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鄂州南樓 詩詞賞析
鄂州南樓書事
宋-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
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
并作南樓一味涼。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詩人和書法家。在宋代有一個影響最大的詩歌流派——江西派,黃庭堅被尊為創始人。
1.鄂州南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上。
2.芰——菱,生植物,夏天花開,白色,果實叫菱角,可吃。
3.一味——食物或藥品,一種稱為一味;“一味涼”,含有贊賞的意思。
武昌的夏天,熱得可怕。今夜,詩人登上高高的南樓乘涼。
倚欄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潔的清輝傾瀉而下。四面的山光與水光相連相映,一片通明;方圓十數里、盛開著芰(菱)花、荷 花,涼爽的夜風中,不斷有淡淡的芳香撲面而來。習習清風,朗朗明月,誰也不能對它們管束驅遺,它們慷慨、殷勤地為南樓送來清清爽爽的夜涼,供游人稱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賞這首小詩,我們很容易忘記自身的處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樓來乘涼了。這樣的感覺從何而來?先從外界景象來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樓頭清風,空中明月,遠方近處,天上地下,以南樓為中心,構成一個高遠、清空、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再從自身感受來說: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視覺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氣,是鼻子的嗅覺所感到的;清風——夜涼,是皮膚的觸覺以及耳朵的聽覺聽感到的;而“南樓一味涼”的“味”字,還隱含著口舌的味覺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細細地美美地品嘗一般。總之,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膚種種器官司的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種種功能,統統被調動起來,集中起來,共同參與對這南樓夜景的感覺、領略、體驗。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臨其境的感受,豈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這便是作品的藝術魅力,詩人的藝術追求了。
黃庭堅一生,道路崎嶇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傷,曾貶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幾個月,又被罷官司來武昌閑居。今夜納涼南樓,眼見明月清風,無拘無束,各行其事,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為,卻是動輒得罪,悵恨之情,于是潛滋暗長。“清風明月無人管”,正是詩人這種心緒的自然流露。
二、鄂州知名詩人
陳祥炎,筆名婉若清風,畫心3。
湖北鄂州人,現代詩人,作家,知名網站編輯。
2010年畢業于鄂州市太和中學,2011年在各大文學網站發表作品,然后加入中國詩詞協會,2012年創作了第一部代表詩作《觀南湖有感》,2013年相繼發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江城十首》,并且駐站楊柳岸文學網。2014年發表散文《最美的風景,一直在路上》、《時光清淺,歲月嫣然》、《時光,入心》等作品,2015在晉江文學網、中國詩歌網、楊柳岸文學網發表作品,并受到許多網友好評,隨后被《楚天都市報》采訪,社會關注度持續增加,知名度又進一步提高。其擅長詩詞和散文,精通格律,淡若清風,詩詞自成一家,散文清新脫俗,飄逸雋永,是90后優秀的作家。
三、鄂州南樓 詩詞賞析
鄂州南樓書事 宋-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 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 并作南樓一味涼。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詩人和書法家。
在宋代有一個影響最大的詩歌流派——江西派,黃庭堅被尊為創始人。 1.鄂州南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上。
2.芰——菱,生植物,夏天花開,白色,果實叫菱角,可吃。 3.一味——食物或藥品,一種稱為一味;“一味涼”,含有贊賞的意思。
武昌的夏天,熱得可怕。今夜,詩人登上高高的南樓乘涼。
倚欄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潔的清輝傾瀉而下。四面的山光與水光相連相映,一片通明;方圓十數里、盛開著芰(菱)花、荷 花,涼爽的夜風中,不斷有淡淡的芳香撲面而來。
習習清風,朗朗明月,誰也不能對它們管束驅遺,它們慷慨、殷勤地為南樓送來清清爽爽的夜涼,供游人稱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賞這首小詩,我們很容易忘記自身的處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樓來乘涼了。這樣的感覺從何而來?先從外界景象來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樓頭清風,空中明月,遠方近處,天上地下,以南樓為中心,構成一個高遠、清空、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
再從自身感受來說: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視覺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氣,是鼻子的嗅覺所感到的;清風——夜涼,是皮膚的觸覺以及耳朵的聽覺聽感到的;而“南樓一味涼”的“味”字,還隱含著口舌的味覺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細細地美美地品嘗一般。總之,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膚種種器官司的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種種功能,統統被調動起來,集中起來,共同參與對這南樓夜景的感覺、領略、體驗。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臨其境的感受,豈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這便是作品的藝術魅力,詩人的藝術追求了。 黃庭堅一生,道路崎嶇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傷,曾貶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幾個月,又被罷官司來武昌閑居。
今夜納涼南樓,眼見明月清風,無拘無束,各行其事,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為,卻是動輒得罪,悵恨之情,于是潛滋暗長。“清風明月無人管”,正是詩人這種心緒的自然流露。
四、蘇軾在鄂州的詩
蘇軾在鄂州沒有寫過詩,蘇軾與鄂州唯一有關的詩句就是下面這首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寫給友人朱壽昌的,作于公元元豐四年(1081年)。這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的作品。
