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嵇康的故事詩句
嵇康好竹,于居所植竹林數畝,林中結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為竹所成。
某日,阮籍來訪,康不欲見,乃于桌上書拒客詩一句,納身于內,詩曰:竹林深處有籬笆。阮籍見無人出招,以為康未歸,正道掃興,偶睹桌上詩句,墨跡猶新,乃提筆續為:籬笆難擋笛聲轉。
乃操桌上竹笛遣興,須臾,林外有人大笑,原是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五人相偕來訪,見桌上詩句,盡皆感興,乃為聯句,得七句詩云: 竹林深處有籬笆,籬笆難擋笛聲轉。笛聲換來知音笑,笑語暢懷凝筆端。
筆筆述志走詩箋,筆筆錄下珠璣言。箴語共話詠篁句。
嵇康于內室見眾人無去之意,只得出來相見,見聯句之中,句首皆關竹字,知俱為愛竹之人,乃為其完曰:篁篁有節聚七賢。 http://**content/080606/12/31708_*。
二、贊美嵇康的詩句
《中國名勝詞典》載:“嵇康墓在安徽省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國曹魏時人。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其與當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為友,常駐聚會于竹林之下,時稱“竹林七賢”。因政治上擁護曹魏,反對司馬氏集團篡權,為司馬昭所殺。
臨刑前,他拒絕了二千太學生的營救,索賠琴彈了一曲已成絕響的《廣陵散》。后葬于此。
嵇康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嵇中散墓,位于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
渦陽建縣前屬宿州。清嘉慶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說:“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載在州乘”。
其墓依山鑿石而建,巨石封門,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與山一體。現墓洞已被發現,但墓內被盜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從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 嵇康是一個很具有性格的人,從他的詩歌里你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嵇康的形象。嵇康作為一個個人,但是他始終都不曾稍稍改變一下的性格,我認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從他的言語中我看到他不羈的性格。
我認為嵇康的死正是因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詩的風格,《文心雕龍》評為:“嵇志清峻。”而《明詩》又說:“叔夜峻俠,故興高而采烈。”
我們注意到盡管這兩者評價不盡相同,但是又應該發現驚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個的詩在《文心雕龍》和《明詩》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個“峻”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在《后漢書·朱浮傳》中有這么一句話“以峻文詆之。”
這句話中的“峻”是“嚴酷,嚴厲”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們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難被人接受的地方,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揣測罷了。但是我認為這種揣測幷不是沒道理的。
在嵇康的《與山巨源頭絕交書》中表達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和“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而發,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可見嵇康性格中有一種不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塵世中有太多瑣事的煩擾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煩擾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間的煩憂。嵇康《養生論》云:“萱草忘憂”。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憂草。吳中書生謂之療愁。
可見嵇康性情中是無法接受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脫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正如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表達出來的那樣“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其實他表達的意思是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時代,因為在人間就有送來迎往的憂擾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歡過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要過的生活是“游山澤,觀魚鳥”,幷且“心甚樂之。”他要過的這種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變一下。
因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當時社會人們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卻不愿意順從世俗,可見其倔強不羈的一面了。既然不能順從世俗,當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脫他的那個世界——那個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脫他的那個世界,因此他“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對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對的,即使和他的那個時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動,不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觀念其實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觀念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但是嵇康還是比屈原鋒芒收斂許多的,《晉書·列傳第十九》中有這樣的描寫“(康)性慎言行”。
或許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為在外人看來,真的是有點怪誕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據晉書列傳第十九中記載“(康)性絕巧而好鍛。
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擊水圍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了解他的人對他的這種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對于不了解他的人會是怎么看待他呢?其實嵇康還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所以山濤就推薦他出來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說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為山濤推薦他出來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濤絕交,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嵇康當初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自己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因為這樣就結束了來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認為最親密的朋友。
