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厭惡的詩句
鷓鴣天
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云券,
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
酒千觴,
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
且插梅花醉洛陽.
翻譯: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 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哪兒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二、形容“厭惡”的詩句有哪些
1、《浣溪沙·二月春花厭落梅》
宋代:晏幾道
二月春花厭落梅。仙源歸路碧桃催。渭城絲雨勸離杯。
歡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搖柳正多才,鳳樓人待錦書來。
2、《臨江仙·客睡厭聽深夜雨》
清代:吳翌鳳
客睡厭聽深夜雨,瀟瀟徹夜偏聞。晨紅太早鳥喧群。霽痕才著樹,山意未離云。
梅粉堆階慵不掃,等閑過卻初春。謝橋新漲碧粼粼。茜衫氈笠子,已有聽泉人。
3、《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4、《和董傳留別》
宋代: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5、《營州歌》
唐代:高適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三、表達“厭惡”的詩句有哪些
《鷓鴣天》《定風波》
鷓鴣天
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云券,
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
酒千觴,
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
且插梅花醉洛陽.
1、《定風波》 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注釋:
定風波: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又名《定風流》、《卷春空》、《定風波令》、《醉瓊枝》。
可可:平常。是事可可:對什么事情都不在意,無興趣。一切事全含糊過去。
暖酥:喻皮膚光澤細白。暖酥消:臉上的油脂消散了。
膩云亸:油亮烏黑像云瀑的頭發低垂。 亸(duǒ):下垂。
無那(nuǒ):無聊。
恁:這樣,如此。
雞窗:書室。語出《幽明錄》:"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得一長鳴雞,愛養甚至,恒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智,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巧大進。(《藝文類聚·鳥部》卷九十一引)。
蠻箋象管:紙筆。古時四川所產的彩色箋紙稱蠻箋。象管:即象牙做的筆管。
鎮:常常,久長。
譯文:
自入春以來,見到那綠葉紅花也像是帶著愁苦,我這一寸芳心越顯得百無聊賴。太陽已經升到了樹梢,黃鶯開始在柳條間穿飛鳴叫,我還擁著錦被沒有起來。細嫩的肌膚已漸漸消瘦,滿頭的秀發低垂散亂,終日里心灰意懶,沒心情對鏡梳妝。真無奈,可恨那薄情郎自從去后,竟連一封書信也沒有寄回來。 早知如此,悔當初沒有把他的寶馬鎖起來。真該把他留在家里,只讓他與筆墨為伍,讓他吟詩作詞,寸步不離開。我也不必躲躲閃閃,整日里與他相伴,手拿著針線與他相倚相挨。有他廝守,免得我青春虛度,苦苦等待。
四、形容厭倦的詩句
1、終日厭厭倦梳裹(宋·柳永·《定風波》)2、雅懷厭倦臺司(宋·劉克莊·《沁園春》)3、啟人厭倦(宋·李曾伯·《沁園春》)4、故知厭倦有時焉(宋·張九成·《論語絕句一百首》)5、繁燈厭倦作閑游(宋·蘇轍·《次韻王鞏上元見寄三首》)6、自料俗情應厭倦(宋·施樞·《東天目》)7、繁燈厭倦作閑游(宋·蘇轍·《次韻王鞏上元見寄三首》)8、過從勿厭倦(宋·曾鞏·《答裴煜二首》)9、我獨厭倦思移居(宋·蘇洵·《丙申歲余在京師鄉人陳景回自南來棄其官得太》)10、揚光厭倦落尺眼(宋·張镃·《陸編修送月石硯屏》)。
五、表達“厭惡一個人”的心情的詩詞有哪些
1、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出處:《九歌·湘君》 作者:屈原
解釋:兩心相處,不忠終會有怨懟。失約忘誓,卻對我說沒閑暇。
2、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出處:《武陵春·春晚》 作者:李清照
解釋: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3、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出處:《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 作者:歐陽修
解釋:遇上知心朋友,喝千杯酒還嫌少,彼此不相投合,說半句話也是多余的。
4、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出處:《琵琶行》 作者:白居易
解釋: 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
5、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出處:《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作者:杜甫
解釋:他轉學丹青,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之中,不知老之將至;他情操高尚,把榮華富貴,看得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
1、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出處:《九歌·湘君》 作者:屈原 賞析:帝舜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他的兩個妃子,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聞訊,便去奔喪,亦死于湘江。帝舜死后,天帝封其為湘水之神,號湘君,封二妃為湘水女神,號湘夫人。在楚人心目中,他們是一對配偶神。篇是祭湘君的詩歌,描寫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種臨風企盼,因久候不見湘君依約聚會而產生怨慕神傷的感情。
2、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出處:《武陵春·春晚》 作者:李清照 賞析:詩人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于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里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后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3、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出處:《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 作者:歐陽修 賞析:以“萬里”一句為界分為兩部分,前半寫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寫自己異鄉逢春的新鮮見聞和落寞情懷。詩中春景寫得明媚可喜,感情寫得真摯動人。結構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層次分明,而接轉自然,語言明白曉暢,多少也有學習李白詩風所帶來的飄逸氣,體現了歐詩的基本特色。
4、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出處:《琵琶行》 作者:白居易 賞析:心底里生出了幽幽暗恨,這時候無聲勝似有聲。
琵琶彈到此處,有個“聲漸歇”的過程,什么聲音都沒有了,琵琶女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怨憤情緒,似乎在琵琶聲停之后,表現得最充分;幽情暗恨,籠罩空間,此時“無聲”比“有聲”更能引起聽者的共鳴。這種描繪余音裊裊、余韻無窮的藝術境界,所表達的感情更為深沉悠長。
5、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出處:《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作者:杜甫 賞析:丹青:繪畫。我:指曹霸。這兩句大意是:曹霸一生致力于繪畫事業,而不覺人已將老,榮華富貴對于他來說,好像是浮云一樣,不放在心上。這兩句可用來贊美獻身于美術工作而終生不慕名利的人,后一句也可單獨引用以表白自己不慕富貴的思想。
六、用詩句表達討厭一個人
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宋代: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譯文: 遠隔天涯舊恨綿綿,凄凄涼涼孤獨度日無人問訊。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腸百結,就像金爐中燃盡的篆香。 長眉總是緊鎖,任憑春風勁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樓欄桿,看那高飛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二、讀長恨辭 宋代:李覯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里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譯文: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還難,何況是在夜間,又不斷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時刻。
唐玄宗想起了楊貴妃,眼淚就伴著鈴聲不斷地流下來了。 那時軍中死去的并非貴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卻絲毫也沒有憐惜他們,更沒有為他們而難受過。
三、四塊玉·馬嵬坡 元代:馬致遠 睡海棠,春將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亂。
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 譯文: 楊貴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觀賞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禍患。
不是因為這個楊玉環,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祿山的垂涎,怎么會發生那么大的動亂?唐明皇也就不會知道蜀道有多么難。 四、蘭陵王·恨之極 宋代:辛棄疾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
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 鄭人緩也泣。
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譯文: 怨恨真是到了極點,而怨恨到了極點就無法消散磨滅。萇弘含恨屈死于蜀,人們常說,他的血三年以后化為了碧玉。
鄭國人緩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親攻擊儒家協助墨家造成了我憤而自殺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夢與他,告訴他我的滿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墳冢上的秋柏早已結出的累累果實。 五、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壯志 一作:壯士;蘭山缺 一作:蘭山闕) 譯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
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再來重新收復舊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闕。
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四周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
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表達不情愿厭惡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