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秋雨陽關雪好詞好句
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游。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么法術呢?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
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并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史官們把卷帙一片片翻過,于是,這塊土地也有了一層層的沉埋。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
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
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好詞:峨冠博帶、枯瘦蕭條、山重水復、花草掩蔭、詭秘和乖戾、纏綿淡雅。
2.余秋雨陽關雪散文的分段概括、
現代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并揭示其社會意義,大多數散文比較關注的是自我情感的抒發.而通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我們會發現它們雖大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關注于景物的自然現象,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為主,散發著一股小家子氣,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景物,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內涵上,體現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飽蘸著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憂患意識. 在《陽關雪》一文中,作者提到了雪,“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沒有,連一個皺折也找不到.”“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提到了陽關,“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 提到了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文章在這兒還抒發了一下自己的感嘆: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但很明顯這些描寫只是一個引子,因為縱觀全篇,作者并沒有將自己的感情抒發放在感嘆天地的廣大自我的渺小上.而是將自己的思緒投影到歷史的長河之中,他的思索是更高層次、更深層次的感慨. 從第十四段開始,作者開始了自己的激情與靈性的智慧和思考.十五段中提到的唐人風范實際上就是作者對中國文化、中國文人的寄托.放得很遠的目光,鋪展得很廣的人生道路,放達得步履,自信的神采.中國文化、中國文人在“歐洲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送進歷史的魂魄”的好多年前就已經以這種姿態豪邁地存在了.可是,這種恬然的自信,并沒有在“延續久遠”.為什么?十六段中提到這樣的一句話: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句話會讓人想起誰呢?對,李白!堂堂詩仙淪落為制造一點娛樂的卑怯侍從,“ 于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嫡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作者在這里婉轉地寫出了戰爭、寫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輕視對自信的風采的黯然,對本該傲立于世的中國文化的摧殘.“陽關的風雪,竟愈見凄迷”,凄迷的何止是陽關的風雪,更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倒在了歷史長河的大雪中.想想阿房宮,圓明園,莫高窟……戰火、輕視帶來了什么?讀到這兒我們無疑會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所經歷的苦難歷程,中國文人所獨有的悲劇性命運,這不禁促使我們反身自問,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們在哪里遺落?又怎樣才能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