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浦歌(十五)詩意
秋浦歌(十五)原文:其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歌(十五)詩意:“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呢? 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
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
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擴展資料: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秋浦歌【其十五】的詩句解釋
這首詩上來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卻成了千古名句。
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個長"上。
原來,三千丈的白發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你說李白最想得開,因為高官可以不當,權貴可以蔑視;但是李白又最想不開,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隨心所欲地去"開心顏",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說歸說,做歸做,他可以隨時隨地的放浪形骸,但卻不能無止無休地忘乎所以,這種不為自己個人遭遇,而為理想,為天下,為蒼生的擔憂才是李白最終會"白發三千丈"的"個中原因"。
在發出了這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嘆之后,李白筆鋒突轉,自問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個突兀的疑問,"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自己已經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
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生了白發,已經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我的頭發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但是我們讀著這聲"白發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的心靈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歷所震憾。
3.元宵節詩句和意思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夜,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節。我國素有元宵賞燈的風俗。崔液組詩《上元夜》七絕,共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夸。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為絕唱。”這是崔液所作賞燈詩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玉漏銀壺”,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具體方法是用銅壺盛水,壺底打通一小孔,壺中立刻度箭,壺中的水逐漸減少,箭上的度數就依次顯露,就可按度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于是說: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比一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吃過晚飯,打扮一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涌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贊嘆著。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
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
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
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們忙著拜節、賀年,雖然新衣美食,娛樂游賞的活動卻比較少;元宵節則將這種沉悶的氣氛打破,把新正的歡慶活動推向了高潮。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地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 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為這節日增光添彩的,當然還少不了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
4.秋浦歌(十五)詩意
秋浦歌(十五)原文:其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歌(十五)詩意:“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呢?
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擴展資料: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5.十五夜望月的詩意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中月映地白樹棲昏鴉, 那寒露悄然無聲沾濕桂花。 今夜里明月團圓人盡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誰家? 【賞析】: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農歷十五日的中秋之夜。
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
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么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
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6.十五句有象征意義的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獨步江畔尋芳》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徐俯《春游湖》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宋·王令《送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唐·杜甫《旅夜書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四首》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宋·張志和《漁歌子》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秋思》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唐·劉長卿《送上人》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枝啼.——宋·葉紹翁《西溪》。
7.十五句有象征意義的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獨步江畔尋芳》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徐俯《春游湖》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宋·王令《送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唐·杜甫《旅夜書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四首》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宋·張志和《漁歌子》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秋思》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唐·劉長卿《送上人》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枝啼.——宋·葉紹翁《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