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之渙的詩
王之渙的主要作品,有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如果您覺得正確或者采納的話,麻煩給我好評哦,謝謝。
二、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鶴雀樓》的詩句
【簡介】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
據《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并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的詩則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的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編輯本段【最為著名的三首詩】 李益·《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編輯本段【王之渙《登鸛雀樓》的詳解和譯文】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唐代詩人。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 盡:消失。
4.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編輯本段【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鑒賞】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
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
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
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
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
我們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
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作特點〗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
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
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
三、詩人王之渙的詩
王之渙詩集 王之渙,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
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四、王之渙的詩句全部
1、《涼州詞二首》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2、《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送別》
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4、《九日送別》
唐代: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5、《宴詞》
唐代: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五、關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資料、
王之渙(688-742),字秀凌,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詩人。
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歸鄉十五年。
后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在職以清白稱,天寶元年卒于官。
為人慷慨倜儻,才銳能詩。常擊劍悲歌,且與王昌齡、高適交往頗深。
其詩以描寫西北風光的最有特色,故“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名動當世。 今存詩僅六首,其中三首為送別或宴詞,但他卻因有《登鸛雀樓》、《涼州詞》這兩首代表盛詩風的傳世名作而成為著名的盛唐邊塞詩人。
其中《涼州詞》共二首,“黃河遠上白云間”這一首,近人岑仲勉認為它與高適《塞上聽吹笛》(一作《和王七聽玉門關吹笛》)是互相唱和之作,唐薛用弱《集異記》記載有與此詩有關的旗亭聽歌畫壁的故事,可見此詩之負盛名,由來已久。 登鸛雀樓 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城樓上。
樓高三層,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為登臨勝地。因常有鸛雀棲息其上得名。
唐代以登鸛雀樓為題的詩有多首,而“惟李益、王之渙、暢當的詩,能狀其景”。(沈括《夢溪筆談》)這三首中,李詩為一首七律,暢詩與王詩則皆為五絕。
此三首之中,又唯有王之渙此首傳誦千古而獨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 天寶樂曲,常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
《涼州詞》即依涼州(今甘肅武威)地方樂調制作而成。王之渙此詩共有二首,此為其一,寫塞外春意甚少之荒寒而寄愁遣哀。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希望能夠幫助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