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雨的詩句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唐?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唯“細雨”,魚方上浮,若大雨則伏而不出;唯“微風”,燕子方斜,若大風亦伏而不翔。對微風細雨中的景物體察入微,描繪的情趣盎然。
“澗底松搖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鶴《夏日留題張山人林亭》)以颯颯的雨聲比喻高松搖晃之聲,使得景物饒有意趣。
“柳枝經雨重,松色帶煙深。”(唐?張謂《郡南亭子宴》)柳枝帶雨,枝葉增重,煙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怒漲,暮雨急驟,行人斷蹤,野渡舟橫,動靜相映,更顯出野渡的清幽。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花。”(宋?趙師秀《有約》)描繪了江南黃梅天多雨、處處蛙鳴的鄉村景致。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宋?歐陽修《田家》)遠處鳩聲悅耳,近處杏花映日,動靜相宜,聲色互襯,展現出江南農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之一)春風春雨,滋潤大地,草木萌發,百花開放,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寫烏云翻滾如墨,夏日的陣雨云尚未來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動的珍珠般的雨點也撲天蓋地地打向了船艙。 “風如拔山努,雨如決河傾。”
(宋?陸游《大風雨中作》)寫出了風狂雨猛的態勢。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李攀龍《廣陽山道中》)雷聲轟鳴,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傾注,煙云滾滾,似萬座山峰迎面撲來,寫出了大雷雨的氣勢。 “一雁下投天盡處,萬山浮動雨來初。”
(清?查慎行《登寶婺樓》)上句寫暴雨來臨,大雁疾飛避雨;下句寫暴雨來勢迅猛,萬山似在雨中浮動。 另外,借雨起興抒情的詩也不少。
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原是寫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雞亂叫的情景,現用以喻指政治昏暗、人民渴望社會清明的狀況。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漫漫的湘江之濱,秋風勁吹,荷花競發,景色頗佳;而千村萬戶,野蔓滿墻,籠罩在沉沉暮雨之中,一片蕭索。
兩句相對,以佳景更襯生民艱難憔悴之意。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望著窗外綿綿不斷的秋雨,不禁心神飛馳,想象著歸家后與妻子在西窗下剪燭夜話,訴說自己在巴山夜雨時長夜難眠的相思。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塵雨打萍。”(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元兵侵宋,國家遭難,山河破碎如風吹柳絮,個人的身家性命如雨打浮萍,隨時有沉沒的危險。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宋?陳與義《春寒》)借在蒙蒙細雨中傲獨立的海裳花,寄寓作者與強暴勢力不妥協的精神。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真切地寫出了山雨來臨前城樓風狂的情景,后來喻指重大事件即將發生前的緊張氣氛。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春夜幽居小樓,整夜聽著風雨之聲,想到杏花得雨綻蕾,明晨雨霽,叫賣杏花之聲傳來,心境不禁這之開朗。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宋?徐俯《春游湖》)春雨中游湖,橋斷被阻,何其悵惘;忽然間,柳陰下小舟悠悠而來令人喜出望外!未言情,而情卻微妙地表達于曲折的細節描述之中。
“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元?虞集《聽雨》)詩人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當年那樣那樣對故鄉有強烈的思念,但思鄉之情一直郁結在心頭,那一陣淅淅瀝瀝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對江南春色的思戀 參考資料:http://**question/*?si=1。
二、描寫大雪紛飛的詩句
1、崔涂《除夜之巴山道中除夜書懷之除夜有懷》: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2、**《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3、高適《別董大二首》: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4、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5、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6、李白《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7、高駢《對雪》: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8、**《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9、柳中庸《征人怨之征怨》: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0、趙嘏《喜張沨及第》:春雪滿來,觸處似花開。
三、有沒有描寫雪紛飛的詩句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韓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宋·呂本中《踏莎行》。
“宮城團回凜嚴光,白天碎碎墮瓊芳。”唐·李賀《十二月樂辭·十一月》;
“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宋·楊萬里《觀雪》;
“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宋·辛棄疾《和廓之雪》。
玉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開門枝鳥散,一絮墮紛紛。”宋·司馬光《雪霽登普賢閣》;
“峴山一夜玉龍寒,鳳林千樹梨花老。”唐·呂巖《劍畫此詩于襄陽雪中》;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元·華幼武《春雪》;
“玉花飛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蘇軾《和田國博喜雪》。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黃昏門外六花飛,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樓鑰《謝林景思和韻》;
“門前六出花飛,樽前萬事休提。”元·白樸《天凈沙·冬》。
手、掌、席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雪花似掌難遮眼,風力如刀不斷愁。”清·錢謙益《雪夜次劉敬仲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
鹽、塵、柳絮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唐·元稹《南秦雪》。
雨、酥、葉、藻 “彤云慘慘如天怒,寒龍振鬣飛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來試看青枝上,幾朵寒棧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瑞葉飛來麥已青,更煩膏雨發欣榮。”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四、清明時節雨紛飛的后幾句是
《清明》 【標題】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內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里憂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譯詩】 清明節這一天細雨蒙蒙, 大路上的行人觸景傷情。
請問小牧童何處有酒店? 遠處的杏花村里酒味濃。 【賞析】 這首小詩,運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圖。
首句用“清明”點出時令,用“雨”寫出環境和氣氛。“紛紛”二字既描繪了春雨的意境,又寫出了雨中行人的煩郁心情。
“雨紛紛”,境界迷茫,令人惆悵。詩人在這里運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第二句的“欲斷魂”傳神地描繪出此時此刻行人觸景傷情的內心活動,在蒙蒙細雨中又增添了一層愁緒。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轉,提出“酒家何處有”。
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動作代回話,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真乃“此時無聲勝有聲”。“遙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這不遠不近之間。
這首詩意境優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
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熱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