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學習的詩句
1、詩句: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出自:唐代·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釋義: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
2、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自: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釋義:先后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
3、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4、詩句: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出自:唐代·杜甫《柏學士茅屋》
釋義: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5、詩句: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出自:宋代·汪洙《勤學》
釋義:學問是需要勤奮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讀很多書。
二、關于學海無涯的詩句
書山有“徑”勤為路。
為什么把顛倒后的“徑”字打上引號呢?
因為還原了位置的這個“徑”字,本應寫作“盡”——當初念顛倒了,才錯寫成“徑”的。現在糾正過來,頓然文從字順,對仗工穩,幾乎稱得上天衣無縫了。你看——
書山有盡勤為路,
學海無涯苦作舟。
“ 學海”對“書山”,“無涯”對“有盡”,“苦作舟”對“勤為路”,不論聲韻、詞性、內涵、意境,無不字字工穩,處處貼切。這才應該是此聯的本真!
可能有人一時還想不通。既是“學海無涯”,怎會又說“書山有盡”呢?這樣豈不矛盾?其實,“學海”與“書山”,雖則有關,卻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為一談的。學海之無涯,源于莊子的“知也無涯”,不論學習與研究,的確永無止境。而書山之有盡,則是就客觀實際而言的,作為物質形態之書籍,總有其極限。別說是古人極言“學富五車”的那點兒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歷史典籍、詞歌賦不難被飽學之士所遍覽,就是在今天各種著述浩如煙海之際,不也可以用幾臺電腦加一堆光盤,便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圖書館的藏書都囊括殆盡么?
所以,“書山有盡”而“學海無涯”,正體現了事物的一種辯證統一關系。
三、關于學海無涯的詩句
書山有“徑”勤為路。
為什么把顛倒后的“徑”字打上引號呢?因為還原了位置的這個“徑”字,本應寫作“盡”——當初念顛倒了,才錯寫成“徑”的。現在糾正過來,頓然文從字順,對仗工穩,幾乎稱得上天衣無縫了。
你看——書山有盡勤為路,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海”對“書山”,“無涯”對“有盡”,“苦作舟”對“勤為路”,不論聲韻、詞性、內涵、意境,無不字字工穩,處處貼切。
這才應該是此聯的本真!可能有人一時還想不通。既是“學海無涯”,怎會又說“書山有盡”呢?這樣豈不矛盾?其實,“學海”與“書山”,雖則有關,卻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學海之無涯,源于莊子的“知也無涯”,不論學習與研究,的確永無止境。而書山之有盡,則是就客觀實際而言的,作為物質形態之書籍,總有其極限。
別說是古人極言“學富五車”的那點兒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歷史典籍、詞歌賦不難被飽學之士所遍覽,就是在今天各種著述浩如煙海之際,不也可以用幾臺電腦加一堆光盤,便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圖書館的藏書都囊括殆盡么?所以,“書山有盡”而“學海無涯”,正體現了事物的一種辯證統一關系。
四、關于勤學的詩句
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4.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5.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6.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7.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8.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9. 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0.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1.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