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帶有百年的詩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李白《短歌行》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陸游《短歌行》
萬古幽人在澗阿,百年孤憤竟如何?——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百年心事歸平淡,刪盡蛾眉惜誓文。——龔自珍《已亥雜詩·其二》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邵雍《梅花詩》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嚴遂成《三垂岡》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曹植《贈白馬王彪》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2.帶有百年的詩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論詩》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李白《短歌行》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陸游《短歌行》 萬古幽人在澗阿,百年孤憤竟如何?——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百年心事歸平淡,刪盡蛾眉惜誓文。
——龔自珍《已亥雜詩·其二》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邵雍《梅花詩》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嚴遂成《三垂岡》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曹植《贈白馬王彪》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3.感嘆年老的詩句有哪些 一百句佳句
1、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出自《雜詩》魏晉:陶淵明
釋義: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出自《長歌行》兩漢:佚名
釋義: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采薇》先秦:佚名
釋義: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4、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出自《勸學》唐代:顏真卿
釋義: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5、艷陽時節又蹉跎,遲暮光陰復若何。——出自《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唐代:白居易
釋義:好的時光總是一再浪費,到老的以后才感慨不已。
6、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出自《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元代:關漢卿
釋義:花有重新再開的日子,人沒有重新再回去少年的時候。
7、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宋代:晏殊
釋義: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
8、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出自《將進酒》唐代:李白
釋義: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早晨還是滿頭的黑發,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了雪白一片。
9、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出自《陽關曲·中秋月》宋代:蘇軾
釋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10、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出自《滕王閣序》唐代:王勃
釋義:悠閑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著;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已經度過幾個春秋。
11、老去光陰速可驚。——出自《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宋代:歐陽修
釋義:想起了往事,倍覺光陰流轉如此迅速。
12、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出自《歲暮歸南山 / 歸故園作 / 歸終南山》唐代:孟浩然
釋義:白發頻生催人日漸衰老,陽春來到逼得舊歲逝去。
4.關于春節的古詩
關于春節的古詩,現代中國人最熟悉的,大概首推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寫得熱鬧生動,有新年的歡樂氣息,也有清新的涵義,因此在民間廣為傳頌,歷經數代而難被人遺忘。王安石這首詩中,出現三個和春節有關的具體意象:爆竹、屠蘇和桃符,這是中國人過年的習俗。爆竹,是發明了火藥的中國人的一個創造,過年放爆竹的習俗,千百年來延續至今,是中國人除舊迎新的特殊方式。
除夕夜,新年鐘聲敲響時,中國大地上四面八方響起的鞭炮,也許是地球上最熱鬧的聲音。春節早晨起來,地上到處可見鞭炮的殘屑。記得很多年前,我曾為《文匯報》的春節畫刊題詩,其中有幅版畫,畫面無人,只有農家院門,門上貼著紅春聯,門前一地鞭炮的碎屑。我的詩句寫些什么已經淡忘,但那畫面還清晰地記得,這畫面的涵義,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一看就知道是過春節。這幅畫的情景,其實可以用古人的詩句來描繪:“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這是唐代詩人來鵠的詩句。元代大書畫家趙子昂也有一首七絕寫春節放爆竹,寫得比王安石熱鬧得多:“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關于爆竹,范成大的《爆竹行》寫得最詳細,詩中寫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如果用來描繪現代人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也無不可: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余威可驅癘。
范成大詩中的爆竹,是將竹竿在火中烤熱后擊地爆炸,發出“雷霆吼”,這是真正的爆竹。用紙和火藥制鞭炮,大概是后來的事情了。
王安石《元日》詩中寫到的“屠蘇”,一說是指酒。屠蘇酒,據說是用一種叫屠蘇的草浸泡的酒,只是現在無人知曉屠蘇草為何物,有人認為這就是江南一帶的茅草。也有另一種說法,屠蘇,是一座草庵名,有人在庵中浸泡成藥酒,能健身強骨,此酒便被稱為屠蘇酒。古時風俗,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喝屠蘇酒,先幼后長,輪流敬酒,最老的長輩總是最后喝。蘇子由晚年詩中曾寫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描寫的就是這種習俗。
“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是桃符。桃符,是畫著神像、寫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也就是門神。正月初一清晨,將桃符掛在門上迎新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到后來,其實是用寫在紅紙上的春聯替代了古時的桃符。王安石這句詩,近代很多人有想象力豐富的解讀,說這是指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表現了詩人鼓吹改革的新進思想。這樣的解讀,聯系王安石的身世經歷,不算牽強,不過,我還是在這首詩中更多感受到迎接新春的歡悅。
陸游的七絕《除夜雪》,寫的也是除夕夜守歲迎春節: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詩中所涉,正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蘇和桃符。窗外大雪紛飛,詩人獨自在屋里喝酒寫春聯,迎接新年來臨。這首詩,雖沒有《元日》的歡慶氣氛,卻是過年時一個寂寞文人形象的生動寫照。
趙麗宏