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不拉”是什么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弦樂器?關于冬不拉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從前,草原上有一個叫康木巴爾的青年,愛上了一位美麗勤勞的姑娘。當他向這位姑娘求婚時,姑娘想考考這位青年的才智,于是指著她身邊的一棵古松樹說:“假如你能讓松樹替你求婚,我就答應嫁給你,這下可難住了這位草原青年,他絞盡腦汁思考到太陽下山也沒想出辦法。
康木巴爾決定先填飽肚子養好精神后再想辦法。他殺了一只羊,把羊腸掛在這棵古松樹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吃飽后就入睡了。
睡夢中,一陣美妙悅耳的聲音喚醒了小伙子,他發現這優美的音樂是從古松樹上發出來的。這古松樹上有一個洞,微風一吹,風干了的羊腸輕輕抖動,便發出悠揚悅耳的聲音。
康木巴爾如夢初醒。他鋸下一塊松樹木,在上面也挖了一個洞,再繃上兩根干羊腸,用手一撥,果然發出悅耳的聲音。
到了約定的日子,康木巴爾輕輕彈撥著這把自制的樂器,用這美妙的琴聲向美麗的姑娘表達他真摯的愛情,一對戀人終于結成幸福的伴侶。從此,這種樂器便在哈薩克人中盛行起來。
二、冬不拉是什么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是中亞地 區的哈薩克、諾蓋、卡拉卡爾波克等民族的傳 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以及中國新疆的 哈薩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桿細長,音箱有瓢 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制作, 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 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 位,是哈薩克斯坦人的傳統樂器。 很久以前,哈薩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 森林的地方,過著寧靜的游牧生活。
結果森 林里有一頭兇惡的瞎熊,經常跑出來傷害牧 人和牲畜,使人們不得安寧,國王派去了幾批 獵人都被瞎熊傷害了。 國王的兒子名叫“冬不拉”,他請求父王 讓他去打敗瞎熊,由于父王不答應,冬不拉私 自帶著弓箭、捕獸夾去找瞎熊,并與瞎熊進行 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搏斗,終于殺死了瞎熊,自 己也不幸遇難。
當牧民們找到王子的尸體 時,都泣不成聲,誰也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 國王。 這時有個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來, 自告奮勇地去見國王。
國王問他:“你知道王 子的下落嗎?阿肯指著一棵高大的松樹說: “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國王生氣 地說:“明天它如果不告訴我,我就殺了你!” 聰明的阿肯在牧民們的幫助下,砍下大樹的 一個支杈,連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樂器,第二 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聲歌頌王子的壯 舉,傾訴對王子的崇敬和懷念。
琴聲中有陣陣松濤,有王子的怒吼,有瞎 熊的哀鳴,也有草原人民悲傷的啜泣,國王聽 著琴聲,悲痛萬分,是松木制成的樂器把王子 不幸的消息告訴了國王。琴聲一會兒雄渾激 昂,一會兒低回婉轉,一會兒音韻鏗鏘,一會 兒又如泣如訴……從此,哈薩克人有了自己 的樂器,為紀念王子,人們以“冬不拉”來命名 樂器的名字,而彈唱冬不拉的民間歌唱家便 叫作“阿肯”。
三、讀了課文冬不拉你能想到什么(詞語、句子、故事、人物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 后廉頗終于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京劇傳統劇目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秦王假意以十五城,換取趙王寶玉和氏璧,趙王知其詐而不敢拒。
舍人藺相如自薦,攜璧赴秦,察知秦王無誠意,不懼油鼎,以大義責秦王,完璧歸趙。秦王又設宴于澠池,請趙王赴會,相如隨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趙王,反被相如所辱。
后由廉頗接應,趙王君臣安然回國。 相如連立大功,趙王封之為相,廉頗自恃功高,不服,幾次相辱,相如避之。
后廉頗得知將相和睦,秦不敢侵,乃親至相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1950年翁偶虹、王頡竹就《完璧歸趙》(《連城璧》)、《澠池會》、《廉頗負荊》(《爭功請罪》)等三戲基礎,改編成此戲,主題更加明確。
是生、凈兼重的戲。李少春、袁世海和譚富英、馬連良、裘盛戎均曾演出,唱作各具特色。
背景 周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
七雄并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
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余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
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
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
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
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頗是戰國后期趙國的名將。 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
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
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
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
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
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
