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贈別的詩句
杜甫的贈別詩都各具特色,以下摘錄幾首: 贈別賀蘭? 詩人:杜甫 朝代:唐 黃雀飽野粟,群飛動荊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時人。 老驥倦驤首,蒼鷹愁易馴。
高賢世未識,固合嬰饑貧。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悲歌鬢發白,遠赴湘吳春。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贈花卿 詩人:杜甫 朝代:唐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別房太尉墓 詩人:杜甫 朝代:唐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二、贈別的詩
唐 - 杜甫 - 贈別何邕【年代】:唐【作者】:杜甫【題目】:贈別何邕【內容】: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
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
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唐 - 杜甫 - 贈別賀蘭铦【年代】:唐【作者】:杜甫【題目】:贈別賀蘭铦【內容】:黃雀飽野粟,群飛動荊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時人。老驥倦驤首,蒼鷹愁易馴。
高賢世未識,固合嬰饑貧。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悲歌鬢發白,遠赴湘吳春。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唐 - 杜甫 - 贈陳二補闕【年代】:唐【作者】:杜甫【題目】:贈陳二補闕【內容】:世儒多汩沒,夫子獨聲名。
獻納開東觀,君王問長卿。皂雕寒始急,天馬老能行。
自到青冥里,休看白發生。李白三首贈別七言絕句《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別董大高 適六翮飄颻私自憐,一別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昌齡是一位邊塞詩人,但是他的送別詩也寫得特別多,特別好,留傳下來的詩篇總共不過180多首,其中送別詩就占了50來首,可見比重是比較大的。這些迎來送往、依依惜別的詩篇,主要有三個特點,下面我挑選幾首極富代表性的作品稍加分析。
(一)江邊明月為君留王昌齡的送別詩的特點之一,是抒情真摯樸實,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沒有敷衍應酬,一般都是情動于衷,有感而發,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送竇七》,全詩這樣寫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前兩句實筆繪景,渲染清明光潔,幽靜深遠的環境氣氛。
皓月當空,銀輝四射,秋深氣爽,林木蔥蘢,清江蕩漾,波光粼粼,呈現在詩人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明凈而靜謐,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竇七所乘的小船就在這時離去了,詩人一往深情地凝望著“漸行漸遠”的小船。
千種離情,萬般別緒全在這深情一“望”當中展露無遺。后兩句虛筆聯想,抒發難分難舍,相依相伴的深摯情懷。
說友人的輕舟必須盡早出發,不想分別卻又不得不別,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夠理解我們這傷心情,留下不走,萬里相照。朋友走了,卻留下了一輪相思明月;秋天涼了,卻溫暖了一顆赤誠之心。
全詩字里行間充溢著縷縷真誠樸實的離情別意。(二)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別詩的又一特點是,多數寫得慷慨曠達,氣格高尚。
例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首詩是作者貶官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期間送別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岡時寫的。
自古以來,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銷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而現在詩人卻說送別朋友一點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什么原因呢?后兩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詩人對他的朋友說,我們雖然人分兩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都在為我們傳遞相思友情,不是嗎?沅水之波,悠悠不盡,通連兩地;青山隱隱,千里迢迢,觸目生輝;云雨生風,晦明變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輝四射,千里可共。
兩鄉雖遠卻心心相通,這種遙而不遠,離而不別的心意通過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達得淋漓盡致。還須注意的是,詩歌以明月朗朗作結,實際上也是在贊美友誼的純潔美好,光華燦爛。
如此送別,不見凄風苦雨,反見青山明月,不見悲傷愁苦,反見高潔曠達,真可謂寫得高邁群超,氣度不凡!(三)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送別詩的另一更為典型的特點是借送別以明志,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代表作是《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詩人貶官江寧(今江蘇南京市)期間,送別友人辛漸回洛陽時所寫的。前兩句繪景點題。
寒雨連江,夜色蒼茫,楚山獨立,境界凄迷而開闊。凄迷,烘托出離別的深情;開闊,顯現作者豁達的胸襟。
后兩句抒情言志,囑托朋友,語重心長;回答親友,肝膽相照。兩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陽以后,一定要見見我們的親朋好友,如果他們問到我待罪之身的情況,那就請你告訴他們,我還是我,冰心玉潔,志趣不改,品節不移。
話語之間有志行高潔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蕩無私。一個“冰心玉壺”的比喻寫盡了深摯不渝的友誼,寫絕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我想應該為王昌齡鼓掌!王昌齡是一位邊塞詩人,但是他的送別詩也寫得特別多,特別好,留傳下來的詩篇總共不過180多首,其中送別詩就占了50來首,可見比重是比較大的。
送竇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
三、贈別詩的詩句
贈別詩在中國古代十次中占有相當的比率。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遠影 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含蓄的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而高適在《別董大》中用(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安慰朋友;
王勃更是樂觀,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寄語遠方,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盡在尺
四、贈別的詩句
《贈別·其一》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送別詩
作者:【無名氏】 年代:【隋】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2.送別
