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古詩句
古詩詞與科學知識:1、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新月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3、月落烏啼霜滿天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上弦月4、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玉盤。
……………滿月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下弦月6、今宵灑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月末蛾眉月7、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 滿月8、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赤道線速度和公轉9、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山地垂直氣候10、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對流層氣溫垂直變化。
二、古詩中有哪些科學
①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這話不假。
②記得一位電影導演讀唐詩,對杜牧的《山行》一詩進行分鏡頭:“遠上寒山石徑斜”是遠景,“白云生處有人家”是全景,“停車坐愛楓林晚”是中景,而“霜葉紅于二月花”則是特寫。他還認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后兩句屬“主觀鏡頭”——“舉頭望明月”是仰視鏡頭,“低頭思故鄉”是俯視鏡頭。
③一位畫家讀古詩,則喜歡分析詩中的色彩,她以為“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強調了暖色調,而用冷色調為襯托。“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把鵝在水中那鮮明的色彩寫得多么逼真,而蘇軾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則是一幅水墨國畫。
④我也讀古詩詞,不過,我常常從科學的角度品詩、評詩,分析詩中的科學。
⑤我很喜歡李賀那首充滿幻想色彩的《夢天》。詩人做起南柯之夢,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頭下望塵寰處”,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原來,他看到中國九州就像九個煙點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猶如宇航員在太空中所見到的那樣真切。然而,李賀生活在唐朝,終生未離開過地球,也從未聽說過什么“宇宙航行”,況且他只活了二十七歲。我反復吟誦《夢天》,深深佩服這位青年詩人那豐富的科學想象力!
⑥我以為王之煥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嚴格符合幾何定律的。確實,“望遠必須登高,登高方能望遠”。觀察點越高,可見范圍越大、越廣,即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古時候,人們修造高高的烽火臺,后來人們打仗首先搶占制高點,直到如今人們利用飛機、人造衛星那“高度優勢”進行偵察、勘查、攝影,其中的科學原理,豈不與王之煥的詩句屬于“同理”!
⑦辛棄疾在農村閑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詞中富有農業知識,《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揭示了“蛙聲”與“豐年”之間的有機聯系。青蛙俗稱“護谷蟲”,是一員捕蟲大將。蛙聲不息,除蟲去害,便使稻花飄香,五谷豐登。在《鷓鴣天》中,辛棄疾寫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這樣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經深知養蠶技藝,很善于掌握孵蠶、養蠶的季節。他在《菩薩蠻》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則是符合現代熱力學定律,說明任何物體都有自動降低自身能量的趨勢,即使是“青山”也無法遮住!
⑧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詩——“夜雨剪春韭”。我覺得,從這五個字中,可以考證出許多關于唐朝種植韭菜的知識:一、韭菜俗稱“懶人菜”。種一次,割多次。唐朝種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長,長了剪,而不是連根拔掉收下來;二、唐朝時已知春天的韭菜鮮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綿綿的夜間去剪,那時剪下的韭菜水靈靈的,可作佳肴。
⑨有趣的是,我還常發現,有的詩句從文學上講是難得的佳句,從科學上考證則不盡然。如李白《將進酒》一詩開頭兩句,曾為多少人所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其實,“奔流到海”變為水蒸氣后,還是“復回”了,依舊從“天上來”,落進黃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環不已。
⑩中國是詩的國度。多少年來,多少詩人“各領風騷數百年”,寫下多少長詩短句。然而,人們習慣地只從文學的角度審詩、選詩、注詩、評詩。其實,詩中也有科學,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用科學的眼光來審詩、選詩、注詩、評詩。
三、在語文詩句中的物理現象
第一部分(概述) 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古代的詩人在體驗生活,觀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又因為物理現象是普遍地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因此,古詩中不免出現一些物理現象。
具體地說,這些看似雜亂的現象屬于物理學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見的光現象、聲現象,當然,還有的現象與經典力學、運動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詩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使這些科學現象隱藏在詩句的字里行間,引發了我們今天的思考。
光現象是最常見的,以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光都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的。我們就從光現象談起。
第二部分(古詩中的光現象) 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對光的觀察和研究,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使光學成為物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一。2400年前成書的《墨經》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質是直線傳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月下獨酌》中的一句。
詩人在暢飲之時,點點月光將他的影子映出來,仿佛有三個似的。在光與影的迷幻之中,隱約可見兩者的相互聯系"明月"何以成"對影",又怎會有"三人"?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點光源(這里我們粗略地將"明月"當作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人),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
當然,由于"明月"的發光面比較大,發光面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看做一個點光源,它們都在物體背后造成影區,這些影共有的范圍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圍還有一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一個部分光照射的區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對影成三人"的現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產出的。李白不僅有"舉杯邀明月"的豪邁,還不乏細致地觀察,看到了"對影成三人",這句詩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學現象的具體統一。
杜甫在《閣夜》中也將光與影還有星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不禁使人還想到美麗的星河和險峻的三峽風光。 光的折射與反射也是較早為人們所認識的光的現象。
詩人李白也觀察到了光的折射與反射的現象。《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道:"屏風九疊"和"云錦張"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鏡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與云彩之所以會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結果。不論是透明的物體還是不透明的物體,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時,反射光也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就是鏡面反射。
這里,我們可以把詩中的"明湖"看作是一個鏡面,從點S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后,都好象是從點S'發出的,S'稱為S的像。詩人從水中看到的"影"和"看黛光"就是山、云這些景物的光線經湖面反射后所成的像。
在水面上的觀察者看來,好象在水面下有一個反光點S',但實上S'并不存在。當然,這類描述光的反射現象的詩還有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和溫庭筠的"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牽掛都寄托于"孤帆"和"遠影"之中了。
而"碧空盡"在大氣則是光折射的結果。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到另一種介質,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一部分光進入到后一種介質中去,并且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這就是光的折射。
覆蓋在地球表面的大氣,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這種密度分布不均勻的介質中,光并不是直線傳播的。
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地球表面上空氣是由許許多多水平的氣層組成的,每一層的密度都不相同。當然機越接近地平線時,光線在大氣中偏折就越明顯。
因此,李白說它是"碧空盡"。 折射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全反射現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真有眼福。
他又看到空氣中的全反射現象--蜃樓。夸張的筆調下,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仿佛就浮現在眼前。
它也是由于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而產生的。當氣壓一定時,空氣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對光的折射率也隨之減小。
夏天,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比空中低。遠處的山峰、樓閣發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于空氣的折射率下層比上層大,光線不斷被折射,越來越偏離法線方向,進入熱氣層的入射角不斷增大。
當光線的人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就會發生全反射現象,人們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以上,我們結合古詩看到了光現象的產生,并簡要說明了其中的原理。
詩人將生活中的所見合以美妙的景物和真摯的感情,把自然的奧妙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聲現象和其他現象是怎樣融入古詩的情景之中的。
第三部分(古詩中的聲現象和其他現象) 生活中除了多變的光現象之外,還有許多奇妙的聲現象和力學、運動學的現象。詩人熱愛生活,時時注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現象,并在其詩中表現出來。
大家對《楓橋夜泊》之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都十分熟悉,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也包含著聲現象。 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里,人們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