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雨抒情的詩句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 宋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雨季北〉李商隱 唐代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季北〉李商隱 唐代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過零丁洋〉文天祥 南宋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浣溪沙〉蘇軾 宋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唐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風雨大作〉陸游 宋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歸啼。
——《浣溪沙》 蘇軾 宋朝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時節,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潤的時節。但春雨貴如油,春天下雨,豈不是“好雨”?!一個“好”字,把作者的見春飄然而下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頗為充分。
三、四句言春雨伴隨著微風夜來,悄無聲息地滋潤萬物,寫春雨的作用,筆墨細膩。末兩句寫清晨看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潤下,紅潤一片,花因飽含雨水而重、而濃,寫的情深意切。
全詩通篇無一“喜”字,但喜悅之情卻溢于言表。 韓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以飽滿的激情盛贊小雨,于小中見大,于景中寓理寓情。
的“小雨“比喻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潤澤,連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細雨中草色微綠,近看不覺而遠視泛青。最后歸結為”一年春好處“,連帝王宮苑的景色也比不過了。
初春的景色被描繪的細膩真切。 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久旱遇雨,欣喜若狂,連衣服、床鋪濕了也顧不得,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
蘇軾《有美堂暴雨》:“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全詩生動地寫出了暴風驟雨來臨前后的景象:雷聲轟鳴,烏云密布,黑風從天外刮來,大海為之豎立,足見其兇猛;大雨隨風飛騰,由浙東橫過大江,足見其急驟。湖海水漲,雷聲鏗鏘,詩人的才思也在暴風雨的催促下迸發出來。
秦觀《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寫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后初晴,陽光好象在剛剛被雨洗過的碧瓦間浮動。
春雨過后,芍藥含淚,情意脈脈;薔薇橫臥,嬌態可掬。雖主要寫雨后的景致,卻透露出對春雨滋潤之功的稱頌。
除了專門寫雨的詩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詩作中多有描寫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晉?張協《雜詩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絲線一般密集。
“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陳?張正見《后湖泛舟》》寫夏日驟雨初停,斷虹出現在天邊,上漲的湖水從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唐?僧志南《絕句》)杏花綻開時節的細雨,親切地將要打濕衣服;揚著柳枝的微風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詩人即景寓情,給人以禪的意境。
“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飄灑,籠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橫生;好風吹來,襟袖都生溫馨之意。 “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
(唐?戴叔倫《宿靈巖寺》)描寫了詩人在靈巖寺(坐落于濟南市郊長清縣方山之陽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見的雨中山間景色。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唐?劉長卿《別嚴士元》)細雨濕衣,不顯其形;閑花落地,不聞其聲,可謂描寫入微。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唐?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唯“細雨”,魚方上浮,若大雨則伏而不出;唯“微風”,燕子方斜,若大風亦伏而不翔。對微風細雨中的景物體察入微,描繪的情趣盎然。
“澗底松搖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鶴《夏日留題張山人林亭》)以颯颯的雨聲比喻高松搖晃之聲,使得景物饒有意趣。
“柳枝經雨重,松色帶煙深。”(唐?張謂《郡南亭子宴》)柳枝帶雨,枝葉增重,煙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怒漲,暮雨急驟,行人斷蹤,野渡舟橫,動靜相映,更顯出野渡的清幽。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花。”(宋?趙師秀《有約》)描繪了江南黃梅天多雨、處處蛙鳴的鄉村景致。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宋?歐陽修《田家》)遠處鳩聲悅耳,近處杏花映日,動靜相宜,聲色互襯,展現出江南農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之一)春風春雨,滋潤大地,草木萌發,百花開放,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
“黑云翻墨未遮。
二、寫景抒情的古詩
贈汪倫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留別】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靜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類別:【羈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 1、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 豐富深曲的內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 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早發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 ??詩是寫景的。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 況。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 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
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注釋】 又題《客中作》 [注釋](1)蘭陵:地名。(2)但使:只要。
[譯文]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那管她這里是故鄉還是異鄉呢!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
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 獨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絕】 類別:【山水】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 [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
[譯文]群鳥高飛,絕盡蹤影,一片孤云獨自悠閑地飄浮而去我佇立在山頂,注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我,彼此久看不厭。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律】 類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 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 至德。
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 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應 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 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
“家書抵萬金”亦為 流傳千古之名言。 八陣圖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絕】 類別:【懷古】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 【注解】: 1、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2、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3、石不轉。
三、借雨抒情的詩句
春夜喜雨》