作者:【王維】 年代:【唐】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3.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易水送別
作者:【駱賓王】 年代:【唐】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5.謝亭送別
作者:【徐渾】 年代:【唐】
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6.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別
作者:【韓琮】 年代:【唐】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官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8. 賦得早燕送別
作者:【李益】 年代:【唐】
碧草縵如線,去來雙飛燕.
長門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繞不息,檐寒窺欲遍.
今至隨紅萼,昔還悲素扇.
一別與秋鴻,差池詎相見.
9.送別
作者:【李百藥】 年代:【唐】
眷言一杯酒,凄愴起離憂.
夜花飄露氣,暗水急還流.
雁行遙上月,蟲聲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誰與論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作者:【王勃】 年代:【唐】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五、關于贈別的詩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2、《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3、《別董大》唐·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4、《贈別二首》唐·杜牧(其一)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六、李白的贈別詩句
《贈汪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入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渡荊門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勞勞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送友人》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赤壁歌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七、古代詩詞中的贈別詩句有哪些
送別詩 作者:【無名氏】 年代:【隋】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2。
送別 作者:【王維】 年代:【唐】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3。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
易水送別 作者:【駱賓王】 年代:【唐】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5。謝亭送別 作者:【徐渾】 年代:【唐】 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6。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別 作者:【韓琮】 年代:【唐】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官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8。
賦得早燕送別 作者:【李益】 年代:【唐】 碧草縵如線,去來雙飛燕。 長門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繞不息,檐寒窺欲遍。 今至隨紅萼,昔還悲素扇。
一別與秋鴻,差池詎相見。 9。
送別 作者:【李百藥】 年代:【唐】 眷言一杯酒,凄愴起離憂。 夜花飄露氣,暗水急還流。
雁行遙上月,蟲聲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誰與論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作者:【王勃】 年代:【唐】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11。
送別 作者:【駱賓王】 年代:【唐】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12。金陵歌,送別范宣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
白馬小兒誰家子,泰清之歲來關囚。 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 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
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 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
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老。 13。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14。別董大 作者:【高適】 年代:【唐】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16。
送別感賦 作者:【劉絮窗】 年代:【清】 理罷云鬟展轉思, 池塘正值夢回時。 近來詩句如春柳, 只向東風贈別離。
詞: 1。憶王孫 秋江送別,集古句 作者:【辛棄疾】 年代:【宋】 登山臨水送將歸 悲莫悲兮生別離 不用登臨怨落暉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飛 2。
雨霖鈴 作者:【柳永】 年代:【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八、贈別的古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宦 讀huàn,官史、當官7的意思。)
【注釋】: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一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陜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后,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里化用其意。
【簡析】: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后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作者小傳】: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稱"初唐四杰".他們力求擺脫齊梁艷風,擴大詩歌的題材,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詩題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濕潤.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簡析】: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唐時即被譜成《陽關三疊》,歷代廣為流傳. 唐代文化人送別往往賦詩相贈。贈詩以貼近其人其事其情為佳。
