌行》
解釋:月兒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烏鵲尋找依托向南而飛。繞著大樹飛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樹枝?
7.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威服諸侯,師之所尊。——魏晉 曹操《短歌行》
解釋: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晉文公聲望鎮諸侯,從其風者受尊重。
8.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先秦 屈原《離騷》
解釋:從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賢都在那里聚會。
9.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唐 白居易《長恨歌》
解釋:后宮中妃嬪不下三千人,卻只有她獨享皇帝的恩寵。
10.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
解釋:轉緊琴軸撥動琴弦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三、宋詞三百首的四句詩句詩句有哪些
山園小梅
林道和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黃金樽
梅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絕句(之-)
陸游
聞道梅花圻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絕句(之二)
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 正是層冰積雪時。
梅花絕句(之三)
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 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會飄零去, 恥向東君更乞憐。
早梅
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后,無人別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臺。
四、描寫山的詩句有哪些(10首)作者朝代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