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賽龍舟的詩句有哪些
1、《念奴嬌》——宋代張榘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譯文:龍舟爭相競賽,高舉旗幟,奮擂擊鼓,一爭高下。
2、《競渡歌》——唐代張建封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譯文:船槳劃水,上下翻飛,及其迅速,鼓聲既響又急。鼓聲越來越急,目標即將接近,兩龍望向目標眼球不停眨動。形容坡上觀眾喊聲突發,驚天動地,旗桿上掛著的錦標五彩繽紛,令人五花繚亂。
3、《賀新郎·端午》——宋代劉克莊
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譯文: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著釵頭彩符,身上佩著艾草扎成的老虎。爭先恐后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我年紀大了,不愿再去與人擁擠,只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吶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飛舞。
4、《競渡詩》——唐代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譯文:在石溪住久了開始思念端午時節的場景,在驛館樓前觀看開始行動的時機。鼙鼓初擊時似雷聲,獸頭吐威,萬人沖破齊聲呼喊,跳躍著的浪花與飛鳥爭先恐后。多條船像龍一樣的向前沖去,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
5、《午日觀競渡》——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譯文: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
二、描寫端午節賽龍舟的詩一首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三、請幫忙提供描寫棕子,端午,龍舟的詩句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參考資料: 。
四、描寫賽龍舟的詩句
1、《緣識》——宋代宋太宗 金明水上浮仙島,畫舸龍舟非草草。
世寧清靜驗如然,老者攜小少隨老。 釋義:這兩句詩是出自宋太宗之手,宋太宗給人描述了一個盛世,龍舟似草一樣,輕快而且數目很多,將賽龍舟的湖中心比為仙島,寫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2、《午日觀競渡》——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釋義:人們在端午節這天都圍坐在江邊,又驚又喜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缺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 3、《端午東湖觀競渡》——宋代黎廷瑞 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
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 釋義:作者遙想以前的日子,在江邊為了為了慶祝節日換了新的衣服,江邊的楊柳樹輕輕低垂著頭,似嬌羞的小女子一般,在那用心看著龍舟何時歸來。
4、《競渡詩》——唐代盧肇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釋義:鼙鼓初擊時似雷聲,獸頭吐威,萬人沖破齊聲呼喊,跳躍著的浪花與飛鳥爭先恐后。多條船像龍一樣的向前沖去,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
5、《花心動·槐夏陰濃》——宋代史浩 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
釋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念想,有志有才但無處能用,愿比為龍舟一般競標,實現自我價值。
五、需要一些關于賽龍舟的句子
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
一會兒,市領導入座,我們全體起立,唱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接著,龍舟邀請賽的代表隊入場,有列東隊,列西隊,莘口隊,城關長安隊,城關傳柑隊,徐碧隊????????????隊員們穿著有大紅色的,橘紅色的,白色的,深藍色的????????????的賽服。
用地方方言唱著《龍舟歌》:“喜樂欣喜喜樂歡,秀才 歡喜去求官,求得官來涼傘開,回來白馬紫金安????????????”隊員們個個精神抖擻,緩緩地劃過主席臺。3點鐘,比賽正式開始了。
看,運動員們已停泊在起劃線上整裝待發。首先是徐碧隊和臺江隊PK。
隨著一聲槍響,兩條龍舟猶如離弦的箭飛向目標。漸漸地徐碧隊的龍舟超越了臺江隊,但是,臺江隊也不甘示弱,緊緊咬住徐碧隊不放。
“加油,加油”兩岸的吶喊聲此伏彼起,連綿不斷。兩條龍舟上的運動員使勁全力,拼命地劃著。
最終,徐碧隊以領先半條船的優勢獲得勝利。比賽在鑼鼓聲中進行著,終于到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我們白沙隊和列東隊進行角逐。
只見白沙隊龍船上那位老鼓手坐在龍頭有節奏的敲打著,20位劃槳手毫不畏懼,奮力拼搏,龍船飛速前進。我們拉拉隊個個伸長脖子,放開嗓子吶喊:“白沙隊,加油!白沙隊,加油!”看,他們配合的多默契啊,就連龍舟也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
龍舟的身后留下一道道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跳起了芭蕾舞。尾隨在后面得列東隊,有的剛抬漿,有的已下水,一點兒也不整齊。
我想,這就是他們輸的原因吧。在一片歡呼聲中,白沙隊領先列東隊足足兩條船獲得了本次比賽的勝利。
我們高興地歡呼著。
六、關于龍舟競速的詩句
1.《觀拽龍舟懷裴宋韓李》 截春流,筑沙坻。
拽龍舟,過天池。 尾矯矯,角岐岐。
千夫推,萬鱗隨。 驚鴻鵠,沉魚龜。
春三月,輕服時。 薄水殿,習水嬉。
馬特特,來者誰。 魏公子,人不窺。
車轔轔,集其涯。 邯鄲倡,士交馳。
銀缾索酒傾玻璃,用錢如水贈舞兒。 卻入上苑看斗雞,擊球彈金無不為。
適聞天子降玉輦,當門虎腳看大旗。 春風吹花入行幄,紅錦百尺爭蛟螭。