套用西方理論所講的"這一個"來說,送別也必須寫出"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難考,大抵只是王維的一般朋友,不見得很"哥們",不見得屬"死黨"。
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榮耀。王維送元二其情,由前面兩點推導,應以表達拳拳的祝愿與略略的遺憾為宜。
我們且照著詩句看王維怎么處理: 下筆從朝雨寫起,其實是寫了出使日的好天氣:那雨輕輕濕潤了大地,讓陽關路上那些討厭的塵土不致漫天飛揚。這對于沒有紅旗轎車可坐的元二來說,可算是天公的特別照顧了。
有天公照顧,以后在馬車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適、快捷些吧--王維沒說"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這些意思卻都包含在詩句里了。 第二句寫元二將要離開的客舍,雖然柳枝是等待人們折來送別的,見到柳畢竟會產生一點離情別緒。
但王維顯然要淡化那離情別緒,所以強調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細雨清洗下更煥發著新的神采。作者用這句創設的氛圍是開朗而非沉重的。
讀詩至此,應該把握住作者的主導情緒:他沒有理由在后面兩句表現悲戚,否則前后就太不協調了,作為一首七絕就失敗了。 這樣讀下去,后面兩句一"轉"一"合"其實都沒太大的激動,不過是表示畢竟有點遺憾,今朝還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陽關,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總把"西出陽關無故人"作脫離全詩且脫離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后,許多小文人陷在個人的感情圈子里出不來,見花流淚,對月傷心,把離愁別恨銘刻在小肚雞腸內,完全不知道世間還有"壯別天涯未許愁"的場合。
西出陽關雖無故人,但西出陽關還有功業嘛!怎能在臨歧餞別之際作兒女子態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詩人的懷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學的偏多染著小文人習氣。
有人竟說,讀到"西出陽關"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謹衷心祝愿他以后不會讀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或"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以免心臟爆炸。
我們有些很不經大腦的偏見,以為在詩里傳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卻不知道,人際之情,深淺是因關系而定的。該深的固然要深,關系不深卻寫得深,便顯得矯情而且有阿諛諂媚之嫌,作者人格會因此而掉價。
王維他們是視人格為命根的,他怎肯對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別實在只應以表達拳拳的祝愿和略略的遺憾為度。此詩一出,許多別宴便以唱"陽關"代替各自賦詩。
這現象正好說明王維所寫內容情調具有普泛性,最適合一般朋友表達感情的度。試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離別時,某甲對某乙竟流淚而執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卻說希望路斷車輪生四角,這不都成大笑話么!至于后來,聽唱陽關三疊會有斷腸之感,那是因為音樂起了詩歌原所沒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維送元二,大抵只是應酬。
人在官場,少不免有應酬。但應酬要寫詩時,卻又要顯出獨特修養來才好。
《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這類應酬詩,王維其實寫得并不少.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芙蓉樓:據《一統志》載:"芙蓉樓在鎮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晉潤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清代,在王昌齡謫居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也建有芙蓉樓.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 。
九、贈別的古詩
1、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敬荊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
后兩句寓情于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
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
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國維L* 3、宋之問 《送別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杜被貶。情真意切,樸實自然,“嗟”同知已離別而惆悵,為故人被貶而傷感受,因宦海無常而慨嘆。
江邊垂柳依依惜別,儲蓄寫出人雖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連用典,慨嘆友人懷才不遇。
音韻和諧,對仗勻稱,樸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活用典故,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開頭別宴將盡分手在即,直接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真摯,二聯寫離情的纏綿,三聯時間已晚離別到來,“何”后會難期,隱隱的哀愁,沒有長吁短嘆,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不溫不火,意態從容,氣象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標志七絕進入盛唐。“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滄浪詩話。作者謫居岳州,梁知微經此入朝,送客。
征帆遠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寫簡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轉向人,神話傳說使君山縹緲,浮——迷離撲朔之感,三句寫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致。
7、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8、李頎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兌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把霜擬人化,寫出深秋時節的蕭瑟氣象,寒不可見樹色可見。
催,生動有感,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9、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
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向,白云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
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于情調。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11、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