【唐】 杜 甫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 細 無 聲。
野 徑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 《春夜喜雨》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四、描寫夏天陽光明媚百花盛開的詩句有哪些
《初夏游張園》 年代: 宋 作者: 戴敏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小池》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千秋歲·楝花飄砌》 年代: 宋 作者: 謝逸 楝花飄砌。
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
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
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
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客中初夏》 年代: 宋 作者: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五、描寫夏天蟬鳴的詩句
閑聽蟬鳴讀蟬詩
蟬,俗稱知了,也叫螞蛣鳥、蛣蟟猴,世界上現有3000多種。在我國,科學家已發現200種左右,并根據其生長季節,將其分為春蟬、夏蟬、秋蟬。春蟬鳴聲尖而高,夏蟬鳴聲響亮,秋蟬的鳴聲聽起來有些哀轉。雌蟬不會鳴叫,故稱“啞蟬”,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曾有兩句非常幽默的《詠蟬》小詩:蟬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
雖然說雄蟬被人們譽為“不知疲倦的歌手”,但它唱歌卻不是用嘴,而是靠胸腹部的一對鳴器。這鳴器內有氣腔,外有響板,氣流從氣腔中沖出,響板和全身震動,便發出了聲音。昆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雄蟬的歌唱能反映出天氣的變化。例如,眾蟬齊鳴,是好天氣,蟬鳴嘎然而止,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天氣陰沉,忽有蟬鳴,說明天氣即將放晴。唐朝著名詩人許裳在《聞蟬》一詩中就有明確表述:“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朝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則在《六月三日夜聞蟬》一詩中告訴人們在蘇州一代,蟬鳴開始是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壤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蟲時吸食植物的汁。然而,古人卻誤以為蟬靠飲露為生,因而把蟬視為高潔的昆蟲,不少文人雅士也就寫下眾多的詠蟬詩,或寄托自己的理想,或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濯淖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這里以蟬為比喻,高度贊揚了屈原的高風亮節,不隨波逐流。隋朝舊臣虞世南,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他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詠蟬》詩:“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已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說,只要立身高潔,不需憑借任何力量,自可聲名遠揚。而晚唐詩人李商隱滿腹經綸,抱負高遠,卻想不到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不受重用,潦倒終身。因而在聽到蟬鳴之后,便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于是以《蟬》為題作詩一首:“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抓住蟬的特點,以情作詩,為情造文,詩中的蟬可謂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與頌揚蟬的高潔相反,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的污濁的。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各作有一首《蟬》詩。在陸龜蒙的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而在羅隱的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兩詩借蟬言志,對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污濁,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曾擔任任侍御史的唐代詩人駱賓王,在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受人誣陷被以貪贓罪名下獄。身陷囹圄的詩人在聞聽蟬鳴后,聯想自己的遭遇,便吟出一首也寫過一首《詠蟬》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該詩借蟬抒懷,對當時社會的落后險惡進行了披露,并對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進行了描寫。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
蟬聲響亮而高遠,對此許多詩人也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南北朝時期梁朝辭賦家蕭子范曾作有《后堂聽蟬》一詩:“試逐微風遠,聊隨夏葉繁,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全詩緊扣聽蟬,一句一事,筆墨變幻,追新出異,如今讀起來,似乎可使人們聽到夏蟬的鳴聲,看到夏蟬的活動。唐代詩人虞世南則作有一首題為《蟬》的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全詩表面是重寫蟬聲的遠揚,實際是借以比賢德之人自然聲名遠播,并不需要外在的憑藉,顯然是對人的品格美的贊頌,讀之可從中悟出些道理。而唐代另一位詩人盧仝則作有《新蟬》一詩:“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短短幾句,便把蟬鳴的聲音描寫得栩栩如生,那聲聲吟唱像幽咽的流泉,仍然響在人們耳邊。而宋代詞人王沂孫所作的 《齊天樂·蟬》托物抒懷,在描寫蟬鳴的聲音中流露封建士人對國家破敗、身無所托的悲傷:“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余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
此外,唐朝詩人雍陶也作有一首《蟬》詩:“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清代詩人朱受新作有《詠蟬》一詩:“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南朝詩人陳正見偶得一首《賦得秋蟬和柳應衡陽王教詩》:“秋雁寫遙天,園柳集驚蟬;競噪長枝里,爭飛落木前。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長楊流喝盡,詎識蔡邕弦”,這些詩作雖同樣是即景寫景,描寫蟬鳴,讀之卻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機趣。
六、有什么詠物抒懷的古詩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菊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呤。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王安石《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
鄭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李賀《馬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七、借物言志或抒情的詩句
借物言志的詩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思鄉愛國的詩句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夏天景色的詩句 (一)含“夏”字的詩句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休亭送華瞬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二)不含“夏”字的寫夏景的詩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2.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趙師秀《有約》) 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6.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高駢《山亭夏日》) 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8.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杜甫《絕句漫興》) 9.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戴叔倫《題稚川山秀》) 10.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杜甫《江村》) 11.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2.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