云蓋回,彩纜維,明年結客觀未遲。 朝代:宋代|作者:梅堯臣 2.《上元夜帝御龍舟觀鰲山恭述》 紫禁鰲山結翠斿,升平故事雅宜修。
春回九陌風仍暖,月出千門霧乍收。 煙火樓臺疑化國,高明世界正宸游。
何人不傍宮墻聽,天樂泠泠在御舟。 朝代:明代|作者:王士騏 3.《瀟湘神》 看龍舟。
看龍舟。 兩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朝代:宋代|作者:黃公紹 4.《詠史詩。
汴水》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朝代:唐代|作者:胡曾 5.《龍舟塢》 帝舸頻催發,初開水殿時。 蒼龍出海國,紫鳳浴天池。
奪錦星橋斷,穿楊月樹披。 于今芳塢閉,聞自內家知。
朝代:明代|作者:陳沂。
七、端午賽龍舟詩詞
競渡歌 [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八、需要一些關于賽龍舟的句子
曾經不止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過賽龍舟的情形:彩繪的龍舟,整齊的著裝,如潮的人群,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有幸能在塘口親眼目睹一次久違的賽龍舟。
端午節那天,我起了個大早,興致勃勃地來到塘口,小河兩岸早已經是人山人海了。老人們從家里搬出靠椅,端坐著靜靜地等待。姑娘們如同參加一次盛會,各各穿著利落的新裝,唧唧喳喳地探討著這次比賽誰會是贏家。青年小伙雖然沒有能親身參加賽龍舟,卻也是熱情不減,臉上充滿了歡喜。小孩子們更是興奮,在人群中鉆來鉆去,有一些調皮的男孩甚至爬到河邊的高樹上,占據著好位置,居高臨下地往河中眺望。而河中早已浮著四只最美麗的龍舟,船只狹而長,船舷上描繪著朱紅的線條。
比賽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于開始了。青年橈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纏著一束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平靜無波的塘河上來去如飛。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吶喊,有的還把家中的鑼鼓都拿出來,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輕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處,在河面上回蕩,震耳欲聾。
我擠上前去觀看。青年橈手們奮勇揮槳,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著動作一起一伏,額上布滿汗珠兀自反射著太陽的光輝。擊鼓的人更是興奮異常,縱身一躍,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會不會被敲破。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兩只龍舟齊頭并進,爭先恐后,岸上的呼聲一陣蓋過一陣,待到分出勝負,又是一陣的歡呼聲夾雜幾聲懊喪的嘆息聲。
接近中午,太陽光逐漸猛烈起來了。岸上的人們都禁不住太陽光的熱情,有的在尋找陰涼的地方,有的就干脆轉回家去吃午飯了。河面上的幾只龍舟也都靠岸休息。岸上早搭好了的涼棚,擺上了酒席,看來青年橈手們還未盡興,要在這熱烈的陽光下再玩上幾個來回。我實在有點佩服他們的熱情了。
近幾年來塘下鎮的經濟飛速發展,良好的環境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投資者和內地打工者,高樓大廈林立,城市建設加快了步伐。我想:這一切和人們的建設熱情是分不開的。人們把對賽龍舟的精神移用到經濟建設上,你追我趕,奮勇向前,才有了今天驕人的業績。
我也要學習這種賽龍舟的精神,讓我在學習上有一個新的突破。
再給你一篇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聽了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你會想到端午的龍船競渡嗎的情景嗎?
“五月里,端陽到。汨羅橋上好熱鬧,好熱鬧。鼓兒咚咚,旗兒搖,龍船比賽開始了,開始了! 鏗冬鏗,鏗冬鏗……”四面八方的龍舟伴著有節奏的鑼鼓聲爭相而來。紅面黑須的洪圣神龍,嬌艷無須的天后神龍,童面稚氣的哪吒飛龍更有100多年前初一皇姑命名“奉聘金龍”的“黃蒲特”飛龍……東江龍舟,除了龍頭按其村莊古時供奉的神不同而有所不同以外,大致都船長七丈四尺,首尾尖而翹高,中間粗而低橢,前有威武龍頭,后有旌旗長鞘。船分二十七欄,大鼓置于正中,兩鑼鼓聲統一著五十四位劃船健兒的橈拍,在指揮的率領下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使龍舟在浩瀚的江中疾速前進。賽龍,是龍船節里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號令一發,傾刻喧天鑼鼓如春雷滾動,漫天水花似春雨飄灑。這種龍舟競渡,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較量,是團結合力的大比拼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九、關于龍舟競速的詩句
1.《觀拽龍舟懷裴宋韓李》
截春流,筑沙坻。
拽龍舟,過天池。
尾矯矯,角岐岐。
千夫推,萬鱗隨。
驚鴻鵠,沉魚龜。
春三月,輕服時。
薄水殿,習水嬉。
馬特特,來者誰。
魏公子,人不窺。
車轔轔,集其涯。
邯鄲倡,士交馳。
銀缾索酒傾玻璃,用錢如水贈舞兒。
卻入上苑看斗雞,擊球彈金無不為。
適聞天子降玉輦,當門虎腳看大旗。
春風吹花入行幄,紅錦百尺爭蛟螭。
云蓋回,彩纜維,明年結客觀未遲。
朝代:宋代|作者:梅堯臣
2.《上元夜帝御龍舟觀鰲山恭述》
紫禁鰲山結翠斿,升平故事雅宜修。
春回九陌風仍暖,月出千門霧乍收。
煙火樓臺疑化國,高明世界正宸游。
何人不傍宮墻聽,天樂泠泠在御舟。
朝代:明代|作者:王士騏
3.《瀟湘神》
看龍舟。
看龍舟。
兩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朝代:宋代|作者:黃公紹
4.《詠史詩。汴水》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朝代:唐代|作者:胡曾
5.《龍舟塢》
帝舸頻催發,初開水殿時。
蒼龍出海國,紫鳳浴天池。
奪錦星橋斷,穿楊月樹披。
于今芳塢閉,聞自內家知。
朝代:明代|作者:陳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