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宋代:蘇軾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譯文
長江、漢江從西方奔流直下,在黃鶴樓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綠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帶著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這便是錦江的春色。你是在陜州留有愛民美譽的通判,我卻是思鄉未歸的浪子。面對這里的景色怎能沒有感情,我將會殷切的述說。
你千萬不要讀《江表傳》,禰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對鸚鵡洲,葦花依舊蕭瑟。書生何苦與這種人糾纏,權勢人物如曹操與黃祖也都已一閃過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樣潛心作詩,趕追崔顥的名作《黃鶴樓》詩。
擴展資料:
賞析
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地的歷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于事,耐人尋味。
三則,筆端飽含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郁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間激蕩著。即景抒懷,指點江山,論古說今,涉及五個歷史人物,坦露了對朋友的坦蕩胸懷,將寫景、懷古、抒情結合,不粘不滯,思想深沉,筆力橫放,雖為酬答之作,卻也體現了東坡詞豪放的風格。
五、蘇軾在鄂州的詩
蘇軾在鄂州沒有寫過詩,蘇軾與鄂州唯一有關的詩句就是下面這首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寫給友人朱壽昌的,作于公元元豐四年(1081年)。
這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的作品。 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宋代:蘇軾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譯文 長江、漢江從西方奔流直下,在黃鶴樓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綠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帶著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這便是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陜州留有愛民美譽的通判,我卻是思鄉未歸的浪子。面對這里的景色怎能沒有感情,我將會殷切的述說。
你千萬不要讀《江表傳》,禰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對鸚鵡洲,葦花依舊蕭瑟。
書生何苦與這種人糾纏,權勢人物如曹操與黃祖也都已一閃過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樣潛心作詩,趕追崔顥的名作《黃鶴樓》詩。
擴展資料: 賞析 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地的歷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于事,耐人尋味。
三則,筆端飽含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郁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間激蕩著。即景抒懷,指點江山,論古說今,涉及五個歷史人物,坦露了對朋友的坦蕩胸懷,將寫景、懷古、抒情結合,不粘不滯,思想深沉,筆力橫放,雖為酬答之作,卻也體現了東坡詞豪放的風格。
六、范成大的〈鄂州南樓〉的詩詞鑒賞
鄂州南樓 范成大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
卻笑鱸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注釋】①鱸鄉,范成大家鄉蘇州盛產鱸魚。
【簡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這正符合范成大寫這首詩時的情景。
這首詩有兩大特色,一是善于點化,二是善于化靜為動。首聯化用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尾聯化用三國時的民諺“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雖不能創造出新的意境,卻也有典雅之美,尚無江西派“字字有來歷”之病。
最值得稱道的是中間兩聯,“有情”、“無語”帶情式的描寫,“橫”、“抱”擬人化的描寫,“燭”、“搖”飛動式的描寫,把“江”和“樹”,“市”與“舟”都寫活了。這是詩人主觀感受對于景物的影響,是主體給予客體的活動感,使景物變得活動跳脫,富有生機,這種寫景技巧可以說是最佳技巧。
有人說這首詩和陸游的《黃州》“聲調氣勢都極接近”,斯乃皮相。紀曉嵐“浮聲多于徹響”才是確論,此詩哪有陸詩念時勢艱危,憤國事日非,嘆英雄已矣之“徹響”?。
七、范成大的〈鄂州南樓〉的詩詞鑒賞
鄂州南樓
范成大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
卻笑鱸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
【注釋】
①鱸鄉,范成大家鄉蘇州盛產鱸魚。
【簡析】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這正符合范成大寫這首詩時的情景。這首詩有兩大特色,一是善于點化,二是善于化靜為動。首聯化用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尾聯化用三國時的民諺“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雖不能創造出新的意境,卻也有典雅之美,尚無江西派“字字有來歷”之病。最值得稱道的是中間兩聯,“有情”、“無語”帶情式的描寫,“橫”、“抱”擬人化的描寫,“燭”、“搖”飛動式的描寫,把“江”和“樹”,“市”與“舟”都寫活了。這是詩人主觀感受對于景物的影響,是主體給予客體的活動感,使景物變得活動跳脫,富有生機,這種寫景技巧可以說是最佳技巧。
有人說這首詩和陸游的《黃州》“聲調氣勢都極接近”,斯乃皮相。紀曉嵐“浮聲多于徹響”才是確論,此詩哪有陸詩念時勢艱危,憤國事日非,嘆英雄已矣之“徹響”?
八、《鄂州南樓書事》全詩讀音
鄂州南樓書事 作者:黃庭堅 (宋代)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è zhōu nán lóu shū shì zuò zhě :huáng tíng jiān (sòng dài ) sì gù shān guāng jiē shuǐ guāng ,píng lán shí lǐ jì hé xiāng 。
qīng fēng míng yuè wú rén guǎn ,bìng zuò nán lóu yī wèi liáng 。 1、譯文:站在南樓上靠著欄桿向四周遠望,只見山色和水色連接在一起,遼闊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開,飄來陣陣香氣。
清風明月沒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風從南面吹來,使人感到一片涼爽和愜意。 2、《鄂州南樓書事》描述的情景是: 武昌的夏天,熱得可怕。
那天晚上,詩人登上高高的南樓乘涼。他倚欄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潔的清輝傾瀉而下。
四面的山光與水光相連相映,一片通明;方圓十數里、盛開著芰(菱)花、荷 花,涼爽的夜風中,不斷有淡淡的芳香撲面而來。習習清風,朗朗明月,誰也不能對它們管束驅遺,它們慷慨、殷勤地為南樓送來清清爽爽的夜涼,供游人稱心快意地消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