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逍遙自在”的詩句有哪些
1.
《鷓鴣天·手捻香箋憶小蓮》
年代: 宋 作者: 晏幾道
手捻香箋憶小蓮,
欲將遺恨倩誰傳。
歸來獨臥逍遙夜,
夢里相逢酩酊天。
花易落,月難圓,
只應花月似歡緣。
秦箏算有心情在,
試寫離聲入舊弦。
2.
《朝中措·海棠如雪殿春馀》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海棠如雪殿春余。禽弄晚晴初。
倦客長慚杜字,佳辰且醉提壺。
逍遙放浪,還他漁子,輸與樵夫。
一棹何時歸去,扁舟終要江湖。
3.
《西江月·早歲輕衫短帽》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早歲輕衫短帽。中間圓頂方袍。
忽然天賜降宸毫。接引私心入道。
可謂一身三教。如今且得逍遙。
擎拳稽首拜云霄。有分長生不老。
4.
《緣識》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逍遙圣境洞中天,五色云藏大道仙。
七寶裝成銀世界,玉人皆是善心田。
5.
《雜興》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散發林間萬事輕,夢魂安穩氣和平。
只知秋菊有佳色,那問荒雞非惡聲。
達士招呼同嘯傲,福人分付與功名。
一篇說盡逍遙理,始信蒙莊是達生。
2.代表寧靜的詩句
(一)陶淵明《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簡 析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凈化,或者說,能夠超脫于現實之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四句詩就是講這個道理.“結廬在人境”是說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車馬喧”指人世間各種煩人的塵雜,也是世人為富貴榮華而奔競的形象寫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塵雜不染,就因為能做到“心”.“心遠”就是思想上絕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欲,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于塵世之外了.詩人采菊東籬,悠然自得,又逢山氣特佳,飛鳥投林的黃昏,大自然的一切都顯得和融淳凈;此時的詩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這是對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領悟;從廬山一帶傍晚的自然環境說,一切都顯得和融渾樸,充滿生機,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詩人的悠然情懷與眼前的自然氣象,都合于自然之,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會妙合了.
(二 ) 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里鋤草,晚上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衣裳濕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評 析
此詩是描寫陶淵明勞動生活的代表作.雖寫勞動,其主旨卻并非寫勞作之艱辛,而是表現一種審美情趣.試思:"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鋤夜歸圖.艱辛自是艱辛,詩人也說"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呀!后兩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詩全篇的眼線,是透露詩人心緒之所在.
(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詠雪寄情詩.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飛鳥;找遍萬條路,不見一個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冒著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處境的嚴酷,心情的孤寂.
《江雪》的深層意蘊,寄托了一種傲然獨立,清竣高潔的人格理想.詩人曾參與過政治革新,但改革失敗后,受到排斥,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內心的孤獨,便通過環境描寫反映出來.當時的政治環境就象詩中所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樣,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但詩人不屈服于壓力,依然故我,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獨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釣的漁翁.
寒江獨釣的畫面和深刻的含義使全詩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意美.
( 四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