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
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課本教案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
四、冬不拉的由來是什么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弦樂器。
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個浪漫的愛情傳說。 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個叫康木巴爾的青年,愛上了一位美麗 勤勞的姑娘。
當他向這位姑娘求婚時,姑娘想試試這位青年的智 慧,便指著她身邊的一棵古松樹說:你如果能讓松樹開口說話,替 你求婚,我就答應嫁給你。 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
天黑時,小伙子 殺了一只羊,把羊腸掛在這棵古松樹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充饑,吃 飽后就入睡了。 這時,一陣美妙悅耳的聲音,輕輕地喚醒了小伙子。
他覓聲尋 源,發現美妙的聲音是從古松樹上發出來的。原來是熱風吹干了 掛在樹枝上的羊腸,這古松樹上有一個洞,微風一吹,羊腸抖動著, 便發出悠揚悅耳的聲音。
大自然的啟示,使小伙子恍然大悟。他于是鋸下一塊松樹木, 在上面也挖了一個洞,再繃上兩根干羊腸,用手一撥,果然發出悅 耳的聲音。
到了約定的日子,康木巴爾手托這匙形的松木,彈撥著 繃在上面的兩根羊腸,用這美妙的琴聲表達對姑娘真摯的愛情,從 而打動了姑娘的心。 一對戀人終于結成幸福的伴侶。
從此,這種 樂器便在哈薩克人中盛行起來。
五、有關冬不拉的民間英雄故事的作文
相傳很久以前,哈薩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邊上過著游牧生活。
森林里有一只身軀龐大性情兇惡的瞎熊,經常出沒在草原上,傷害人和牲畜,讓人們的生活不得安寧。國王幾次派出獵人去伏擊這只瞎熊,卻都沒有成功,許多獵人還被這只瞎熊咬死了。
國王心急如焚,卻又一籌莫展。他的兒子冬不拉看見了,就問國王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
國王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兒子。冬不拉一聽,就自告奮勇去除掉這只瞎熊。
國王雖然知道兒子既機智又勇敢,力氣也很大,但這只瞎熊太兇殘狡猾了,他不愿意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所以說什么都不答應。第二天一早,仆人稟告國王,說王子不見了。
國王知道兒子已經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擔心,連忙派人去瞎熊出沒的地方尋找王子。王子帶著弓箭和捕獸夾,騎著駿馬,翻過一座座高山,涉過一道道河流,穿過一片片樹林,終于在一條通往夏季牧場的小道上,發現了瞎熊的足跡。
他細心地將捕獸夾安置在瞎熊的必經之路上,又巧妙地進行了偽裝,然后在旁邊的樹叢中隱蔽起來。過了一段時間,那只兇惡的瞎熊出現了。
只見它順著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來,走到離捕獸夾十多步遠的地方,突然站住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細地嗅著,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放捕獸夾的地方,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將偽裝撥去,又將捕獸夾周圍的土輕輕扒開,然后找來一根大樹枝朝捕獸夾亂捅。
捕獸夾受到觸動,砰的一聲夾住了樹枝。瞎熊把捕獸夾和樹枝放到一塊大石頭上,舉起另外一塊石頭猛砸。
王子在隱蔽處拉滿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頸。瞎熊大吼一聲,扔下石頭,朝著箭飛來的方向撲來。
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這時,瞎熊已經發現了王子。
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卻來不及了。瞎熊已經躥到他面前,向他撲了過來。
王子見狀,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擊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國王派山的人四下尋找,過了好幾天,也沒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
國王整天坐臥不寧,愁得連頭發和胡子都白了。最后他發布告示說:“凡是將王子活著找回來的,賞賜駿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雙足……”牧民們三五成群地出去尋找,終于在密林深處的一條小道上發現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體。
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醬,將王子安葬在向陽的山坡上。可是,怎么把這個壞消息告訴盼望王子平安歸來的國王呢?大家冥思苦想,一直沒有好辦法。
最后,一個叫阿肯的老牧民自告奮勇地去見國王。到了王宮.國王焦急地問阿肯:“你知道王子的下落嗎?”“國王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讓它告訴你吧!”阿肯說著拿出一件松木做成的樂器。
“它知道?”國王看著這件樂器,疑惑不解地問。阿肯沒有再說話,坐在地上,輕輕撥動琴弦,動人的琴聲如同在講述一個凄涼而悲壯的故事:琴聲一開始雄渾激昂,如同英雄視死如歸,要上戰場;一會兒低回婉轉,像是在述說危機到來,戰斗即將爆發;一會兒音韻鏗鏘,好像宣告戰斗已經爆發;一會兒又如泣如訴,好像在訴說一個悲劇的結局和人們對英雄的依戀和懷念……國王聽著琴聲,明白了事情的經過,不禁淚如雨下。
琴聲停了,國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過了很久.國王從悲痛中清醒過來。
兒子雖然犧牲了,但兒子的英勇,人民對兒子的懷念讓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賞了阿肯。從此,哈薩克族有了這種彈撥樂器。
為了紀念王子,牧民們就用王子的名字給這種樂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這種樂器的藝人或歌手叫做“阿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