從其一生來看嵇康也算得上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說過“君子之行賢,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無邪,不議于善而后正也;不論于是而后為也。”嵇康的行為不是因為按照什么現成的規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體現。 正因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為世俗憂擾,而只愿意平平靜靜。
三、贊美嵇康的詩句有哪些
1、亂離
年代:【唐】 作者:【孟郊】
天下無義劍,中原多瘡痍。
哀哀陸大夫,正直神反欺。
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
為君每一慟,如劍在四肢。
折羽不復飛,逝水不復歸。
直松摧高柯,弱蔓將何依。
朝為春日歡,夕為秋日悲。
淚下無尺寸,紛紛天雨絲。
積怨成疾疹,積恨成狂癡。
怨草豈有邊,恨水豈有涯。
怨恨馳我心,茫茫日何之。
2、言懷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白鶴高飛不逐群,嵇康琴酒鮑昭文。
此身未有棲歸處,天下人間一片云。
3、感事六言
年代:【宋】 作者:【陸游】
李白嶔崎歷落,嵇康潦倒粗疏。
生世當行所樂,巢山喜遂吾初。
4、詠史下·嵇康
年代:【宋】 作者:【陳普】
銅駝荊棘夜深深,尚想清談撼竹林。
南渡百年無雅樂,當年猶惜廣陵音。
5、夏日覽物思古人三首·嵇康
年代:【宋】 作者:【韓維】
翛然柳下鍛,豈不遺世喧。
一忤貴公子,鳴弦竟誰冤。
性烈才且雋,有味孫登言。
6、聽彈廣陵
年代:【宋】 作者:【李處權】
時風正薰彈廣陵,亂世掩抑咿嚘聲。
孰謂嵇康敢不臣,此心炯炯難自明。
荒楸古墓鬼神嘯,大澤深山龍鳳驚。
我來聽此可無語,天乎孰謂得其平。
7、五君詠·嵇康
年代:【宋】 作者:【錢選】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鏘,龍性誰能馴。
8、嵇康
年代:【宋】 作者:【徐鈞】
臥龍并論恐非倫,望重宜為世所珍。
大抵重名人敬仰,如何名重反傷身。
9、賢八詠·嵇康撫琴
年代:【宋】 作者:【姚勉】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馬。
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
一、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二、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鐘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三、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跡與遭遇對于后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并且給后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四、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和”,合于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并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五、嵇康作有《風入松》,相傳《孤館遇神》亦為嵇康所作。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
四、關于評價嵇康傲骨不屈的詩句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譙郡(今安徽宿縣西南)人。
稽康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以至博學多才,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稱"嵇中散"。
嵇康作為魏晉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關于評價嵇康傲骨不屈的詩句主要有以下詩句:1、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晉·顏延之《五君詠》原詩:中散不偶世,本白餐霞人。
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2、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唐·白居易《雜感》原詩:呂安兄不道,都市殺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
使我千載后,涕泗滿衣裳。3、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宋·李清照《詠史》原詩:兩漢本紹繼,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此詩雖是贊賞菊花傲霜,但同樣可以用來評價嵇康傲骨不屈)原詩: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5、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
——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二原文節選:夫晉之人士,蕩檢逾閑,驕淫愞靡,而名教毀裂者,非一日之故也。魏政之綜核,苛求于事功,而略于節義,天下已不知有名義;晉承之以寬弛,而廉隅益以蕩然。
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名教為天下所諱言,同流合污而固不以為恥。其以世事為心者,則毛舉庶務以博忠貞干理之譽,張華、傅咸、劉毅之類是已。
不然,則崇尚虛浮,逃于得失之外以免害,則阮籍、王衍、樂廣之流是已。兩者交競,而立國之大體、植身之大節,置之若遺;國之存亡,亦孰與深維而豫防之哉?故與賈充偕而不慚,與楊駿比而不忌。
如是,則雖得中主,難持以永世,況惠帝之愚無與匹者乎!董養升太學之堂而歡曰:“天人之理既絕,大亂將作。”誠哉其言之也!。
五、贊美嵇康的詩句有哪些
1、亂離 年代:【唐】 作者:【孟郊】 天下無義劍,中原多瘡痍。
哀哀陸大夫,正直神反欺。 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
為君每一慟,如劍在四肢。 折羽不復飛,逝水不復歸。
直松摧高柯,弱蔓將何依。 朝為春日歡,夕為秋日悲。
淚下無尺寸,紛紛天雨絲。 積怨成疾疹,積恨成狂癡。
怨草豈有邊,恨水豈有涯。 怨恨馳我心,茫茫日何之。
2、言懷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白鶴高飛不逐群,嵇康琴酒鮑昭文。 此身未有棲歸處,天下人間一片云。
3、感事六言 年代:【宋】 作者:【陸游】 李白嶔崎歷落,嵇康潦倒粗疏。 生世當行所樂,巢山喜遂吾初。
4、詠史下·嵇康 年代:【宋】 作者:【陳普】 銅駝荊棘夜深深,尚想清談撼竹林。 南渡百年無雅樂,當年猶惜廣陵音。
5、夏日覽物思古人三首·嵇康 年代:【宋】 作者:【韓維】 翛然柳下鍛,豈不遺世喧。 一忤貴公子,鳴弦竟誰冤。
性烈才且雋,有味孫登言。 6、聽彈廣陵 年代:【宋】 作者:【李處權】 時風正薰彈廣陵,亂世掩抑咿嚘聲。
孰謂嵇康敢不臣,此心炯炯難自明。 荒楸古墓鬼神嘯,大澤深山龍鳳驚。
我來聽此可無語,天乎孰謂得其平。 7、五君詠·嵇康 年代:【宋】 作者:【錢選】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鏘,龍性誰能馴。 8、嵇康 年代:【宋】 作者:【徐鈞】 臥龍并論恐非倫,望重宜為世所珍。
大抵重名人敬仰,如何名重反傷身。 9、賢八詠·嵇康撫琴 年代:【宋】 作者:【姚勉】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馬。
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 一、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二、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后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鐘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三、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跡與遭遇對于后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
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并且給后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四、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和”,合于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并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五、嵇康作有《風入松》,相傳《孤館遇神》亦為嵇康所作。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
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形容嵇康真性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