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政治的古詩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jì),都護在燕(yān)然。
二、有關政治的詩句
領導力的關鍵標志是夸大自己的力量,政治的核心內容是遮掩自己的錯誤。
《紙牌屋》
Politics requires sacrifice. The sacrifice of others, of course.
政治需要犧牲。當然,是別人的犧牲。
《紙牌屋》
Finance is a gun. Politics is knowing when to pull the trigger.
金融是一把槍。政治是知道什么時候扣動扳機。
——馬里奧·普佐《教父》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喬治·奧威爾《動物農莊》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王充《論衡》
Political language…is designed to make lies sound truthful and murder respectable, and to give an appearance of solidity to pure wind.
政治語言的目的就是使謊言聽起來像真理,謀殺聽起來值得尊敬,同時給完全虛無飄渺之物以實實在在之感。
——喬治·奧威爾
曾經相信過歷史,后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后朝人在寫,后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龍應臺《目送》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
戰爭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
民族主義真是浪漫主義不經意塑造出來、最為極端的表現。
三、字數少的古詩要30首
古詩詞賞析1《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
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
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被歷代詩人公認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2《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
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3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明代胡應麟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緊扣夔州特定環境。
首聯對起,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句中自對,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奇妙無比。頷聯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情懷,透過沉郁蒼涼的對句,顯示了出神入化的筆力。
四句詩聞與見,山和水,兩兩間隔,妙語天成。后四句寫登高時觸發的感慨,作者憂國傷時的情操,躍然紙上。
頸聯從縱(時間、“百年”)、橫(空間、“萬里”)兩方面著手,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脈搏,并和上聯的“無邊”、“不盡”,在意境上互為呼應。尾聯也以對作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蓋久客則艱苦備嘗,多病則潦倒日甚,所以白發頻添,酒杯難舉,同時點出了此時艱難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
4 《秋興》(二)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這首詩章法嚴密:從白天寫到日暮,從日暮寫到天黑,從月光的移動寫出時間的消逝。這是時間的結構。
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的結構:第一首幾乎全是寫夔州的秋天,只有“故園心”三個字遙遙呼喚了長安;到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華”是長安,“畫省香爐違伏枕”也是長安,對長安的懷念開始一點點地增加。杜甫不是只用理性來安排他的結構,他是隨著他感情的感發來寫他對長安之思念的。
從現實夔州的秋天一直寫到心中往昔長安的春日,杜甫的描寫既反映了現實又超脫出現實。他不被現實的一事一物所拘限,就好像蜂之釀蜜,那蜜雖然采自百花,卻已不屬于百花中的任何一種。
5《秋興》(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寄寓著詩人自傷漂泊、憂國思鄉的心情。其氣概和風韻,堪稱壓卷。
起筆兩句,最稱警挺,已攝秋景之神。前兩聯極寫絕塞蕭森秋景,有籠蓋八章之勢。
江間塞上,狀其悲壯;叢菊孤舟,寫其凄緊。從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系到故園。
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打斷,這中間有從夔府到長安,又從長安到夔府的往復。詩人用鋪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系起來,寄寓自己撫今追昔之感。
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6《春夜喜雨》杜 甫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 細 無 聲。 野 徑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這首詩寫的是“雨”,詩人敏銳的抓住這場雨的特征,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摹。
第一句寫了下雨的季節,直接贊美了這場及時雨。仿佛知曉人們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時候悄然來臨。
后面三句集中寫“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點漁火若隱若現。
詩人于是興奮地猜測:等到天明,錦官城里應該是一片萬紫千紅吧。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處處都體現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7涼州詞 王之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