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修路”的詩句有哪些
1.唐 劉斌《和許給事傷牛尚書》
歸魂藐修路,征棹艤邗溝。
2.先秦 屈原 《九章之五 懷沙》
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3.宋 梅堯臣《子聰惠書備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
修路隘且長,疲驂未能止。
4.宋 蘇轍《故樞密簽書贈正議大夫王彥霖挽詞二首》
雄飛極九載,修路止三城。
5.宋 方回《旅次感事》
俗異言難曉,程修路恐差。
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軍役等。古代,凡國家無償征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于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征”的記載。秦、漢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歷代徭役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殘酷壓榨貧民百姓。
二、形容“修行”的詩句有哪些
1、《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里會有什么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
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
有一物, 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
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2、《離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倉促地由花
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
的你。
3、《送贊律師歸嵩山》
唐代:清江
禪客歸心急,山深定易安。清貧修道苦,孝友別家難。
雪路侵溪轉,花宮映岳看。到時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譯文:
禪客歸山心情急,山深禪定易得安。清貧生涯修道苦,孝友情牽別家難。
雪路迢遙隨溪轉,花宮山岳相映看。到山仰望暮時塔,松月向人送夜寒。
4、《夢舊》
唐代:白居易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譯文:
不要來苦苦修行,修行完心已經成了灰燼一般。今生的回憶全都沒有,昨晚為何到夢中。
5、《題弟侄書堂》
唐代: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譯文: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我還是與往常一樣,盡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故鄉雖
然在打仗,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年輕時候的
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